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以往时"普洱"地名的诠释均认为是哈尼语地名,经调查和考证,"普洱"地名应为古代种茶民族"濮人兄弟"的佤语名称;"思茅"的傣语名称为"勐拉"--即"腊人(茶人)居住的地方".基于这种考证,建议将"思茅地区"恢复称原来的"普洱地区"(或地区级"普洱市"),就可将普洱茶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统一起来,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荼”(音tu)是中唐以前对“茶”的主要称谓,而“荼”于《诗经》始见,于是二者的关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至今仍存有异议,或同物说或异物说。笔者通过对“荼”和“茶”意的再次考证同时结合植物学的相关知识认为:一、《诗经》中的“荼”和今天“茶”为不同事物;二、今天的“茶”字源于“荼”字。  相似文献   

3.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于他所归属的民族的一种原始自然的感情和忠诚。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主权、象征、文化价值、理想信念等的认同,其指向是个体所归属的主权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布朗族是云南省世居的少小民族,探讨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实现民族国家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来人们对“司岗里”的解释与佤语对不上号,更未揭示岗、里是西盟佤族始祖父、始祖母的名字这一千古之谜。通过从佤语、司岗里祈祷词、司岗里祭祀歌及神话故事入手,力求对司岗里作一个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普荼吟》这首七言古诗.全面反映了普洱茶乡人的生产生活真实情形。诗中描绘的茶山景象,各族男女采荼时的山歌唱和。向人们展示了荼乡奇异的风情;茶农的困苦不幸,官商的巧取豪夺,贡茶的生产进献,从不同侧面再现了茶乡生活的真相。丰赡的内容,朴素的语言,自然平实的风格,是这首诗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布朗族纺织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手工艺,他们有悠久的纺织文化。到唐宋时期布朗族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纺织技艺,邦丙的布朗族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纺织工艺,因衣而产生的纺织文化真实地记录了布朗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研究布朗族的纺织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濮人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古代濮人的重要聚居区,位于滇西澜沧江西岸的德斯里是云南濮人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濮人在此繁衍生息,我们可以通过当地的原始文化遗迹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8.
永年  言兼 《神州学人》2001,(5):35-35
德昂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南部,据1990年人口普查,德昂族有15462人,分散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镇康、耿马、永德、保山、澜沧等县,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 德昂族自称“达昂”,旧称“崩龙族”,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德昂族”。汉晋时的濮人、隋唐时的茫茧、扑子蛮、望苴子蛮与德昂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文字。不少人能通傣、汉语文。 德昂族团支系不同,服饰也不同。原族名为崩龙族,故有“红崩龙”、“黑崩龙”和“花崩龙”之称。其服饰不仅…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思茅市是普洱茶的故乡,素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之称。思茅第二小学“小茶通”中队的队员们以了解、宣传普洱茶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寻访普洱茶文化”系列活动。寻普洱茶:队员们通过读书、上网等方式,查找了关于普洱茶的历史、传说、茶源、茶马古道、茶树、种植、采  相似文献   

10.
俚濮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生活在金沙江流域两岸的中低山区。俚濮彝族保持着众多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对山神的崇拜是其自然崇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的正月初二,是俚濮人祭拜山神的日子,其祭拜活动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自发性。作者通过对攀枝花啊喇么彝族支系俚濮人的山神崇拜调查,分析了俚濮彝族山神崇拜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