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日本美化侵略的教科书事件的出现,并非偶然,战后日本极右翼势力曾遭重创,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其全球战略需要,对其加以扶植。70-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皇国史观、军国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极右思潮抬头。90年代,日本政党体制发生重大变动,保守势力一度受挫,不久重又上台。近年来,随着日本政党政治的重大转变。日本社会民主政治的影响力减弱,军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抬头,极右翼势力更加猖狂。日本教科书事件的出现看似偶然,但实侧北冰冻三尽,非一日之深。这一现象的出现溯因于日本根深蒂固的皇国史观、难以泯来的军国主义野心、时时涌动的偏狭的民族短主义情绪以及日本政党政治历货化加剧、日本经济与社会改革陷入困境等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政治、经济原因。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均不能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掉以以轻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 ,日本政治和社会的主流意识日渐右倾化 ,新国家主义和新民族主义思潮抬头。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从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的原因及危害 ,并警示人们警惕日本复活军国主义。  相似文献   

3.
徐斐 《历史学习》2000,(7):28-2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鳃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4.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原因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始终德然存在。进入80年代,明显呈复活态势。究其根源:一是政治因素;二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在于当年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清算不彻底,使之得以残存;经济因素在于战后日本逃脱严厉的经济惩罚,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东山再起,为军国主义势力复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大战结束以后,在美国出现了许多有关日本军国主义的书籍.其中很多作者都力图证明:军国主义似乎从很早以来便"感染"了整个日本社会.这种说法在美国作者约翰·马基所著"日本军国主义、其原因及医治"一书中,更加进一步得到了发展.马基以虚浮傲慢、故作深奥的态度断定说:好象现代日本军国主义的起源和基础,是形成于7-8世纪的日本军事封建制度.作者认为:日本人民的封建思想体系便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不变的基础,好象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便对"民主"漠不关心、而具有崇拜专制统治的特性.马基写道:"作为日本经济与政治结构的封建主义,随着德川幕府制度的崩溃而消失了,但是,在日本国内  相似文献   

6.
日本战败之际,美国操纵了貌似无条件投降的日本有条件投降,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从而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留下了精神支柱和制度载体.被占领初期,日本军国主义一度表面恭顺;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到70-8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甚嚣尘上;至今,日本军国主义的表现形态更加完备,气焰更为嚣张.  相似文献   

7.
一、邦交正常化以前的中日关系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在2000多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促进了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19世纪末叶以后的半个世纪里,特别是从本世纪30年代初开始的10多年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中日友好合作关系遭到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相似文献   

8.
日本战败投降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内始终存在着一股歪曲历史、美化侵赂的歪风,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极右势力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日本自身的原因之外,二战结束前后美国的对日政策也是难辞其咎的。日本投降前后,美国从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利益出发,在日本投降问题上,在《开罗宣言》所要求的“无条件投降”的强硬立场上不断退步,同日本法西斯政权作了一笔不光彩的交易,使日本在“‘国体’前提下投降”的要求得以实现;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报行的民主改革并不彻底,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对战犯的惩治也极不彻底,这为战后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保留了孽根;从1948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日本文化思潮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学要界、思想界,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非理性主义相继风靡,所谓“日本文化优越论”几经浮沉,军国主义的幽灵仍在日本上空徘徊。世纪之交,究竟如何看待日本模式?该文宏观考察了二战后日本文化思潮的流变,对90年代日本文化思潮的新动态加以追踪,并对“日本模式”进行了客观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儒学,又称儒家思想,往往给人"儒雅"、"尚礼"、"仁心"、"修己"的感觉。然而在日本进入近代社会之后,儒学却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所畸形利用,成为毒害日本人民、侵略亚洲各国的宣传工具。文章旨在通过对中日儒学的内容差异,以及日本军国主义者如何通过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异化改造,来强化日本所谓"武士道"、"忠君爱国"、"王道乐土"等精神的分析,洞悉异化后的日本儒学推动军国主义发展的原因,这对于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很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侵略战争的发动不能仅归咎于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的煽动,在以往的阶级分析法中被认作受害者的许多普通日本民众、部分思想文化界人士在战争中也扮演了积极角色,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右翼思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社会氛围。把握军国主义社会结构有助于促进日本国民对战争罪责的清醒认识,也是遏制今日日本军国主义回潮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2.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共产党积极领导日本人民进行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反战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一定贡献,成为20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日本共产党组织力量过于弱小、共产国际长期错误指导等原因,在日本政府的残酷镇压下,日本共产党领导的反战斗争影响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3.
军国民教育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肇始于清末,成熟于民国初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衰落。这种教育思潮在不同的时期各具特色,对近代社会观念的转变、国民性的改造以及近代体育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政党为争取不同阶层的选民,不再刻意宣扬意识形态的对立性,逐渐显现出包容性,意识形态出现了中间化趋势;为了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加注重经济建设,意识形态呈现出生活化趋势;社会转型以及网络信息的发展使人们不再坚守一种意识形态的号召,在市场化浪潮下,各种竞选公司、民调公司层出不穷,政党出现市场化运作,意识形态出现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是与日本近代化同步进行的,武力侵略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作过程。同时,近代天皇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结构和启蒙思想为军国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制造了舆论;“国家神道”成为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而二战后,美国的“冷战”和“反共”政策,为军国主义的复活大开放便之门。本试图从这些历史的深层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倒而不死的根源,说明军国主义对日本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的根深蒂固,为此,爱好和平的人们要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并与之作坚决的长期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高,为我们编辑在坚持政治倾向性(即党性原则)的同时保持高扬先进化的理性自觉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化的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提升,有利于中华民族化走向世界,极左思潮从此失却了生长泛滥的土壤,中国共产党在党性原则基础上执政的理性形象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主要表现为:否认甚至公开美化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力图突破并修改和平宪法:极力扩充军事力量。妄图充当政治军事大国;渲染“中国威胁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责任的清算极不彻底,日本政界总体保守化,“新民族主义”抬头。经济的持续衰退所引起的不安心理。以及加速走向政治大国的政策抉择的影响。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剧。增加了日本未来政治走向的不确定性,加深了东亚主要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和警惕感。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基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重要思想,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地波浪式地展开。但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各个地区在取得不同程度成就的同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却一度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依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包括"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内的一系列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初步遏制了中部和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化一体化的发展,法律的世界化趋向日趋明显,但是世界法观念并非当今社会才产生的。事实上,在西方社会从遥远的古希腊思想到近现代各派法学理论之中都存在着丰富的世界法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从《共产党宣言》中可以看出,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同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的动力。全球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是一个全面的进程。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播.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世界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