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作为道德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也各有主张,但在总体上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都是围绕两个基本层次展开:一是对道德主体进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二是促进道德主体德性的养成。道德主体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通过内化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经由道德实践外显为主体的道德能力,道德能力的提高既是形成道德素质的核心,又是检验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准。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与个体德性的养成相统一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借此才能达到道德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要为前提,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人格、价值理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更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育者多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缺乏创造性的客体,以灌输、外化、他律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价值理想、心理需要、利益诉求等为出发点,以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方法、载体促进学生的思想接纳、情感认同和价值内化,将外在的原则、理论、规范等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4.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已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试图通过活动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过程就是其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赵新华 《山东教育》2004,(26):42-42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良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慌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客体能满足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主体特定需要的关系,其实质是价值主体在感受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作用、意义、地位、影响的过程中,与价值客体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包括正价值、负价值和无价值。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思想教育,其行为事实是实然的,教育目标是应然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关系如何,人们便应该如何行为,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体现价值的过程逻辑,也即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8.
所谓主体性德育就是在主体教痛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通讨主体性德育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在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诸方面协调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9.
教育价值以客体教育对主体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为条件,具有实践性。为完美生活做准备是教育的使命,也是人所寄予教育的价值信念,工具性是教育价值的应有之意。教育价值危机是教育客体属性对教育主体需要满足程度的日益式微,是教育疏离人的需要、相对过度投入、价值制度化日益凸显的结果。教育要摆脱其价值危机,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需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关注教育民生问题,发挥教育应有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开发潜能为内容的国民教育。在教学操作平面上,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表现为: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系统是主体要认识和掌握的客体,综合素质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产...  相似文献   

11.
情感教育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改变人的个性、改变人对事物的态度和处事方针、改变主观世界的问题。情感教育,不单是情感的积累,也是新的情感的形成和既有的情感的一定程度的改变。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过程,是学习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都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2.
王朝元 《大学教育》2013,(15):34-35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  相似文献   

13.
李斌 《中国德育》2004,(9):25-27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以提高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它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育者深入研究教育对象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注重他们对道德内涵的“顺应”和  相似文献   

14.
个性化的道德教育是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教育,也是不断提升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教育。学校的德育过程应当是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也应是促进学生优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道德教育个性化是学校德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德育要追寻的目标之一。师范学校的道德教育个性化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优良个性的发展,将影响到未来小学道德教育的走向。■一、充分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人的认识起因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每个学生个体在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旨在为现代文明社会培养公民,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发展人的。在我看来,道德教育是发展性的事业,道德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身目的,是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的。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人的正常需求。道德教育需要调整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只有经过完善的学校教育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着重少数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的教育、轻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教育;重社会需要、轻人本身的精神需要;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轻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重主导地位、轻主体地位;重外在管理、轻内心塑造等问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以人文精神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用人文关怀营造德化环境,靠知情意行结合提升道德境界,这是夯实学校德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培养现代青年的高尚道德品质,研究道德教育的规律,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既要受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和教育外部条件的影响制约,也要受到自身的成熟程度、认识能力、情感、意志系统等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作为教育者在学生道德教育中,应研究其心理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一、品德的心理成份道德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个人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社会道德现象是无数个人品德的概括、集中。因此,研究社会道德教育,首先要分析个体的品德心理。研究品轴心理结构是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19.
人们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的社会群体,对事物的认识、接受,对社会的看法和价值认识以及行为都以一定的情感为基础,并表现出自己的情感选择与情感标准。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过程作为以人为对象,以培养高层次人才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既是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和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规格要求培养学生知识素质的过程,又是教师以知识教育为载体,按照国家对人才提出的思想道德标准对学生人格品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同时也表现为被情感支配的过程。正是在教学双方的情感表达、情感交流以及所引起的情感效果推动下,使教学培养目标得到了实现,使得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20.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贯穿了其对二元论德育观的批评:反对义务与兴趣的完全对立,反对将知识和经验、品德割裂,主张过程与目的相统一.他认为,民主社会人们经验的广泛交流是有效教育的前提,提出了以培养良好公民品格为目的,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内容,以学校生活、教法和课程一体化为手段等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学校德育应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道德教育方法的重构,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而发挥出道德教育的真正价值.这些理论为我们思索如何改变德育内容空洞、德育环境孤立、德育途径单一、德育目标急功近利等学校德育实践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