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育是理性的事业,教师需要形成合理的教学理性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合乎理性地展开;健全、合理的教学理性应当同时涵具“信仰理性”、“认知理性”、“反思理性”,单一的“信仰理性”或者“认知理性”都不足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理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涵养专业理性:教育学课程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理性的事业,蕴涵信仰理性、认知理性和反思实践理性三重意蕴的教育专业理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教师需要具备健全、合理、澄明的专业理性来审视和改造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行动。作为职前教师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教育学课程担负着涵养师范生的教育专业理性以及为其教师专业素养可持续发展奠基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研究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倡导以“教师教育”的概念替代原来的“师范教育”。然而,以往的教师教育研究却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师信仰理性和实践理性。教师教育研究的趋势可归纳为:理性取向的教师教育研究、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教育研究、生态学取向的教师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欧洲与中国古代社会,信仰与理性的矛盾一直存在,“虔敬、至诚”被认为是探求真理道路上的宝贵品质,这一时期理性的目的也是求真、求善。文艺复兴和“西学东渐”之后,信仰贬值,理性贲张,理性的指向发生了从人本体到科学知识的转向,工具价值代替主体价值。但是,通过考察历史上众多先哲对信仰的态度,不难发现信仰在今天依然不失为一种品质;面对人文价值日渐失落的大学'近代中国的新儒家们筚路蓝缕,复兴书院教育,而在近代书院申'“诚”都是做学问的基础;由此不难窥见求真之路上信仰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欧洲中世纪哲学诸位贤哲,针对理性和信仰问题,围绕是“信仰权威”还是“理性权威”、是“先信仰而后理解”还是“先理解而后信仰”和“双重真理论”等问题展开过旷日持久的论争.《神曲》以文学的形式回应了这场论争。它抛开了论争双方的神学指向性和宗教目的性.把理性和信仰先行引入到对人生幸福归宿的关注、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探求,肯定了它们在人类世俗生活中的作用.它们在摆脱苦难、认识真理、走向至善至美过程中的起始作用或前提地位;修正了把理性和信仰对立起来的做法,建立了其间的联系.阐解了它们各自的价值、存在的领域、理由及必要性,认为理性和信仰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强调了理性所包含的人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信仰所包含的“上帝”对人类的召唤与慈爱和它引人向善的道德伦理作用,体现了有别于诸位贤哲的人文关怀,使我们看到但丁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有着独特性、贡献性和进步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6名经历过多次考研的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有限理性”为理论基础对其决策及行为表现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完全和社会环境的客观限制条件下,倔强与高自尊的性格特征与“名校情结”是影响“多战”考生决策理性的主观条件;从众效应、锚定效应、过度自信和沉没成本效应等非认知心理因素进一步推动着他们走入考研循环;正确清晰的自我认知、快速的情绪调节能力、审慎“求稳”的目标定位和合理规划与严格执行是循环终结的必要条件。最后从提供信息支持、补充“考研后教育”、营造积极环境等角度提出建议,以期帮助考研学生破除心理与行动困境。  相似文献   

7.
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该观念先后把国家工业化、政治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目标当作高等教育的主要适应对象,其代表性表述是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然而,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认知活动合理化即认知理性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失误在于:一方面,它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试图用工具理性、政治理性和传统的“实践理性”等取代认知理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它在选择某种实践理性为主导的时候,又不惜压制其它各种实践理性的发展,以至于在高等教育的各种目标之间、不同的目标与手段之间,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本文认为,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是我国高等教育摆脱“适应论”思想束缚、稳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理性信仰建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文化革命”以信仰教条化压制现代化,造成惨痛教训。改革开放的今天,必须重视和加强理性信仰建设,不能以片面的现代化冲击理性信仰,与时俱进地协调现代化与理性信仰的关系,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感性-理性-感性”教学法从绘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入手,注重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学习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从而在美术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献提炼的角度简要回顾了人类信仰明的发展史,指出当代科学理性对于信仰关怀的不足,最后应用献提炼方法,推论出“信仰工农自我”的科学理性根本关怀结论。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有助于建构理性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交往理性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生成。基于此,在现代课堂教学交往中,合理性的教学交往应以目的性交往统整工具性交往,以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为旨归以及借助有效的言语行为从而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祛魅"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现代人的命运需要以理性来匡扶信仰,法律作为一种人世生活的秩序安排,既是一种规则体系,也是一种意义体系。形式理性法提供了生活的可预测性与可计算性,价值理性法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意义感与价值满足感。本文尝试以韦伯视阈中的"理性"概念为切入点,阐释法律得以成为信仰对象的理性基础,进而说明只有兼具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法律信仰方可突破现代理性的牢笼。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些很好的思想,但也存在一些误区,核心问题是理性精神的缺失。从理性与人类发展、民族文化、当代社会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理性应当是素质教育的主题,并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改革应当高扬理性精神。语文课程改革缺失理性,主要有文化传统特点、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不够、认知结构上的简单化分析、对理性与创新的关系存有误解、简单照搬后现代主义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以工具理性批判问题为切入点,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这三个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深入批判,并揭示出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中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关怀严重失衡。儿童文学对理性的张扬,使作品充满了说教色彩,导致了儿童文学中人文精神的极度萎缩,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带来文学观念的大变革,儿童文学创作也在反思中前进,一改过去单一、枯燥的说教面孔,在不违背理性教育的同时,给儿童以更多人文精神上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社会组织高度有序的今天,理性的地位空前崇高,尤其是以技术合理性和工具理性为标志的合理化社会建构更是把理性当做标尺来衡量一切。作为现代性危机的一种因素,人们已经开始反思“理性崇拜”。同样,在认识论上,“唯理论”的弊端也在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理性的局限性,破除迷信,理智对待“理性”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西的小说《救命》讲述了一个情节趋向极致荒诞的故事——为了满足麦可可这一精神偏执的女子的过分要求,好人孙畅贡献了自己的婚姻.之所以荒诞而又圆满,原因在于这一故事情节只是抵达作品内蕴——探讨有关疯癫与理性的命题的工具.在生命陨灭的压力面前,疯癫与理性可以转换;当理性无法提供救赎的时候,生命可依托之物只余疯癫;表层上孙畅拯救了麦可可的生命,深层地作为信仰之象征的麦可可通过“疯癫”使孙畅从实用理性的禁锢中同样得到了救赎.  相似文献   

18.
教学,作为教育活动展开的主要形式,应当是充盈着理性精神,并具有由健全、合理、澄明的理性来引领和规范的自觉要求。相应地,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师就有必要形成合理的教学理性,并以此来审视、评量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理念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但从教学实践来看,由于日常生活的巨大惯性,由于工具理性的越位,由于制度理性的僭妄,教学理性却出现了缺失的状态。为此,需要通过学习、反思、合作、自我理解等养成策略达到对教学理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学校管理者权威形成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劳动关系,动摇了原先学校管理者权威所依赖的“统治—服从”关系的根基。为克服学校因科层制规则而导致的组织缺陷,应在制定与实施体现工具合理性的规章制度过程中,以促成教职工认同管理者秉承的价值合理性为目标,以建立双方“合作—激励”关系为路径,将以指令和物质诱因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向注重能力构建和鼓励民主参与的管理方式,使学校管理者的权威形成与行使得到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双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