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本不是“山水诗人”。他也没有写多少山水诗。但他为数不多的山水诗却在古代山水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赏读他的《望天门山》,似乎找到了一点答案。  相似文献   

2.
当代的自然山水诗应当如何写?青年诗人张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组诗《夜马》是一组思想容量很大的诗,自然也是一组很耐读的诗,我们读了以后,觉得值得思考的东西很多。此诗的主题是什么?好像具有多重主题;但我认为诗人主要是探讨自然本身的神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动物的共处,  相似文献   

3.
最早写悼亡诗的是东晋的潘岳。最早写悼亡词的是北宋的苏轼。最早写游仙诗的是晋代的郭璞。最早写散体大赋的是西汉的枚乘(其代表作是《七发》)。最早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最早的七言诗是张衡的《四愁诗》。最早专力作词的文人是柳永。  相似文献   

4.
唐朝山水诗人王维写了一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的诗,题目是《送梓州李使君》,诗中四句,云:  相似文献   

5.
当代的自然山水诗应当如何写?青年诗人张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组诗《夜马》是一组思想容量很大的诗,自然也是一组很耐读的诗,我们读了以后,觉得值得思考的东西很多。此诗的主题是什么?好像具有多重主题;但我认为诗人主要是探讨自然本身的神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动物的共处,不是其最深刻的主题;更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竟也。"这句话指出了晋宋之际诗风的转变。从此,中国山水诗正式登上诗歌舞台。山水诗的出现,不仅让我们在尺寸之间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而且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取材范围,是诗歌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在无数涉足山水诗的大家中,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无疑是中国山水诗高峰上首屈一指的大师。他  相似文献   

7.
咏月诗话     
刘天虹 《教育艺术》2007,(12):36-37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陈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相似文献   

8.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这首诗三种不同译本的赏析,指出此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而译文不仅要准确地翻译出《鸟鸣涧》此诗的意思,还要传神地表达出诗中所蕴涵的意味以及烘托的静谧气氛。  相似文献   

9.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诗人以山水诗的路数写的边塞诗。从摄影美学的角度采解读这首诗,足见王维将中国画的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10.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为“诗中有画”。王维是杰出的诗人,也是高明的画家。他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家”。他的山水诗兼有诗画的长处,他以画技入诗,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效果。“经营位置”是古代绘画六法之一,也就是布局。王维的一些山水诗就是通过这一点而表现出浓郁的诗情画意的。如他的《终南山》一诗,描写的是雄伟壮阔的山川景色,分开看宛如一幅幅独  相似文献   

11.
姚雪垠是在五十岁以后为了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而学写旧体诗的,因此很自然,他的一部分旧体诗属于所谓谈艺诗,即抒发或记述作者在写长篇小说过程中的艺术心得和体会的诗。  相似文献   

12.
自东晋末年起,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隐逸山林、江湖的诗人,写了许多描绘山水景物,表现隐逸生活,抒发闲适感情的作品,它们风格恬淡,寄兴遥远,成为古典诗苑中的一朵奇葩。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柳宗元的《江雪》均属这类山水诗作。细细体味,两首诗有以下相同之处:一、取材相同,表现的主题一致  相似文献   

13.
读了李拾齐的四首诗,很惊讶。一个小小的少年,竟然写得这么好。他的诗意象营造得好,而且很有思想,看得出来,他有很好的诗歌修养,而且能够把诗歌写得很有气场,很有气势。《有一棵老树》这首诗,读完后,我首先想到了老诗人曾卓写的《悬崖边的树》,那首诗里也呈现了一棵受到奇异的风吹打的老树,倔强地屹立在悬崖边,但不丧失生活的理想和意  相似文献   

14.
谭志永 《语文知识》2005,(10):35-3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所作,都是描写夏天的荷塘景色,构思都很新巧,语言都很通俗流畅,但也有不同之处。一是所写景物不同。两首诗虽然都以荷塘景色为描写对象,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下简称《晓》诗)写的是诗人对整个荷塘的总体观感:满眼碧绿的荷叶远与天接,荷花在日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夺目,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盛夏的西湖之美远非其他季节所能比。这首诗主要写西湖的静景。而《小池》(以下简称《小》诗)写的是诗人近距  相似文献   

15.
讨论山水诗,首先应该明确关于它的界定,这也是一个学界争论不已的话题。王瑶先生在《玄言·山水·田园——论东晋诗》这篇文章中曾言:“所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并不是诗人们的思想和对宇宙人生认识的变迁,而只是一种导体,一种题材的变迁。”这个观点里面隐含着对山水诗的界定,即以山水自然为题材的诗歌。这种较为宽泛的定义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同,比如袁行霈在其《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中讲道:“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也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山水诗,肇始于《诗经》、《楚辞》中的只言片语,成熟于晋宋之际的谢灵运,而集大成于盛唐的王孟,以后又有所发展。在这条万汇毕集的山水诗流中,儒唐的王维,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苏东坡竹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便是对王维山水诗最精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山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把《诗经》、《楚辞》引入诗中侧重于抒情,一类是把《周易》、《老子》、《庄子》引入诗中侧重于说理.世人往往批评谢灵运山水诗“有句无篇”,诗必谈玄说理,有情景割裂之嫌.该文旨在说明谢灵运就是通过这些典故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诗是情、景、理的融为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18.
庐山山水诗的生成与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同步,是中国山水诗初期作品的重要代表;庐山山水诗的发展史与中国山水诗同构,是中国山水诗长卷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态势;庐山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鲜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南山诗》是韩愈雄奇险怪诗风的代表作,在诗歌艺术上,以赋法入五古,将汉大赋的作法移之于长篇五言古风;同时在遣词造句上险语叠出,独张一军;以文为诗,将古文创作的诸因素引入诗歌创作。《南山诗》又是山水诗的变格,是对六朝以来传统山水诗的变革创新。另外,关于《南山诗》连用五十一“或”字句的问题,历来聚讼纷纷,其来历应出自《诗经》和《文赋》。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引     
《厦门大学学报》95年1期刊载土玫《试论晋宋山水诗形成的两点内在规定性》一文说“玄言与山水乃晋宋山水诗的两大构成”.他从诗歌创作本身状况出发,认为晋宋山水诗是魏晋以来各种题材的诗歌创作发展的必然结果,构成晋宋山水诗两大质素的玄理与山水,在魏晋诗歌中已普遍存在并愈益突出.魏晋以来的公宴诗、行旅诗、游览诗、招隐诗、游仙诗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