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高原训练期间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机能状态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以10名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亚高原训练期第1至4周的赛前训练阶段,第5至6周的赛中阶段和第7至8周的赛后调整阶段的每周休息日,使用美国Omega wave竞技状态综合诊断系统进行仰卧位状态身体机能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自主神经指标(Avag、Asym、TI、LF/HF)、心电变异及脑直流电位指标(ASI、ANSI、RP)和心脏系统状态指标(SI、FI、ARI)。结果:亚高原环境训练期间Avag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Asym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赛中与赛前阶段相比Avag、Asym和TI分别下降0.03%、0.09%和0.23%,LF/HF升高0.53%;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中Avag明显下降0.34%(p<0.05),Asym、TI分别升高0.15%、0.03%;LF/HF升高1.07%,显著高于赛前训练阶段(p<0.05)。ASI出现下降趋势,ANSI、RP指标呈现上升趋势;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ASI下降0.03%,ANSI、RP分别上升0.02%和2.10%(p<0.01);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前ASI下降0.05%(p<0.05),ANSI、RP分别上升0.02%、2.33%(p<0.01)。SI、FI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ARI在赛后调整阶段有所下降;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SI和FI分别上升0.02%和0.15%;赛后调整阶段SI、ARI分别降低0.20%、0.09%,FI指标与赛中阶段相比下降0.21%(p<0.05)。结论:1)8周亚高原训练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自主神经变化特点主要受到低氧环境和训练负荷刺激,低氧环境刺激更倾向于影响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而中后期主要受训练比赛安排的影响;2)8周亚高原训练对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对增强运动员抗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所帮助。3)8周亚高原训练结合高强度比赛造成运动员赛后调整阶段的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有氧能力指数下降、疲劳恢复效率降低。应科学调整亚高原训练的时间和负荷强度,上高原前应强化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注重监控心脏系统状态和保护残肢末端微循环,保证残疾人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适应与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2.
选取备战2010年冬奥会周期国家速滑队外教组为期3周的高原训练,通过观察与分析高原训练前后训练周期的安排与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探讨高原训练手段在速滑运动员陆冰能力转换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高原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中,有氧训练和陆上的专项训练占了最大比例;2)3周高原训练前后相比,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水平出现明显增高,但高原训练结束后两周,则普遍出现下降;高原训练结束后两周,运动员睾酮水平与高原训练前相比明显降低。该现象提示:高原训练前及高原训练阶段的训练质量影响下山后的体能状态;训练内容转换时,相关的体能储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18 d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机能及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以10名花样滑冰国家青年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海拔1 650 m的新疆冰上运动中心进行18 d的亚高原训练。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监测运动员每日晨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分别测定分析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变化,测试指标包括血液生化指标、有氧运动能力(YOYO测试)、专项运动能力(冰上专项测试)。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效应量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亚高原训练期间,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晨脉在第2 d和第3 d达到最高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从第 9 d 开始达到并维持在 97%以上。2)花样滑冰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红细胞压积明显增加, 其他血细胞参数与血液学指标无明显差异。3)18 d的亚高原训练,提高了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表现为YOYO测试的完成级数和跑动总距离增加, 冰上专项测试难度提高的情况下,运动中平均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运动后即刻乳酸水平保持不变。结论:1)花样滑冰运动员在 18 d亚高原训练期间,晨脉逐渐降低,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在生理机能上对亚高原环境下的训练产生适应。2)18 d 的亚高原训练后,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专项运动能力有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吉林省运动员采用高住低训(Hi-Lo)的训练模式,进行尝试性模拟高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观察两名吉林省速度滑冰女子全能运动员4周高住低训(Hj-Lo)的训练状况(运动员每天居住在低压氧舱内10h,氧气含量保持在15.3%,相当于2500m高度),日常训练在平原的速滑训练馆中进行。通过日常训练状况及生理生化指标(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状况评价运动员承受负荷水平。结果表明:人工环境模拟下的高住低训(Hi-h),可以一定程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并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对有氧能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北京市残疾田径运动员在云南昆明进行为期五周的高原训练进行跟踪,观察运动员在平原—高原—平原交叉环境下肺功能的变化规律,分别对MVV、VC、FVC、FEV1%、PEF、PEF25~75%用力肺活量平均呼吸流速各指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高原残疾田径运动员训练后肺功能各指标有明显上升,高原训练有利于残疾田径运动员肺通气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并比较"高原-亚高原-平原"和"高原-平原"两种过渡训练模式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藏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心肺功能影响.方法:将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业余体校20名藏族男子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名和对照组10名),实验组进行"高原1周-亚高原2周-平原1周"过渡训练,对照组进行"高原3周-平原1周"传统的过渡训练.训练结束后,分别在高原(四川康定)、亚高原(四川泸定)、平原(四川成都)进行12min跑测试,测定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运动后心率、运动后血氧饱和度、运动后血乳酸和运动后尿蛋白等,并在安静状态下测定运动员血清CK-MB、EPO、HIF-α和血睾酮等生理指标.结果:(1)两组世居高原藏族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后12min跑的测试成绩、最大摄氧量、运动后心率、运动后血氧饱和度、运动后血乳酸、运动后尿蛋白、血清CK-MB、EPO、HIF-α和血睾酮从高原到平原均呈上升趋势,各项指标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运动员进行"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后,12min跑的测试成绩、最大摄氧量、运动后心率明显升高(P<0.05),同时安静状态下的血清CK-MB、HIF-α和血睾酮增加更明显,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这一训练模式较传统的高原训练模式对于提高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适应能力有着较好促进作用,有利于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更快更好的适应从高原到平原的海拔落差,有助于运动员训练时运动强度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理、生化测试的方法,研究高原训练对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效果和机理,探讨速滑运动员高原训练时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清睾酮(T)等指标变化的特征。适宜的高原训练负荷,可以提高速滑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血清睾酮与降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训练对轮椅竞速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8名国家队轮椅竞速运动员进行6周高原训练,采用红细胞系指标测试、最大摄氧量、血乳酸测试等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有氧能力测试。结果:6周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显著提高;运动员EPO水平上高原初期升高,6周后EPO水平又下降,高原训练结束1周后EPO大幅度提高。结论:高度高原训练显著提高竞速轮椅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值,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9.
摘要:传统的高原训练通常在一地进行,本研究尝试采用先在多巴进行2周训练,后到昆明进行2周训练的方式,以了解这种高原训练的训练特征和机能变化。本文采用实验法,对北京体育大学校游泳队7名健将级男子运动员进行跟踪观察并测试生理生化指标,训练时间为第十二届全运会前10周。训练后运动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游泳比赛。结论如下:1)本次高原训练的训练学特征为:第一和第二阶段以有氧训练为主,负荷量较大;第三阶段重点在高强度无氧训练,负荷量减少;第四阶段以调整和恢复为主。 2)本次高原训练对于运动员的基础心率并无显著性影响,体重在上高原3周后显著性下降,下高原后1周即恢复至平原水平。3)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和血睾酮显著上升,说明高原环境和训练安排对运动员机体产生了适应性变化。4)在3个月时间内,7名高水平运动员全部提高运动成绩,说明这种全新的高原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成绩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氧训练模式对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实验为期4周,采用低住高练,常氧训练为主,低氧运动为辅的训练方式,每周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低氧训练期间两组运动员的WBC均先降低后升高。RBC、Hb、Hct均明显升高,且女性增高幅度大于男性;训练结束后一周,男性较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而女性则明显高于训练前。男性运动员在整个低氧训练期和结束训练后CK和T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BUN仅在低氧训练第4周和训练结束后一周显著性增加。女性运动员CK值从低氧训练第3周开始显著性降低;BUN则在整个低氧训练期和结束训练后一周显著性增加;T值仅在训练结束后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男子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生化指标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控河南男子自行车中长组高原训练期间的生化指标变化,对运动员在高原期间的身体机能状况及重点训练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b、BUN、CK、WBC等生化指标能够准确的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血乳酸值能较好地评价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对队员无氧能力的影响.为以后男子自行车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安排提供依据,更好地促进男子自行车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运用模拟HiLo训练法,辅以高压氧(hyper baric 0xygen,HBO)作为运动员大运动量后的训练、恢复手段,对耐力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方法不仅能迅速消除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避免疲劳的积累,还能充分调动机体的生理潜能,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是耐力运动员的一种有效辅助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13.
运用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对我国现代五项女队四名主力运动员赛前三周的训练计划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赛前训练主要是提高有氧储备,提高运动员的体能,主抓技术性项目和跑射联项体能与技术的结合;(2)在赛前训练期,体能性项目的训练约占每周训练时间的45%,技术性项目时间约占每周训练时间的55%;(3)血乳酸值显示:运动员通过赛前训练,无氧糖酵解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有氧储备能力提高幅度较大,训练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现代五项运动员4周HiHiLo低氧训练对血象指标及最大摄氧量的影响,探讨HiHiLo低氧训练提高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效果,为其确定低氧训练提供指导.对象和方法:将10名江苏省现代五项运动员随机分成HiHiLo组和LoHi组.HiHiLo组每晚居住于15.4%O2浓度低氧环境10 h,白天除照常训练外,每周进行3次低氧运动(15.4%O2氧浓度环境下,以80%VO2mRx强度蹬30 min功率自行车,RPM为60转/min).LoHi组居住于常氧环境,其他与HiHiLo组相同.测定低氧训练前后最大撮氧量(VO2max)、PWC170及实验期间每周血象指标(RBC、Hct、Hb).结果:4周的低氧训练后,HiHiLo组期间RBC、Hot、Hb明显升高(P<0.05),且在第4周出现高峰值,LoHj组血象指标变化不明显.同时HiHiLo组VO2max、PWC170分别提高了4%和11%,而LoHi组只增加了2%和5%.结论:HiHiLo低氧训练能明显改善现代五项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7名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3周高住高训低练(HiHiLo)训练前、后与身体机能相关指标进行的分析,探讨HiHiLo对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以期把HiHiLo训练方法运用到武术散打运动项目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名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进行为期三周的HiHiLo训练,即每天晚上在模拟海拔2 500 m~2 800 m(氧气浓度14.7%~15.4%)低氧环境中居住至少10 h,每周在模拟海拔2 500 m(氧气浓度15.4%)缺氧环境下进行3次低氧训练,其他时间进行正常生活和常氧环境下的常规专项训练。在HiHiLo前和HiHiLo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最大摄氧量、血乳酸和血氧饱和度的测试,并于实验前1 d、实验期间每周同一天及实验结束后第3 d清晨进行血象监测。结果:HiHiLo训练后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显著提高(P0.05),最大功率显著升高(P0.01),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1);HiHiLo训练前、后两条血乳酸—负荷曲线表现的趋势大致相同,但是训练后降低了同级运动负荷时的血乳酸值,乳酸阈强度增加;HiHiLo训练后血氧饱和度值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HiHiLo前、后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无显著性变化。另外,HiHiLo可以提高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机体载氧能力直接相关的血液指标水平,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实验第2周。结论:为期3周的HiHiLo训练提高了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并且在赛前机能状态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6.
摘要:以2015年中国男篮高原期间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过程中对中国男篮队员进行体能训练干预并进行追踪测试,并对高原前后身体机能与身体形态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高原体能训练进行科学化探索。方法:使用韩国Bio Space公司Inbody3.0体成分测试仪分别在上高原和下高原前测试身体成分;使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GEN.S血细胞分析仪等仪器分别在上高原、高原中和下高原前测试身体机能。结果: HB、RBC和HCT在高原训练后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1);BUN与CK呈现先升高、再降低趋势;T与C则先降低、后升高;T/C则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身体成分中除了脂肪含量、腰臀比和体脂百分比有显著降低外(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1)高原体能训练可以显著提高篮球运动员血液携氧能力,这种能力在高原训练第11天的测试中发现有明显的提高,并于第21天达到非常显著水平。因此要改善篮球运动员机能水平,高原体能训练应至少持续21天。2)BUN和CK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与高原体能训练负荷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BUN和CK可以作为今后高原体能训练负荷量控制的参考指标。3)T和C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T/C则呈升高趋势,说明此次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科学合理,运动员没有发生疲劳现象,机体合成代谢能力得到提高。4)高原体能训练可以降低篮球运动员的体脂含量,但对肌肉围度的影响则与高原训练的高度、形式及负荷有关。5)此次高原体能训练模式可以作为其他高水平篮球队进行高原体能训练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原训练逐渐成为提高耐力项目运动能方的主要训练手段之一。国内外许多实践及理论研究均证明平原耐力性项目运动员通过适宜的高原训练后,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员的VO2max,ATV,Hb等。但在对世居高原耐力性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的成功经验却较少,尤其对在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系统观察鲜有报道。本文则主要对10名世居高原(海拔2260m)中长跑运动员进行2260—2630m交替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测试。测试是以跟随训练追踪测试生理机能,系统现察世居高原人在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以便为其高原训练的计划制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赛前自组织状态影响的神经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名健将以上运动员(全国冠军以上4名)采用时序实验观察方法,分别采集运动员上高原前、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下高原后12 d(赛前10 d)的训练成绩,生理生化、免疫指标,脑对运动训练负荷的自主适应调整指标等.实验表明:1)高原训练不能代替专门的赛前训练安排,高原训练效应的保持,依赖于赛前训练与高原训练强度控制安排的连续性.2) 脑功能指标如信息熵离散,信息熵集中的主震荡水平离散或右移,均提示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而一般生理生化指标如血色素、血清尿素氮等只能反映运动员的一般功能状态,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低海拔及中度高原训练对男子柔道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低、中度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本系统观察15名广东省男子柔道运动员在中度高原(1891m)和低海拔(1000m)进行2—3周训练前后Hb、CK、BUN、血清睾酮(T)、皮质醇(C)和T/C比值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高原训练中,Hb先降低后显升高,CK活性则是显升高,然后逐渐恢复,BUN开始变化不明显,随后显下降,回到平原后再升高至恢复;血清T、T/C比值显升高,而C显下降,保持高睾酮低皮质醉水平;(2)低海拔训练对运动员的血液生化指标、激素及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如中度高原训练效果明显;(3)中度高原—平原—低海拔交叉训练能使运动员适应过程加快,提高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常规足球训练计划中增加复合式对照训练对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方法:16名参与者被随机划分为进行复合式对照训练加常规足球训练的实验组(n=8)和进行常规足球训练的对照组(n=8),实验干预为期6周,每周3次。复合式对照训练采取高负荷阻力训练与低负荷增强式训练结合的方案,训练内容包括杠铃深蹲结合深蹲跳、罗马尼亚硬拉结合壶铃摇摆、杠铃弓步蹲结合杠铃弓步跳。通过直线冲刺(30 m)、立定跳远、摆臂纵跳和灵敏测试(T型)来评估比较两组的训练效果。结果:经过6周的训练,实验组各项测试指标的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对照组除灵敏测试成绩外,其他各项测试指标的成绩均没有显著性提高。结论:6周复合式对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建议在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增加复合式对照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