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学界对“安史之乱”的历史坐标已有定位,认为它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更是“中国社会史中的一次重大转折”①。历史赋予了“安史之乱”深层次的历史属性──历史转折性。本文通过对“安史之乱”前后主体认知变化的考察,欲从思想层面对它的历史转折性再作一番深究,以充实历史研究的内涵。 “历史转折”指的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类实践活动方式出现了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演化创新的变更趋势。②因此,对于“历史转折性”的考察,应包括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变更趋势的揭示。三者…  相似文献   

2.
龙申军 《考试周刊》2009,(23):186-186
创新教学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所陈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不同质的、量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从这个意义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创新史。学习历史,对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文化”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我个人理解,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  相似文献   

4.
“文化”,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文化是什么?课堂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又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传递社会实践经验并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对于教育,通常有这样三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生活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本所讨论的教育是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6.
一、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要先解决观念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如何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观念,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要素是指其工具性.其一表现在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手段;其二,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倍增器”、“转换器”、“助推器”.但是,在实际实践中,这个工具性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往往被我们的管理者、一线的实践者所忽略,那就是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通常是指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潜在的心理能量主要是靠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加以体现。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笔者结合历史教学实践,从中体会到: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国际组织作为现代世界社会的一个重要“代理者”和“行动者”,在引导世界教育发展方向和推动成员国的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的世界社会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国际组织在全球层面对教育蓝图的建构、在国家层面对中国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在地方层面对中国教育实践和创新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袁官勇 《考试周刊》2009,(3):187-187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能先于他人.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从而获得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突破。创新教育是指将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新教育应该是扬弃传统教育,发展现代教育的教育。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创新。将创新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念,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个人要在自然与人类的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练就与天、与地、与人的适应、接纳和共同发展的本领。这种本领我称其为“能”。“能”是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驾驭公务、获取成功的潜质。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复杂了,表述教育的自身属性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1.
实施创新教育,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一方面,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来看.它所陈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的每一个阶梯都包含着不同质的、量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创新史。另一方面.学习历史课.对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个人的创新精神既受到“看得见”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影响,还受到“看不见”的环境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因素束缚着个人创新精神的发挥,如人情关系文化、“大公无私”文化、等级文化、嫉妒文化等。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于联想、想像、直觉等积极的思维活动,产生新思想、新问题、新知识、新事物。这种思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潜能,只是创造成分多少的差别而已。因此,作为科学教育的启蒙学科——低年级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现结合教学,就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几点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1.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使用“2010连氏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调查”中有关公共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的数据,通过HLM模型分析了个人与城市两个层面的变量是否、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所在城市公共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统计分析发现,城市层面的变量人口规模、人均GDP与人均财政支出都能显著地影响城市公众对于教育服务的满意度,而且这三个变量对于满意度在城市之间的差异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个人层面的变量如性别、家庭收入以及居住时间等对于因变量也有显著的影响力,但它们对于城市内公众满意度之差异的解释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6.
教育视野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认为,“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不能混为一谈。一是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创新教育”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而生,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二是研究目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创造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多侧重在操作层面上,如动脑、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可见,人类只有有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社会才会向前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人类的文明是伴随人类的创造走来的。当今世界,创新更为重要,也正因为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成了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了。写作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呕心沥血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写作教学要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创新的红线,这种创新精神应当表现在“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使学生能从笔端流淌出新颖的思想、有创意的语言来。怎样才能取得这…  相似文献   

18.
段永萍 《青海教育》2002,(12):14-15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曾被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作过充分的肯定,如荀子说“干越夷君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也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教育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9.
“汉字难学论”是指根本否认汉字易学一面,而把难学一面片面夸大为汉字的“原罪”和“死症”,并进而主张废除汉字的观点.这种流行了百来年观点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认识论可归结为语言共性因、片面比较因、进口评价因、阶级分析性和综合生成因五个方面.这种观点对识字教学、语文教育、汉字命运和民族心理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以汉字教学创新论取代错误的汉字难学论.汉字教学创新论应从观念转换、方法再创、领域拓展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20.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对社会起着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表明,正是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正确讲授和分析历史人物及他们从事的活动,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育强调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和德育渗透,而在历史人物教学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