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罪犯”的称呼要慎用 《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就是说,任何公民,在没有经过人民法院做出有罪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期间,对这些人员只能称之为“犯罪嫌疑人”,在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后,称之为“被告”或“被告人”。只有在人民法院对其作出有罪判决之后,才能称之为“罪犯”。 (二)公安人员不能去“侦察”案件 “侦察”与“侦查”,一个是军事用语,一个是法律用语,二者是有区别的。侦察是指军事上为了弄清敌情而进行的活动。而侦…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一些法制类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句子:“公安机关已将三名罪犯抓获归案”、“检察机关已对犯罪分子某某提起公诉”等等。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说法并无语病,但仔细推敲,发现其中存在着法律错误。 去年3月17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是我国的刑事审判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重要转变,这就意味着,任何公民,在没有经过法院做出有罪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只有在法院对其做出有罪判决之后,才能被称为“罪犯”。因此,在公安机关侦察、取证期间,检察机关审查期间,对这些人只能  相似文献   

3.
卿成 《新闻采编》2000,(4):23-24
为了避免和减少报刊上法律常识错误的重复出现,笔者就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法律常识错误举例加以说明,以供广大新闻工作者在编采工作中参考和改进。 “罪犯”的称呼要慎用 某报在一篇题为《好青年勇斗持刀歹徒》的社会新闻中说:“两名罪犯目前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此处使用“罪犯”的称呼是不妥当的。《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就是说,任何公民,在没有经过人民法院做出有罪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期间,对这些人员只能称之为“犯罪嫌疑人”,在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公诉后,称之为  相似文献   

4.
在上海横行一时的强奸、流氓罪犯陈小蒙、胡晓阳、葛志文等六人,最近分别被依法判处死刑和有期徒刑。这件大案的秉公处理,显示了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确实是大得人心,大快民意。这伙罪犯的三名主犯中,有两人是高干子弟,同时还披着“新闻记者”的外衣,这又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议论和思索。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殊公民。《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说得好:“谁要是以为自己有什么‘靠山’‘后台’就可以践踏法律,欺凌群众,干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勾当,那就必定要自食其果!”陈小蒙等罪犯自视特殊,目无法律,为非作歹,罪大恶极,终于被判处死刑。这再一次说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正得到贯彻,谁胆敢以身试法,必将落得可耻的下场。  相似文献   

5.
喜欢、愤怒、悲伤、恐惧、厌恶等,都是人们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新闻不是无情物,让“新闻眼”(标题)“含情脉脉”地去赢得受众,这对传者与受者来说,是感情的沟通,心理的接近。情感命题,是作者对事物的触及所产生的感情而产生的命题方法。无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是产生情感命题内涵的源泉;感情真挚,直抒胸臆,绚丽多彩是其基本条件;情景交融,情理一体,情感扬抑是其基本要求。就此,试举其九法。一日融情入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物景本来是没有灵性的无情物,可与欣赏它的人紧密联系。作者在采访、体验那种事物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事件中,不论是言情、状物或绘景。他的笔触也就自然渗入缕缕情思,饱含着深情厚意,闪发着一种人性与自然相互交融的诗意美。如: (肩)菜叶上露珠在笑,挂篓里鱼儿在跳 (主)永安镇“车篓商队”送“新鲜”进城 (1986年7月10日《湖南日报》) “露珠”本是无情物,可它在作者笔下“笑”。笑什  相似文献   

6.
1.罪犯不同于犯罪嫌疑人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被法院依法判决为有罪的人才能称为罪犯。在判决之前,则根据诉讼阶段的不同分别有不同的称谓。在立案侦查阶段应称为犯罪嫌疑人堤起公诉后称为被告人。如:“浙江逮捕5名破坏春耕罪犯”中的罪犯和“某地逮捕3名杀人罪犯”中的罪犯都应改为犯罪嫌疑人。由于“人犯”的提法不确切,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取消了“人犯”这一提法。  相似文献   

7.
评论要以理服人,自然须运用逻辑力量,充分说理。但若写成冷冰冰、干巴巴的说教,没一点感情,其说服力也会大减。有些评论也说得有理,却不能令人感动,就因为只是晓之以理,而没有动之以情。中国古今思想家、文学家,都很重视评论的感情色彩,重视文章的感情因素的作用。毛泽东说:政论应该像政论,但并不排斥抒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繁彩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他把情与理视为文章的经纬,概括了传统文论的一条重要经验。梁启超的政论,在近代史上所以能风靡一时,与其感情充沛有关。他说,他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人们虽然大都经过了普法教育,又有许多法律和法学词典可供查考,但郑重其事地误用法学名词者仍不乏其例。比如今年前3个多月笔者读报中发现的例子: 误用“罪犯”一词。因:“紧紧抓住歹徒……咬住罪犯的手不放”(1月2日人民日报四版《王立国斗歹徒英勇献身》)。“罪犯”的含义是:“被法院定罪处刑,而且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以前,任何刑事案件被告  相似文献   

9.
观察文萃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五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说,当前,中国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运用死刑惩罚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仍然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肖扬说,“保留死刑”与“严格控制死刑”是有机整体。当前,中国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运用死刑惩罚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仍然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同时,要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严格掌握标准,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  相似文献   

10.
大笔写正义——张金柱案报道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月12日上午,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张金柱案进行了宣判,罪犯张金柱被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受害人的家属在判决后,当庭高呼:“法律万岁!”  相似文献   

11.
犯罪分子,也称“罪犯”,指被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判处刑罚的人。采写法制新闻,他们是一群不可忽略的采访对象,并需要做好采访准备。这种准备既有经常性的准备,也有临时性的具体的准备,如:政策法规的准备,要守法采访,注意不要侵犯犯罪分子的权利;特殊知识的准备,要懂得一些犯罪心理学和犯罪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姿态心理的调整,不要“带有色眼镜看人”,要有平等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⑤浩然正气。我们抒发感情,不是“凄凄惨惨戚戚”的闺房儿女之情,更不是剥削阶级贪得无厌、醉生梦死之情,而是关心人民事业和命运之情。有了这种胸怀,感情豪壮奔放,施之于文章,才能激励人民为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拚搏。陆游说:“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霓虹”。革命的浩然正气是我们抒  相似文献   

13.
第六个字名曰:“情”。所谓“情”是指感情、激情、情趣、人情味,也就是说写通讯要抒发感情,通讯本身要富于感情色彩。什么是情?情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喜、怒、哀、乐。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爽”就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情。“文以情动人”。我欣赏《红楼梦》中写在秦可卿房间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有一次,薛铸为我写字,问写什么,我说就写这两句。“人情炼达即文章”道出了写文  相似文献   

14.
上一次讲座说了揭露犯罪行为的报道如有局部性的失实不应认为侵害名誉权。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对于罪犯不管怎么批都不会发生名誉权问题。有这样一个案子:有位国有企业总经理因受贿被判刑,有篇通讯在报道他的犯罪事实时多次使用了职工平时骂他的语词,还渲染他同他的女副手之间的“桃色新闻”。他刑满出狱后就起诉通讯作者侵害了他的名誉权,法院两审都判决侵权成立。法院认为文章有部分事实失实,也就是说尚不属于基本内容失实;法院主要根据文章使用辱骂语词和涉及隐私问题,认定对当事人的名誉造成了损害。这种损害,并不是非法降低他的  相似文献   

15.
永远的第一是利益——也谈读者与员工谁是第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员工第一说、读者第一说和读者员工兼重说(折中说)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在现实的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无论在什么时代,图书馆和读者永远的第一都只能是利益。利益是有根本利益与非根本利益等层次上的不同,利益也是有限度。在现代社会,利益必须采取法律的形式,否则“第一”就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双关语在写文章用词造句中是常用的。这种双关语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读起来幽默、风趣、生动。最近我去了一趟四川奉节的白帝城,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竹枝词碑廊中,重读了他流放巴楚间写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这是一首情歌,第三四句写的是天气的阴晴,说它没“晴”吧,还有“晴”,而实际是表达人的情感,说他没“情”还有“情”,真是一语双关,妙趣横生。 从这首竹枝词我想到了漫画的创作。长期从事  相似文献   

17.
常听到广播里和报纸上刊载,在叙述主人公感激、喜悦的心情时,就是“他(她)逢人就说……”果真是“逢人就说”吗?依我看来是完全不会的。在此,我试析两倒:去年十一月份有家电台播出这样一篇通讯,说某老汉家不慎起火,烧毁全部家当,这老汉也被烧伤。在老汉伤愈出院回到家中,看到被大火焚毁的家园又在政府和人们的关怀下,重新建好时,写道:他“看到家里的情案,流下了热泪。他和老伴逢人就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党的恩情,一辈子忘不了人民的恩情。”’这双老夫老妻真会“逢人就说”吗?不会的。或许,在他刚出院回到家时,他激动地对老伴说;或许,当领导和群众未看望他们的时候,他们激动地说;或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章是思想感情的凝聚和发散。作者的感情只有与人民大众的感情共弦共鸣,才能发挥出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激励人民前进的作用。很难设想,一个对革命事业莫不关心,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的人,会写出效果好的新闻作品来,因此,注重感情积累,是提高稿件质量的重要一环。那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感情积累呢?第一,要对自己从事的新闻写作工作有感情。通讯员要热爱工作,我们只有认识到党的新闻事业是整个革命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是建设四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就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感情、兴趣和爱好,就能主动自觉…  相似文献   

19.
人是有感情的,阐发理论,只能以理服人,却不能以情动人。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情上的震动及其潜移默化效用,是任何理论教育所无法做到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是乎情。”新闻写作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感情好像翅膀,能使通讯产生飞腾的力量。满怀激情地写作,思维和词句就会泉涌而出,一挥而就。所以,在通讯的采写中,要摆正“情”与“事”的关系,以事寓情,以情连事,把形象思维的重心放在“情”字上。通讯的抒情方法,不同于抒情诗  相似文献   

20.
罗竹风在《宗教》1984年3月号上发表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一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流传着“宗教是鸦片”这样一句话,好象这就是马克思对宗教所下的定义,还有人在“鸦片”之后又加上一个“烟”字,那就走得更远了。其实,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