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英国早期清教思想对笛福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滨逊的形象与笛福的思想意识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笛福通过鲁宾逊的行为表现了自己的清教思想以及价值观念.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鲁滨逊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笛福在《鲁滨逊飘流记》中塑造了主人公鲁滨逊这一典型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形象。本文从笛福所处的生活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鲁滨逊作为开拓者、资产阶级、剥削者和殖民者的形象,正是这种形象的精神,使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典型二元戏剧特征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笛福与鲁滨逊、鲁滨逊与星期五、鲁滨逊与荒岛、鲁滨逊与大海。  相似文献   

4.
早在本世纪初,世界名著《鲁滨逊飘流记》第一部即已介绍到我国,但第二、三部及其作者笛福的坎坷身世却至今少为人知。本文借鉴英国和苏联的资料,在介绍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这部小说的社会思想内涵、主人公鲁滨逊的阶级属性和思想特征以及笛福和鲁滨逊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认为: ——在孤岛生活的特定条件下,鲁滨逊虽然是一个生产活动的直接参予者,但他仍然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兼殖民者的艺术典型。——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形象地再现了资产阶级关于社会发展史的整套理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也包含某些荒诞的成份。——《鲁滨逊飘流记》既是笛福一生经历的“寓言”,又非作家的化名自传。  相似文献   

5.
佚名 《初中生必读》2013,(Z1):85-86
笛福是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在成功的塑造了具有冒险精神的鲁滨逊之后,又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刻画了女版的"鲁滨逊"-摩尔·弗兰德斯。这是一个在父权制社会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沉浮于商海的生意人、驰骋于疆场的战士、昼伏夜出的密探,传奇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丹尼尔·笛福的叛逆不羁。享有500多个荣誉头衔的笛福,在头衔沉重的枷锁下低头示众15年后,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问世。在这部有700多个版本  相似文献   

8.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历程形成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鲁滨逊飘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在1704年发表的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冒险小说,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去解读这部小说,会发现它折射出殖民主义思想.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鲁滨逊不断变换的自我身份及他同星期五的关系.从文本的分析不难看出笛福的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他笔下的鲁滨逊代表了欧洲人的高贵、优越、理智和勇敢,而星期五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代表着原始、愚昧、无知和懒惰.  相似文献   

10.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笛福思想的代言人,鲁滨逊教授星期五英语、指引他皈依基督教等等行为无疑是对土著人进行文化殖民。当然,种族主义必然赋予文化殖民以合法外衣。因此,鲁滨逊"栽培"星期五的经过可以看作帝国文化殖民史中种族主义策略实施于殖民地土著的成功范例。所以,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殖民的色彩适当地加以鉴别与批判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殖民主义"为视角,分析《鲁滨逊漂流记》蕴含的殖民主义色彩。在殖民主义理论看来,鲁滨逊是一个殖民者,他以枪炮为后盾,有计划地对以"星期五"为代表的原住民实行思想控制、语言专制、习惯管制和自由遏制,这些殖民行为不仅使被殖民者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自我身份,也使他们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原住地,最终变成了鲁滨逊殖民统治的臣民。  相似文献   

13.
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具有多重身份和复杂的人格特征。小说作者正是通过现实叙述、精神叙述和殖民叙述的多重叙述手法来实现人物的多侧面塑造,赋予了鲁滨逊这个形象巨大的艺术魅力。了解小说的多重叙述特征,才能避免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14.
鲁滨逊是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的一代宗师,其新史学派是战后美国新史学的本土渊源、新左派史学的基础和后现代史学的先声,鲁滨逊新史学输入中国后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对此所进行的系统研究,为中国西方史学史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运用及物性系统分析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从而揭示及物性分析如何帮助理解和探索小说的深层主题意义,进一步印证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运用价值,从而证明系统功能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套不同的分析理论与方法,为我们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要从总体上分成基本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两大类,其下面根据对人直接生存意义及生活意义的大小按层次排列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七种需要,即"需要层次"理论,它是解释人类个体行为的良好工具。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鲁宾孙漂流记》记叙了主人公鲁宾孙的传奇经历。笔者认为,鲁宾孙人生的每一阶段无不对应着马斯洛对于人类需要的理解。借需要层次理论,对鲁宾孙的行为与形象进行全新的解读,提出鲁宾孙是资产阶级自我实现个人主义"本性"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7.
《鲁滨孙飘流记》说明个人不是历史发展的起点,正好相反,人类文明及其最高成果才是鲁滨孙创造荒岛文明重演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宗教本质的探寻——重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本质问题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研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曾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现的基础.形成宗教“鸦片”本质论。然而,这是一种误读,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发对宗教认识的诸多困惑。实际上,马克思对宗教本质没有明确、简洁的论述。而是蕴涵于其科学的无神论当中;他科学地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通过揭示宗教的世俗基础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合法性及其宗教功能的多重性,并革命性地指出了宗教消亡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希腊化宗教是希腊因素与东方因素融合的结果,其中东方因素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统治者崇拜和东方神灵的盛行。由于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后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奥林匹亚宗教的衰落,希腊人需要新的精神寄托,于是以自愿归附或自然同化等方式接受了东方的宗教传统。因此,严格地说,这一时期的宗教不是“希腊化”,而是“东方化”。在宗教领域,东方人使他们的征服者变成了被征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