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性隐语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语言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隐喻性语言来表达其抽象的内心情感世界和深奥的哲理.文章以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分析狄金森诗歌中新奇独特的隐喻,以期揭开狄金森晦涩难懂的诗歌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诗歌的主旨和灵魂 ,是诗歌中最活跃的因素。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意象小诗立意新颖 ,境界独特 ,情感真挚 ,是诗歌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她一生创作一千七百多首诗,却未能活着看到自己的成功,她的诗具有惊人的完整和独创性。她一生遭受多次打击却不屈从于命运摆布,她性格孤僻,深居简出,但观察敏锐、细腻和独特,“大自然”、“死亡”、“永恒”是她所喜爱的主题。本文主要分为下列三个部分:一、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及其局限性;二、艾米莉诗歌的写作特点:三、对艾米莉几首诗歌的评析。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独特、超前的诗人。在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设计上 ,在诗歌创作的主题内容、思想倾向、语言技巧和写作风格上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她以前的美国女诗人的道路 ,表现出了她的现代主义特征。从分析她的生活方式、爱情诗、宗教诗着手 ,可以阐述出她的诗歌是美国诗歌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 ,划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期  相似文献   

5.
17世纪的英国诗人钓翰·多恩和19世纪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都以诗意深邃。意象奇异,语言表达形式上独辟蹊径,大胆革新,并采用模糊的象征和隐喻等闻名于世。死亡和永生是诗歌不朽的主题。在多恩的《死神,你莫骄傲》和艾米莉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的这两首诗中,多恩的男性阳刚和艾米莉的女性阴柔共同演绎同一个主题——“死亡”。然而,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导致了他们对“死亡”的描写风格各异。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首诗来讨论他们的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被称为美国最有独创性的女诗人,本文将其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相比较,揭示了狄金森独特的、作为意象派先驱而具有的艺术特征:短小凝炼,意象奇特,诗体自由。  相似文献   

7.
杨德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歌作家,也是英国诗歌翻译家中的佼佼者。汉语诗歌讲究的是“情思合一”“节奏倚顿”和“声韵有力”。基于诗歌的“情、顿、韵”三要素对杨德豫的译诗进行探讨,进而得出杨德豫的译诗风格为:情感饱满却不显造作,“以顿代步”却不为生硬,忠于原作却不实本体。他独特创新的翻译风格,不仅将英文诗和汉语诗之间不可磨合的尴尬化解至恰到好处,而且也给译文赋予了生命和诗意。  相似文献   

8.
张阳 《时代教育》2010,(6):282-282
艾米莉·狄金森其生前只有七首诗歌问世,如今,人们已将她比作与惠特曼同名的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勃朗特因其作品《呼啸山庄》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而《呼啸山庄》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不流俗套的想象空间。本文试从其强烈性、真实性、自然性入手,剖析艾米莉·勃朗特独特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所创作的1775首诗歌中约有三分之一是以自然为主题的.文学史上不乏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但是女诗人描写自然的角度却相当独特.以西方生态女权主义批评理论来探讨艾米莉·狄金森女性意识和生态思想的形成以及她的自然诗中所展现的独特的自然观,从而提供解读艾米莉·狄金森作品的新视角,加强读者对诗人诗歌的认识和领悟.  相似文献   

11.
罗璇 《考试周刊》2011,(10):33-34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号称"最奇特"的经典小说,它鄙视俗世的独特价值观体现在语言风格上也是惊世震俗、独具深蕴的。作品的语言简练而大气,富有奇诡的想象力,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本文通过解析作品的叙述语言、心理描写和风景描摹等,探讨小说如何以奇妙的语言风格征服读者群体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细览西晋诸贤之诗,并将其与建安、正始诗歌比较,不难发现西晋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概言之,西晋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两种质的规定性:一是“力柔”,二是“采缛”。  相似文献   

13.
以“五四”白话新诗为肇始发展而来的现代诗歌创作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至艾青达到理论和创作的一个高峰。本文拟对现代诗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略加杭理,揭示出:诗歌的“散文美”的追求在诗歌发展成熟的进程中往往扮演看“拯救者”的角色;诗歌的“散文美”是一种无关诗人派系,无关诗歌“主义”的具有独特地力的风格,是一种超越时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诗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我死时听到了苍蝇的嗡嗡声》是艾米莉·狄金森的代表作之一,诗歌短小精悍,反映对于“死亡”和“永生”的思索,从而对“永生”提出异议。诗歌形式优美,内容深刻,二者巧妙结合,完美统一,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哲学观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15.
谈起南朝诗人鲍照,后人说的最多的是他的乐府诗歌,乐府诗歌中评的最多的是“俊逸”的风格。阐述诗歌风格,往往都着眼于词语的文质、艺术技巧的良莠。至于乐府诗歌的节奏,很少有人论及。笔者认为诗歌的节奏是诗人气质的外化,也是鲍照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值得一探。萧子显在《南齐书&;#183;文学传论》中说,鲍照的诗歌“发唱惊挺,操调险急”,最早概括揭示了鲍照诗歌节奏的抑扬顿挫、铿锵激越之特征:“发唱惊挺”,是指诗歌发端突兀而起,扣人心弦,起始的气势恢宏与后面部分的相对平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有力的入笔,大致源自以下两方面:第一、鲍照首创“君不见”’三字组合,并置于句首。反问句起  相似文献   

16.
布莱克是18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起点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画配诗”风格——诗合画境,画隐诗情。他创作的系列诗集被称为“装饰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以《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几首以花为主题的“画配诗”为例,解读布莱克诗歌中寓天真之意及寓爱情之意的花朵——天真之花与爱情之花。  相似文献   

17.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享有美国诗歌之母的美誉,是英美20世纪意象派诗人崇拜的先驱。她的创作思想和风格别具一格,诗歌内容大胆反叛,诗歌描写工笔细腻,形象鲜明具体,意象新颖奇特,狄金森的诗在19世纪的读者眼中显得怪诞不羁,但却符合现代诗歌创作的观点,极具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王君玲 《文教资料》2015,(2):17-18,27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勇士,她的大胆创新和现代性诗歌风格赢得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狄金森"超前性"的最重要一方面,在于狄金森对爱情、痛苦、死亡与其他类似主题的执著,在于其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强烈自我否定。狄金森智慧的深度、思想的力量都以自我否定这一独特方式承载在她的诗歌中,深入她的诗歌内部,这是读者接近狄金森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其独特的诗歌意象以及其隐居之谜,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文学评论的焦点。文章试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解读艾米莉·狄金森遭遇的身份危机、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其谜一般的隐居生活及其自我拯救。诗人于其独特的诗歌意象中,在表现自我的层面上,转移了其自卑心理,从而获得了对现实的超越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坛上一位卓尔不群的女作家、诗人。她的诗歌使用了大量对比手法,从而构成强大的艺术张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文章从她在绘画艺术上所受的熏陶来分析和展现这种艺术美,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她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