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之行,使郭嵩焘看到了西方的富强,当时的清王朝却日薄西山。面对中西发展的巨大落差.郭嵩焘提出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国近代化的主张,从而构建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现在: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工”乃富国之本;世界文明的多源观;顺应时代变革的外交观;服务于现实的教育和人才观等。这些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嵩焘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近代特色。这种近代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历史观上否定“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主张历史规律随历史事实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在体用(本末)观上既主张学习西方的具体方法,又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基本原则;三是知行观上的“知”包括了近代科学的内容“,行”突破了传统的道德践履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郭嵩焘作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在经济上也提出了一系列远见,它们主要包括:本末并举的富强观;倡行厘金与度止厘金的主张;鼓励私人投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旧教育,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对西方社会经济生活的介绍和探索。这些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特征,较之同时代人更具先进性,也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的。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洋务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作为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无论是在洋务思想,还是在外交思想、外交实践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近代史学研究尤其是洋务运动研究中,由于各有侧重不同,评价也出现差异和分歧。偏重于他的主和外交政策及思想的,就会以为郭嵩焘与李鸿章是一丘之貉,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或者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买办外交官”;强调他向西方学习,主张仿行西法的,则会认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封建士大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甚至达到早期维新思想的高度……。然而,在郭嵩焘的思想脉络里,效法西方、学习西方的洋务思想与他的以理待夷、主和通商的外交思想是紧密联系的。要全面评价郭嵩焘及其思想、揭示其思想的内在矛盾特征,应对他思想中的这两个方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与孙中山从顺应变局这个基本点出发,反对闭关锁国、守旧排外,主张主动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走向世界,以达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的目的。其共同点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民族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实学精神。由于政治属性、自身学识和经历、所处社会历史环境和思想文化背景不同,郭、孙二人在这个问题上又存在着明显差异:郭嵩焘主张通过对外开放,吸纳西方物质“长技”、“朝廷政教”和“人心风俗”来补充封建专制政体与封建纲常伦理;孙中山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代之以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以“图中国之富强”,达到赶超西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通过对洋务活动的反思及对西方文明的探究,指出西方文明具有整体性,有本有末,并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探讨了西方各国强盛的根本.他的“本未”论显示出洋务思想向维新思想过渡的特色。郭嵩焘的“本末”观拓展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他关于学习西方、标本兼治的论述,实质上是用“本”、“末”这对传统范畴,广泛地探讨了经济、教育、文化及制度等诸问题,在早期现代化求索过程中,在理论上作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他为官行政的日常事物中能关心民众、兴利除弊;在西方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中能不怕牺牲、英勇抵抗。特别是他主张学习西方,了解西方和西方国家发展正常关系;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效法西方,进行改革。改造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救国自强,更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所主张的“本末”论,“本’指的是立(治)国之“本”,也就是希望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末”指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郭氏的“本末”论,是洋务思想史上最闪光的一页,虽在他所处的时代无法实施,但仍不失其真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以“近代著名外交家”闻名于世,其主张开放、向西方学习、攘外必先求自强自富和讲求以礼、理相待的“诚信”外交思想,是在中国贫弱的历史条件下为控御夷狄、使曲在彼的权宜之计。目的是想为国家争取到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蓄积其势”,以图国家再度强盛。这些观点在当时有着一定的时代进步性。但他也忽视了对外来侵略采取反抗斗争手段的重要性,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胡适文学观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受当时新文化思潮和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近化论思想的影响,使胡适逐渐形成了进化的社会观和文学观。1910年胡适留学美国,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与文学,提出了“诗国革命”的主张,同时开始了白话文诗歌创作。1916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次公开系统地提出文学改革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是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治经世之学。他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赞赏西方民主政治,提出了实行和平外交、变革封建教育制度、学习西方实用科学的见解,他的思想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百余年来郭嵩焘研究之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郭嵩焘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对郭嵩焘的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出版,发表或出版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对郭嵩焘的富强观、中西文化观、外交思想和思想属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上还了郭嵩焘的本来历史面目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作为中国首任驻英大使,在西方国度上亲身感受铁路的便利迅捷,火车带来的国强民富,积极接受西方人士的游说与建议,竭力要求朝廷开拓中国运输新事业,坚决反对沈葆桢拆毁吴松铁路。他依据中国国贫民穷的现状,主张循序渐进兴修铁路,抨击清流派欲借洋款大兴铁路,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铁路观。郭嵩焘顺应世界潮流,热情宣传和鼓动中国兴办铁路,履行了一个先驱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郭嵩焘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他为官行政的日常事物中能关心民众、兴利除弊;在西方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中能不怕牺牲英勇抵抗。特别是他主张学习西方,了解西方和西方国家发展正常关系,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政法西方,进行改革。改造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教国自强,更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是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治经世之学.他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赞赏西方民主政治,提出了实行和平外交、变革封建教育制度、学习西方实用科学的见解,他的思想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五四前期,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五四后期他转而倡导西方基督教,主张以西方基督教化来补救中国儒家化的偏弊。陈独秀思想主张的这一转变,主要原因是其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17.
郭嵩焘作为中国首任驻英大使,在西方国度上亲身感受铁路的便利迅捷,火车带来的国强民富,积极接受西方人士的游说与建议,竭力要求朝廷开拓中国运输新事业,坚决反对沈葆桢拆毁吴淞铁路。他依据中国国贫民穷的现状,主张循序渐进兴修铁路,抨击清流派欲借洋款大兴铁路,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铁路观。郭嵩焘顺应世界潮流,热情宣传和鼓动中国兴办铁路.履行了一个先驱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本认为郭嵩焘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关于教育地位,他认为“新政之源”在学校,欲举办洋务新政,必须革新教育;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行陶养最为重要;关于教育内容,他提倡实学,包括西方科技知识,也包括中国传统学句,关于教育制度,他设想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步普及新式教育,借鉴西法,变通旧的学校章程,关于留学教育,他建议仿效日本,多遣子弟留学欧美,郭嵩焘的教育思想属洋务教育思潮中激进的一翼。  相似文献   

19.
王中华 《时代教育》2012,(3):181+190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第一位驻外使节。其在充分了解"国情"和"夷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认为中国应循理外交,对外交往要"知己知彼",通其情,达其理,知其法,严守条约等。郭嵩焘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他的外交思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使国内外环境和谐,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使中国自立、自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不仅促使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而且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重个人”,是鲁迅的一九○七年间提出的重要论点,是他通过对十九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分析,并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救国救民的主张。这个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当时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也明显地表现出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不同凡响”的思想高度。探索一下这个论点和主张的实际意义和它之被提出的国内外的历史根据,对于了解鲁迅的早期思想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