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老有所养""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为老年人提供各类特色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点工作。但老年群体在获取网络信息、使用信息科技能力上相对落后,在利用数字资源参与公共生活方面明显存在差距。如何弥合"银色数字鸿沟"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重要议题。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学界对银色数字鸿沟现象的实证研究和适用理论,得出微观与宏观、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理论视角,从技术、个体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理解银色数字鸿沟形成的主要因素。基于银色数字鸿沟的形成因素,本文分别从打造新媒体个性化服务、发挥老年群体主体作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三个方面提出弥合银色数字鸿沟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共档案馆在缩小数字鸿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国国家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发表<在网络中落伍>的系列报告以来,数字鸿沟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数字鸿沟是不同主体在使用信息通讯技术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上存在的差距所造成的信息贫富分化问题,从本质上讲,数字鸿沟是信息获取和利用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数字鸿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地域、教育水平和种族不同的群体在掌握和运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上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各群体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差别很大。现今,所有的人都在关注“数字鸿沟”这一概念。一、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数字鸿沟”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调查结果表明,1998年我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25.89。京、沪、津三大城市抢占前三位,而西部省区大多排名末…  相似文献   

4.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数字鸿沟"在全球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和谐世界的建立,要想从根本上弥合区域"数字鸿沟"就必须分析其形成原因。信息资源的差距和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的差距是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直接原因,二者分别从"信息拥有"和"信息使用"方面发挥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政府相关政策的差异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是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间接原因,分别从"信息化需求"、"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意识"方面发挥作用。这5种原因以特定结构系统地结合起来,最终导致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张琴 《青年记者》2017,(5):123-124
数字鸿沟一词最早是由马克尔基金会的前总裁利奥伊德·莫里赛特提出的,他指出“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鸿沟.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广泛参与了对数字鸿沟的研究.如祝建华给数字鸿沟以操作性定义,即如何测量数字鸿沟.①韦路、张明新认为“第三道数字鸿沟”是“知识获取鸿沟”.②就对“数字鸿沟”的不同理解来看,狭义上把“数字鸿沟”局限于不同社会群体或不同地区间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上的差别;广义上的理解则认为除了互联网之外,还应该包括其他许多信息传播技术,如电话、有线电视、手机等.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广义上对“数字鸿沟”的理解,并特指在接近和使用智能手机互联网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浙江档案》2005,(10):41-41
《档案管理》2005年第4期发表了陈艳红的这篇章:章观点新颖,对档案信息化在消除数字鸿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章指出,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占有和应用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鸿沟问题更加复杂,不仅存在于国内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还体现在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数字鸿沟的存在不仅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还对国家主权造成损害,使民族化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7.
信息鸿沟,又称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它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同人群及不同区域间的信息化差距问题正日益凸显. 由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基础设施、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对互联网、手机等的使用存在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制约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城乡发展新的"剪刀差".国内有专家据此认为,信息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中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引言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数字鸿沟"问题的谈论多起来了.通常认为,数字鸿沟是经济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国际上,是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在国内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许多档案馆(室),在重金投资建立了一流的通信-计算机网络之后,网络系统上信息贫乏、数据混乱、应用系统相互割裂成为一些"信息孤岛",远不能支持管理与应用.这就需要我们深思:实施信息化战略,应该找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数字鸿沟"究竟在哪里,研究跨越这种"鸿沟"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关于数字鸿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数字鸿沟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的一个畸形的、愈演愈烈的世界性问题。数字鸿沟广泛存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企业之间和人群之间。数字鸿沟的危害波及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与社会稳定。数字鸿沟的治理应从国际电信合作、电信普通服务、调动IT企业的积极性、发展信息化教育以及中华文化网络化等方面眷手。  相似文献   

10.
"数字鸿沟"自1989年出现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文本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数字鸿沟研究划分为四代:第一代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拥有者和缺乏者在接入信息通讯技术(ICT)方面存在的鸿沟;第二代将ICT素养和培训方面的鸿沟、ICT利用水平方面的鸿沟纳入其话语;第三代研究重点放在ICT接入与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上;最新一代的学术思想则是从社会分化、社会排斥及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断定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字鸿沟思维来对待本已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表2。参考文献86。  相似文献   

11.
数字鸿沟的定义很多,归纳了大多数学者的意义.数字鸿沟的危害性:一是它破坏信息社会的公平性;另一是破坏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图书馆在跨越数字鸿沟、构建和谐信息社会工作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及其利用在不同地域和群体间的扩散存在不平等,由于身体和认知局限,较低的计算机和信息素养以及对技术采纳和运用的障碍、恐惧等原因,很多老年人不仅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还加深了与时代的脱节感。数字鸿沟问题在老年人群体中表现突出。数字鸿沟是指不同地域之间、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对于各类新兴信息与通信技术等存在设备普及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丁未  张国良 《现代传播》2001,34(6):11-16
"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 gap 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4.
亚太五国/地区数字鸿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鸿沟是信息社会存在于不同社会层面的、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国家之内,也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本文运用二手资料分析方法,对亚太五国/地区(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的数字鸿沟进行描述,探讨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对数字鸿沟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造成中国内地东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的内在因素,并结合亚太地区的综合现状,对如何缩小数字鸿沟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信息公平释义及其数字鸿沟问题 信息社会的特征有三个:第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与信息相关的因素增长.有学者认为,信息企业在国家中占的比重最高可以达到30%左右.  相似文献   

16.
"信息分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全球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分化或数字分化已成为信息不平等的"数字鸿沟",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化现象.本文论述了国内外"信息分化"的基本状况和因"信息分化"引起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并对我国如何加强"信息分化"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家档案信息政策研究在北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有句名言:"谁掌握了档案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美国在强调档案信息的自由流通和市场机制的同时,显示出强调国家档案信息政策的势头和动向,从其档案信息的生产、传播、政府资助、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利益保护、竞争与垄断及信息的国际化等方面以求达到国家对档案信息的有效管理.克林顿总统也于1998年12月28日签署了<数字千年版权法案>.  相似文献   

18.
数字鸿沟不仅在每个国家中存在,而且存在于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如何缩小和填平数字鸿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课题。互联网诞生后,被寄予希望成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有力工具。但事实是互联网使得原有的"旧沟"未平,又出现"新沟"。手机媒体具有可移动、方便携带的特点。使用手机不需要高深的技术,是落后地区和贫穷民族追赶现代社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知识沟”及其发展:从“知识沟”到“数字鸿沟”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P·Tichenor)、多诺霍(G·Donoue)和奥里恩(C·0ilen)在1970年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相似文献   

20.
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社会中,因为对新兴信息技术拥有和应用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分化现象,包括接入鸿沟、能力鸿沟和创新精神鸿沟。文章利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在信息质量感知的调节作用下,信息质量感知和接入鸿沟对政务微信的使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能力鸿沟和创新精神鸿沟对公众使用政务微信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将为我国推广使用政务微信,更好地实现和改进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在信息化社会中建立信息和谐机制提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