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梅菊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李梅菊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在滑步阶段,李梅菊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瞬间,但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重心腾起角度大,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在过渡步阶段,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单支撑时间过长,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程晓燕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程晓燕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论:程晓燕在起滑时左腿摆动垂直分速过大,水平分速相对较小,重心腾起角增大;过渡步阶段单支撑时间过长,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加速点(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速度节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运用高速摄影和影片解析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分析,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图表和速度曲线。经研究发现:滑步阶段左腿的有效摆动能加大右腿蹬伸力量,提高蹬伸速度,提高滑步速度,加快境速有利于身体重心速度的加快;在过渡阶段,加快右髋的快速前移,不仅有利于保持身体重心速度,同时有利于最后用力姿势的形成;摆动腿快速落地缩短单支撑时间,是尽快形成最后用力姿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九运会女子铅球的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影像分 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滑步阶段,左腿有效摆动不足, 右腿蹬伸力量、速度不佳。脱离身体重心运动速度而片面要求滑步阶段的运动速度越快越好是 不合理的。在过渡阶段,右髋向投掷方向的前移不够,不利于身体重心速度的回升。最后用力阶 段,技术还不稳定,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之间的组合应该因人而宜,而不宜采用固定的理论模 式。  相似文献   

5.
选定进入201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在滑步阶段摆蹬动作协调,右脚蹬离地面瞬间蹬地角偏大,左腿摆动偏高,两大腿间夹角偏小,身体重心起伏较大,影响人—球系统的整体效果;研究对象滑步阶段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均出现在右脚蹬离地面之前,即在右腿积极蹬伸的阶段;滑步时间稍长,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存在差距;滑步中上体上抬较大,影响了躯干扭紧程度和超越器械的动作质量。  相似文献   

6.
李玲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李玲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李玲在起滑时蹬地角偏大,左腿摆动垂直分速过大,水平分速相对较小,重心腾起角增大;过渡步阶段单支撑时间过长,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加速点(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白光斌  严鸣  尹霞 《体育科学》2002,22(6):120-123
本文以参加2000年田径大奖赛总决赛的8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来研究影响运动成绩主要技术因素间的关系,以速度节奏这一实质问题为主要着眼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起滑时蹬地角偏大,左腿摆动垂直分速过大,过滤步阶段单支撑时间过长,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加速点(用力点)不突出等。  相似文献   

8.
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节奏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滑步阶段的团身移殿-两腿摆蹬结束瞬间,移臀、两腿摆蹬动作配合的动作方向、距离及时间是决定各运动环节速度的主要因素。在右脚距离地面-右脚着地瞬间,右腿主动收拉右小腿是保持身体运动惯性,维持身体重心继续移动的重要环节。移臀与积极蹬右踝动作是滑步阶段整体速度行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刘相蓉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其推铅球技术的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发现:在滑步阶段,刘相蓉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出现的时机过早,蹬摆技术动作之间连接不理想,右腿离地时小腿与地面夹角过大;在过渡步阶段,重心速度起伏过大,单支撑时间过长;在最后用力阶段,超越器械姿势比较充分,但躯干用力动作操之过急、髋部动作向前不够,表现在用力点不是很突出,加速效果不是很显著、出手时的速度不够快、出手角度偏低。  相似文献   

10.
赵洋 《体育世界》2010,(2):54-55
文章以女子铅球运动员马乔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其推铅球技术进行运动学特征分析。结论:在滑步阶段,马乔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出现的时机过早,蹬摆技术动作之间连接的不理想,右腿离地时小腿与地面夹角过大;在过渡步阶段,重心速度起伏过大、单支撑时间过长;在最后用力阶段,马乔的超越器械姿势比较充分,但躯干用力动作操之过急、髋部动作的前不够,表现在用力点不是很突出,加速效果不是很显著、出手时的速度不够快、出手角度偏低。  相似文献   

11.
对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衔接技术球速理想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2名中外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26次较为理想的试掷为依据,对铅球衔接技术的平均球迷进行分析。建立了不同技术状态下过渡阶段铅球平均球迷理想值大小的球迷模式,并以此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铅球球速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黄志红、隋新梅推铅球技术整体动作的速度节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以每秒140格的速度定点拍摄了黄志红与隋新梅的最佳及较佳成绩。力图在她们运动成绩达到高水平的情况下,对其整体动作的速度节奏进行探讨。分析表明:铅球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的对比反映出黄与隋的整体动作的速度节奏还未能更合理地安排与发挥;最后用力过程在理论上应建立两个侧弓形的概念。如果黄与隋注意并稳固地形成第二侧弓形用力的良好姿势,则会有益于取得最佳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13.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网球正手击球的动作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对正手击球动作的上肢引拍、躯干转动、下肢蹬伸肌群工作特点的分析,认为网球正手击球效果与动作速度、动作方向、动作时间、动作幅度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生物力学影像解析的研究方法对旋风脚转体720°接马步动作的腾空阶段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旨在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该技术动作提供科学的训练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旋风脚转体720°接马步的空中击响阶段要掌握以下三个关键点,即:"早、夹、分","早"——腾空里合腿的击响要早,在人体的总重心到达最高点之前(人体髋关节转动约238.24°左右时)进行腾空里合腿的击响动作;"夹"——两腿要夹,两臂要夹,在腾空里合腿击响动作完成后两腿要夹拢,两腿之间的夹角约为27°-31°之间,两臂要收扰在胸前;"分"——着地前两腿要分,两臂要分,旋风脚转体720°接马步动作着地前两腿的分腿合理时机为着地前0.25秒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国现役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马乔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等,主要从该阶段身体部分环节及器械的速度特征和相关技术参数两方面进行分析.结论,(1)过渡阶段马乔的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但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差值较小,其主要原因是上体过早抬起,导致超越器械姿势不充分造成的;(2)过渡阶段时间明显偏长;(3)不能形成良好的制动和左脚支撑,影响了完整技术的速度节奏和滑步冲量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选定进入201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运动员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右侧技术中,右踝关节蹬伸比较积极,右膝角幅度大整个右侧各关节伸展比较充分;左侧技术中,左膝角偏小,蹬伸幅度、左膝关节缓冲幅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一致;最后用力阶段各环节特征技术中,左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速度、右髋速度、右肩速度都低于3位优秀运动员,而铅球出手瞬间右肩速度、右肘速度较强,另外最后用力出手瞬间,出手高度和出手速度都低于我国3位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相应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法,分析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和垂直速度的变化规律,认为背越式跳高起跳身体重心由低向高不断加速上升,垂直速度是由小到大不断加速增大,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中完成的,起跳垂直速度是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下的“双动力”起跳中获得。弧线助跑起跳最大的优越性是经济实效地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提早积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