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加拿大柏恩博士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态由父母(Parent)、成人(Adult)、孩子(Child)三种心态构成,简称为PAC分析理论———P(父母)心理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令人难以容忍的家长作风和命令口气;A(成人)心理状态以理智和稳重为标志,表现为慎思明断,尊重他人,讲起话总是用商量口气,不受P和C心理状态的干扰;C(孩子)心理状态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表现为遇事无主见,要么感情冲动,要么绝对盲从。PAC分析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要分别充当几种不同的角色,在每一个人的态…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精神分析学专家贝尔尼(Berne)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对人的心理状态研究的"PCA"分析模式。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心理状态:父母心理状态(Parent)、成人心理状态(Adult)、儿童心理状态(Child),简称"PAC"分析模式。同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具备这样三种教学心态,那么究竟哪一种教学心态为学生所接受呢?我们不防来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3.
PAC分析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柏恩博士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态由父母(Parent)、成人(Adult)、孩子(Child)三种心态构成,简称为PAC分析理论——P(父母)心理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令人难以容忍的家长作风和命令口气;A(成人)心理状态以理智和稳重为标志,表现为慎思明断,尊重他人,讲起话总是用商量口气,不受P和C心理状态的干扰;C(孩子)心理状态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表现为遇事无主见,要么感情冲动,要么绝对盲从。  相似文献   

4.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PAC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自我状态构成的,即父母自我状态(Parents ego state)、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和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分别用P、A、C表示。在改善与员工人际关系时,如何合理的运用这三种自我状态,成为改善与员工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为此,可从积极构建AA-AA模式、灵活进行PAC组合、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三方面改善与员工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5.
杨立行 《家长》2012,(4):33-35
父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对孩子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心态和恰当的行为表现不仅可以提高父母的威信,而且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认识PAC理论196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PAC理论"。该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 柏恩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即“父母(Parent)心态”、“成人(Adult)心态”、“儿童(Child)心态”,这三种心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  相似文献   

6.
人际交往冲突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在人际交往理论(PAC)指导下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能够有效缓解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人际交往理论(PAC)主要分析人们在交往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态对实际交往效果的影响。建立A-A模式的人际冲突应对策略,即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自我状态(A),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自我状态(A),作出成人反应,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从而有效应对因人际冲突带来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7.
人际交往冲突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在人际交往理论(PAC)指导下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能够有效缓解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人际交往理论(PAC)主要分析人们在交往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态对实际交往效果的影响。建立A-A模式的人际冲突应对策略,即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自我状态(A),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自我状态(A),作出成人反应,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从而有效应对因人际冲突带来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8.
目前,许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还处于一种传统的学校微观控制下的非独立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班主任工作总是亦步亦趋,不能从容面对形势的变化,以灵活的手段,对自己管理的对象进行有效的教育。那么,造成班主任工作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班主任自身素质不高的表现1.满足于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微观控制,思想不解放,对班主任工作缺乏创造性。只能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去开展工作,认为学生应该绝对服从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而不去认真研究、了解学生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心境下的思想和心理变化,采用不同的教…  相似文献   

9.
根据PAC理论,视障少年横向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非平行型交往、交叉型交往和隐匿型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视障少年横向沟通能力不足,主要是因为自我状态定位中A状态缺席、沟通中认同缺场与认知失序、自我状态转换中心态结构僵化与退行。根据PAC理论,社会工作者提升视障少年横向沟通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基于A-A沟通模式的心理赋能、基于PAC理论的场景化培训与情境模拟和基于PAC理论的实践重构。  相似文献   

10.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着十分强烈的成功愿望。一个人成功的体验越强烈,他以后的抱负水平就越高,其对学习和工作的吸引力就越强。所谓成功体验,是个体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活动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的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机制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把它作为增强学生自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要重视调节六种不良心理谈斐翟立安在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失常的比例逐年上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也颇复杂。毋庸讳言,这与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有一定关系,特别与班主任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有较大关系。因此,班主任不仅应该是品德高尚者、知识...  相似文献   

12.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们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状态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学生的心理状态从“父母自我状态”或“儿童自我状态”向“成人自我状态”引导,并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与之相配合,达到理想的“A—A”型,架起一座通往“和谐师生道路”的桥梁,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3.
高压力工作状态一方面影响班主任自己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了班主任自身的健康和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班主任要学会自我减压减负。自我减压减负是指通过心理调节而缓解精神压力,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来减轻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14.
逆反心理是指人的个体在接受外来教育、规范、刺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映。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班主任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张强 《班主任之友》2008,(11):49-52
我更倾向于用“班主任生活”来取代“班主任工作”这个表述。因为在我看来,班主任所从事的工作应当被理解成一种生活,我们所说的工作实效,实际上就是班主任生活的质量。那么,班主任生活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每位班主任恐怕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与生活理念。在这里,我愿与大家分享自己一天的生活:(1)早上一路寒风作伴,来到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新班主任能否成长为优秀的班主任,往往取决于他(她)的第一次班级管理经历。然而,很多新班主任初次管理班级时往往会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现就新班主任初次管理班级时心理调适方面的点滴经验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与差生家长的心理沟通何梁华(云南梁河县教育局)班主任除了要管理、引导好学生外,与学生家长(特别是差生家长)沟通心理上的分歧非常必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5;起班主任、家长和学生三者之间的矛盾。如何沟通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豆)要尊重学生家...  相似文献   

18.
一、讨论(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一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参加测试的77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有47名,占总体的61%;心理状况欠佳者有26人,占总体的33.8%;心理问题较重者4人,占总体的5.2%。以上这些调查数据反映了教师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的共性和内在联系,说明了教师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需不断地进行心理调整和适应。(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1.教师心理的差异(1)班主任与非班主任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班主任比非班主任更加易忧虑、抑郁。这就需要社会与学校多关心、帮助、支持他们,为…  相似文献   

19.
个别谈话是思想政治工作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根据笔者十多年的班主任实践,认为在个别谈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窥测、喜悦、悲哀、恐惧、忧虑、后悔、期待以及防御等。针对学生在个别谈话中的这些不同心理状态,进行艺术性谈话,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衡量一个班主任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以下笔者谈几点粗浅看法。一、熟悉个别谈话的发展过程同学生个别谈话,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通常可分为开始、切题、结束三个阶段。1.谈话开始阶段。可以先说一些学生关心…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考察分析了义山诗用典的心理动因,初步考察为仿同心理、存异(现异)心理、自我卫护心理、异代的美感共鸣心理四种主要心理动因。文章后部粗略分析了中国传统诗歌这些用典心理动因产生的文化内因,认为社会阶段发展的滞后,使现实中文人命运与历夫人物有惊人相似处,从而出现文人仿同心理的发达;社会对人权的轻视使自我卫护成为必要;社会制度恒久不变使文化哲学无质的飞跃,积淀成文人的崇古心态,创作上形成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引起对事类征引(用典)的重视;对美学本质性问题认识的停滞发展,使异代美感共鸣成为可能,并促使文人用典故再现感受到的古人已体验到的美感境界。文章认为,用典曾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古诗走向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走向狭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