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文章大国,古代文章学理论著作群星璀灿,各放异采。清朝桐城派最后一代著名人物姚永朴所著的《文学研究法》,(这里所说的文学即文章之意)是这繁星竞耀的长空中独具特色的一颗明星。但是这部著作长期以来很少被人提起,即使少数人偶然谈到,也以它是转述他人言论,“很少新鲜货色”而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2.
在吕祖谦《古文关键》之后,南宋后期陆续出现了多种性质相近的古文选评本,其中,楼的《崇古文诀》、真德秀的《文章正宗》与谢枋得的《文章轨范》最具代表性。本文以为,《古文关键》和《崇古文诀》、《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可谓中国散文评点的"一祖三宗"。三宗继一祖而起,各有继承和发展。《崇古文诀》以文法为中心,是文章家的评点;《文章正宗》以义理为中心,是理学家的评点;《文章轨范》则文法与义理并重,是传统文士的评点,它们三足鼎立,代表了古文评点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好书推荐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3):117-118,121
现代国学经典,当代名家讲评:《国学讲演录》章太炎著吴永坤讲评26.00元《诗言志辨》朱自清著邬国平讲评22.00元《文学研究法》姚永朴著许结讲评22.00元《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黄仕忠讲评20.00元《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顾农讲评18.00元《道教史》许地山著詹石窗讲评21.00元《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刘跃进讲评30.00元《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李梦生讲评32.00元《微睇室说词》刘永济著巩本栋讲评28.00元  相似文献   

4.
吕祖谦为指导初学者作文而编评的《古文关键》,蕴涵着丰富的文章阅读学理论,表现出鲜明的为写作服务的特点.《古文关键》在文章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声律是桐城派文论的一个理论范畴,桐城派古文家论述颇为丰富,姚永朴的文学批评对桐城派声律论有所总结。其在对照齐梁声律论与历代音韵学的基础上,熔铸唐宋古文家及桐城派以气势声调为要点的声律论,讨源于经学,勾勒其历史,区判自然的声律与人为的声律,为文章声律论敷理举统,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桐城派多以文章声律论来评析诗歌声响,在文的声律与诗的声律上有些缠夹,姚永朴的诗歌声律论也有这个倾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的北大校园,以姚永朴为代表的桐城派与以黄侃为代表的章门弟子的文学思想论争可谓针锋相对,二者在"文与道"、"阴阳刚柔"、小学思想上都有所分歧。对于文学的观照采用不同的视角,一个从儒家雅正传统出发,一个从道家自然本真出发。这一次思想论争有其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方面是学术背景的不同,客观方面是北大开放的学术风气。从《文学研究法》和《文心雕龙札记》两本书出发,可窥测两派论争的大端。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代著名古文家林纾,尝谓“生平不喜论文”。他说:“盖过于高远,必至诋毁古人;过于主张,又足生人攻击”。然而他却洋洋洒洒地发表了许多古文论。就目前所见,有《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以及朱羲胄记录整理的《文微》。同时,不少论文见解还散见于文章、序跋、书评和信札之中。研究林纾的古文论(下称文论),是研究这位古文家不可或缺的工作。本文就此试作一些粗浅的评说。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是近代史学的代表人物,曾被认为是"新史学的开山"。由于经学在近现代不受重视,王国维的经学研究成就在现代人眼中似乎远不如他在文学、哲学、史学等领域的贡献。但是,在王国维东渡日本之后由文学、哲学转向史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学却是他日后取得伟大成就的突破口。在王国维那里,经学既不是像康有为那样属于今文学传统,也不是像章太炎那样属于古文学传统。他所做的工作,无疑是晚清民初经今古文学之争中最独具特色的:通过对《史记》中"古文"含义的研究,他弄清楚了汉代初期古文的意义;通过对《汉书》中"古文"含义的研究,他弄清楚了东汉初期古文的意义;通过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他弄清楚了《说文》中所载古文的意义;通过对魏三体石经的研究,他弄清楚了魏晋六朝时期的"古文说";通过对汉代古文学派的系统研究,王国维弄清楚了"古文"由字体转为学派的意义。总之,王国维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充分运用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以及新发现的新材料,对经学以及经学史作出了更加令人信服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韩柳文研究法?一书,寄托了林纾为古文保存精华的理想,体现了他在文法与鉴赏两大版块突出的理论成就。文法论,是古文创作的技法理论:立意上,崇尚意在笔先、忌露贵掩;结构上,追求关合照应,制局有法;用字上,讲究锻炼字眼,因字见义。鉴赏论,是古文阅读与批评理论,主要表现为对揣摩创作心理和“博观”、对比等鉴赏方法的运用。?韩柳文研究法?是林纾古文理论的实践,问世后也备受关注,梳理其中文学思想,于文学写作、文学欣赏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及学术的转折期,中国古代学术进入所谓的近世化阶段。在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左传》学发生了转向,其经学意义不断被消解,文学性却日益受到文人举子们的青睐。汉唐经学体系中,经学家们囿于经义,对《左传》的文学性更多地持批判态度。而韩愈、柳宗元二人在学术理念上挣脱了汉唐经学的牢笼,在文学观念上又经过了魏晋、盛唐文学的洗礼,他们开始抛开所谓的经义,接受《左传》的文理。当然,韩、柳二人对《左传》文学性的认识并不体现在古文理论的创建上,而是表现在古文创作的笔法上。韩、柳二人的古文创作从实践的层面上实现了《左传》由经学到文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一为了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加强对唐代文学的研究,我们需要一部收录尽量完备、编纂体例精当的《全唐小说》。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处于繁荣时期。诗、词、赋、散文(骈文与古文)、小说、变文等各种体裁都有不少优秀作品出现,不过,相对地说,以诗、散文中的古文和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在文学发展史上,各自形成了一座高峰,足以代表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2.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辞书。据学者考证,当产生于战国末期。它问世以后,历代注家不断。仅汉一代,即有“注者十余”,据《隋书,经籍志》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记载,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五家注。及至汉文帝时代,“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汉武帝时置博士,亦取“学通有修,博识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为之。”以后,它一直作为儒家的经典,为历代学者所推重。到了晋代,郭景纯“沈研钻极,历二九载”他“缀集异文,会粹旧说,考方图之  相似文献   

13.
徐亚玲 《考试周刊》2013,(44):47-47
<正>苏教版语文收录的若干篇古文,简洁凝练,含蓄深沉,可谓文质兼美。结合本市中考必考的几篇写景类古文,例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针对学生写景类文章中常见的内容散乱、写景抓不住特征、缺少多样化的描写方法、立意不够深刻等问题,我觉得若能因势引导学生咀嚼赏析这些经典古文,则定能提高他们写自然风景类文章的功力。一、文章千古意为高古人云:"文章千古意为高。"《红楼梦》中香菱向黛玉学诗时,香菱提出请黛玉给她改诗,黛玉说:"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由此看出,立意乃文之魂也。传承下来的这些优秀古文在立意方面都是典范。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相似文献   

14.
钱中文在《文学原理——发展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体论命题。90年代以来,他又推出专著《文学理论流派与民族文化精神》,并有大块理论文章不断问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本文拟从倡导文学艺术的新理性精神,建设中国文论的总体性构想,主张中外文论的比较研究法三个层面切入,重在探讨钱中文90年代以来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5.
姚永朴在民国初年参与编修清史,在北大教授史学课程,后其门人整理形成《史学研究法》一书。在新旧时代交替,政局变换,学制更新的社会背景之下,姚永朴史学实践与史学著作相结合。其在方法论上将刘知几的“史学三长”同姚鼐的“义理、文章、考据”相结合,在具体方法上,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史学考史、论史、重视史料的特点。另一方面在构建研究方法写作体系,部分结论的推导过程上也借鉴了归纳、比较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在编修清史上,对传统正史编写组织形式、体例变动、编修步骤这些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上,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也多有创新。  相似文献   

16.
"曾祥芹文章学"是从"一语双文"新语文观引发出来的.他独著《实用文章学研究》,主编《文章本体学》《文章阅读学》《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等书,建构了"一体两翼三层级"的文章学体系,主张语言、文章、文学三育的和谐发展,证实其学科开创和奠基之功.文章素养是整个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素养的中坚和核心.采纳运用"曾祥芹文章学"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记、序是宋代词科考试的科目,要求用散文写作,故引起了宋代特别是南宋以后文章学家们的研究兴趣。从文章学的视角,考察宋代文章学家对记、序文的"变体"及其体式、作法与写作技巧等的探究。记、序在宋代的"变体",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代文学的特点;而关于记、序作法和技法的总结,不仅丰富了古文理论,而且对发展古文创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代古文经学者多有文章之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古文经学者广博的知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古文经学不拘一格的治学方式造就了他们自由开放的思维;再次,对经术通脱的态度使得他们的思想和个性没有被泯灭,从而能够集经生和文人于一体;最后,因爱好而研习富有文学色彩的古文经无形地陶冶了他们的文学情趣。这些内外因素导致了古文经学学者多有文章之才。  相似文献   

19.
李绂是清康雍时期一位重要的理学家,在程朱理学盛行之际,他专治陆王之学,学术上独树一帜。不仅如此,李绂的古文思想也与众不同,既不像其他理学家那样重道轻文,他注意到了古文本身的独特性,也不像其他古文家那样以义统法,而是着重寻绎古文创作的文法经验。李绂的《秋山论文》及其文集《穆堂初稿》、《穆堂别稿》等,都充分展现了李绂独具特色的古文思想。文章通过对李绂《与方灵皋论所评欧文书》的解读,来探讨李绂的古文思想及其在清代散文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祥芹在改革开放30年来,独著、主编出版了28本书,达1000多万字;学界公认他是中国当代文章学、阅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一语(语言)双文(文章、文学)”新语文观的首创者和用文章学、阅读学指导语文教育的推行者;其代表作是《现代文章学引论》《汉文阅读学导论》《语文教育学别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