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意产业品牌城市的建设——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城市品牌理论、国际上发展创意产业集群的政策、理论和北京市发展创意产业品牌城市的战略问题。文章首先讨论了城市品牌的特征和内容, 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创意产品集群发展的 4 点社会环境需求, 最后提出北京要建设成为创意产业品牌城市,要结合品牌城市理论和创意产业集群理论, 需要解决营造创意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创意产业环境的基本建设和创意产品品牌建设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创意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21世纪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综观全球,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与其他产业集群相比,创意产业集群具有集群主体的创造性、创意人才的先导性、对"3T"城市的根植性以及"三结合"特征.为此,大力培育创意产业集群主体、积极营造多元、开放、宽容的创意环境、统筹规划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和建立健全政府扶持体系成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重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及经济实体地理区域的转移、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空间变动及土地资源使用类型的变更、集聚生态圈内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形成、重塑城市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动力因素及演化路径分析对于研判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空间地域范围的协同创新及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深入研究对于丰富空间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和现实参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整体把握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以CNKI学术总库(2004—2013年)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对其数量分布、学科类型及研究热点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与网络结构特征、形成机理与空间演化动力、发展模式与管理运行机制、发展城市创意集群的国外经验及对策建议等5个维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一主题研究作出评价及展望。  相似文献   

5.
由于隐性知识的"粘滞性"特点,企业为了隐性知识的顺利传递通常选择以产业集聚的形式发展,因此隐性知识传递一直被认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分析隐性知识的传递对于创意产业集聚这一新兴产业的影响.基于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实际,认为隐性知识传递是我国创意产业集聚的本质原因,并对创意产业集群中的隐性知识进行两种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6.
要素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基于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选取全国27个具有明显产业集群现象的省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的相关指标值,发现出口贸易集聚、资本要素集聚及企业单位数量集聚与产业升级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创新要素和人才要素集聚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反而不明显,由此判定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推动要素集聚向人才化、平台化、高端化、战略化发展将为产业升级提供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7.
廉锋 《世界发明》2010,(2):42-43
昌平是北京的北大门,被称为“密尔王室,股肱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的美称。然而,昌平并不满足于躺在天赐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里沉睡。近年来,昌平提出打造“商务花园城市”,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区的愿景,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旅游会展为主线的三大集聚区和九大项目集群。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临港产业集群的构成、经济特征和类型分析,认为发展创新型临港产业集群是沿海地区的主导战略选择;阐述了创新型临港产业集聚的过程及其决定因素;探讨了创新型临港产业集聚的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创新型临港产业集聚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蒋芬  邓丹青  汪平 《科技通报》2021,37(6):115-120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了创意产业集聚、外部性(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文化外部性)与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检验了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并考察外部性调节效应的产业差异.研究发现:(1)创意产业集聚显著地正向影响区域创新,金融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2)创意产业集聚水平相同条件下,外部性越强,创意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强度越大;(3)创意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创新存在产业差异,其中科学研究类创意产业最为明显;(4)外部性对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因创意产业具体的类别而有所差异.研究关于充分利用外部性,引导城市创意产业集聚,推动区域创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的经济形态逐步由商品生产迈向服务生产,高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彰显,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吸纳就业、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价值链重序与附加值提升、促使城市空间格局的配套完善及其衍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及核心功能区格局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