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突发性灾难事件不可否认地会为新闻媒体创造巨大新闻价值和良好聚焦契机,同时也会对其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提出挑战,做出检验。在这场万众一心送温暖、抗雪灾、保畅通的行动中,广东电视台以直播和新闻为主体,评论、访谈、文艺、  相似文献   

2.
2009年的最后一天,浙江工业大学化材学院化学工程专业0701班班长杨济源同学因见义勇为抓小偷,在离学校不足200米处不幸牺牲。青年时报第一时间展开采访,连续6天刊发大篇幅报道,综合运用消息、通讯、评论、网站专题和报台互动等方式,深入挖掘和宣传这位青年先进典型的动人事迹。这一系列报道在大学生中间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彰显了“引领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办报宗旨。在组织这一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挖掘杨济源“责任80后”的生动细节,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怎样报道,是新闻摄影界仍待探讨的重要问题。重大突发性事件历来是新闻的尖端题材。近年来,文字、广播、电视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较之过去及时多了,几乎事事必报,也放得开。而新闻照片往往空缺,或者迟滞,或者呈现“围点打援”、半遮半露现象,造成不真实之感。新闻摄影应加速和促进自身改革,客观、真实、全面反映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真相,为社会稳定、人民安宁、鼓舞斗志发挥更大的作用。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要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关键是要破除重大突发性事件是“暴露社会阴暗面,使人灰心泄气”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马超群 《今传媒》2016,(1):35-37
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它是突然发生、出人意料.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远大于预知新闻,突发事件报道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以我国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历史演进为出发点,剖析当今传媒环境下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结合案例分析突发性新闻事件策划与报道的成功因素,从而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略,以期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策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灾难事件频发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新闻媒体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策略,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应对策略.以上海"11.15火灾"事件中,<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三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为例,通过详细的文本比较和分析,探究不同新闻媒体对同一突发性灾难事件的不同报道策略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企业报由于自身的特点,报道领域相比于地市报、综合性报纸等都显得狭小,报道内容而且也应该以经济新闻为主。当然,企业报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支配,所报道的过程性的、连续性的事件要多于突发性的事件。一般来说,现阶段的企业报的报道对象是单一的、固定的、就是围绕一个企业做  相似文献   

7.
当媒体遇上突发事件,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媒体该何去何从?报还是不报?回答是肯定的,报。在信息不发达的过去,对突发性事件的隐而不报是为了~种稳定。但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如果我们对这类事件不予报道,其结果恰恰会走向稳定的反面——恐慌。现今社会思想已经比较活跃,受众的知晓权日益得到重视,加之通讯高度发达,媒体竞争激烈,这些因素都注定了突发性事件捂是捂不住的。  相似文献   

8.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再来回顾发生在2010年11月18日乍浦嘉兴电厂码头工人被困海底事件的整个报道经过,或许让我们对于应对突发性事件,抢占舆论制高点,有效实现广电声频报网的联动,有着许多的裨益。  相似文献   

9.
地方报如何把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挖掘事件本质,占领事件报道的高地,尽快平息事态,成为地方媒体的一大诉求. 建立群体性事件报道的指挥系统 群体性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复杂性、敏感性、影响力大、涉及面广等特点.媒体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是作出正确判断:报与不报,如何报,投入多大力量,怎么报.群体性事件的瞬间性和强烈性,要求媒体必须在第一时间快速做出正确反应,否则就会丧失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眼球经济时代,传媒必须以"快"制胜,只有在报道中抢占先机,才能吸引观众.本论文第一部分对突发性新闻现场直播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第二部分交代了现场直播快速反应的积极意义,第三部分分析了突发性新闻现场直播快速反应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则提出了效解决措施,第五部分揭示了突发性新闻事件现场直播快速反应对我们的启示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预测.论文指出媒体在现场直播中必须有所作为,做到反应迅速,而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要"快",还要抓住热点,展开深入报道和后续报道.  相似文献   

11.
杨龙 《新闻实践》2008,(9):21-24
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于新闻的真实。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任何关乎新闻真实的细节,都须有记者深入现场获取的第一手材料,还应在采访不同对象的过程中不断求证和互证。贵州日报记者杨龙应本刊之约,回顾贵州"瓮安事件"的采访亲历,使我们看到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记者如何深入采访、去伪存真,使之真正把握突发性事件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突发性事件电视新闻就是“报道难以预测或者未能预测而突然发生的事件的新闻”。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运用现代先进通讯手段,将发生的新闻源源不断地报出来,让广大受众间接参与到重大突发事件中去。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重大突发事件给新闻媒体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其报道包装情况关系到报道的成败,为此我们推荐实行以下包装措施:及时,全面,坚持真相,发挥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如何应对受众的质疑?受众、媒体和事件怎样才能长期维持"调和"的局面?当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报道方式、什么样的报道角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怎样报道,是新闻摄影界仍待探讨的重要问题。重大突发性事件,历来是新闻的尖端题材。近年来,报纸、广播、电视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较之过去及时多了,几乎事事必报,也较放得开了。而新闻照片往往空缺、迟滞,或者“围点打援”、半遮半露,造成不真实之感。新闻摄影应加速和促进自身改革,客观、真实、全面反映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真相,为社会稳定、人民安宁、鼓舞斗志发挥更大的作用。报道社会恶性重大突发性事件,要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关键是要破除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是“暴露社会阴暗面,使人灰心泄气”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有的是不可抗拒的,如地震、水灾、旱灾、风灾等;有的是难以避免的,如车祸、失火、暴乱、抢劫等。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东方国家有,西方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落后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这些新闻,有的是大  相似文献   

15.
郝菲 《新闻传播》2010,(9):73-73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仅2008年我国就发生了接连不断的突发性危机事件:雪灾、拉萨骚乱、胶济铁路火车相撞、汶川大地震。危机是社会的常态,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媒体报道的主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媒体在危机处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突发性新闻事件是新闻媒体吸引读者眼球、提高收视率、收听率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妥善掌握好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度"是衡量一个记者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职业操守的重要依据。突发性新闻事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客观、公正地处理好突发性新闻事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特点、社会影响、媒体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尺度把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突如其来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对舆论的走向举足轻重。要达到较好的融合报道效果,媒体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十分关键。昆山"8.2"爆炸事故是一起重大突发性事件,极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媒体无论从传播途径、议程设置、舆论生态、媒体导向来看,在这一事件报道全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在当下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昆山事件也因此成为一个鲜活的样本,考验着媒体融合的操作路径以  相似文献   

18.
刘冠华 《今传媒》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冠华 《报刊之友》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企业报一般出版周期相对较长,采编人员和通讯员从素质到数量上都不够理想,因而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对突发性事件,单纯依靠某一个编采人员或通讯员去搞报道,往往不能很好地体现编辑部的意图,也难以圆满地完成企业报的报道任务。根据我们几年来的体会,充分发挥“兵团作战”的优势,就能妥善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