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作为乌江流域的原始戏剧剧种,酉阳阳戏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形成了众多的戏剧角色、固定的表演场所、完整的表演程序、独特的阳戏道具、丰富的戏剧剧目、优美的戏剧音乐和灵巧的戏剧动作,构成了传统民间戏剧拥有的基本元素。但是当下阳戏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民间戏剧班子数量减少,传统剧种数目锐减,戏剧表演机会降低,酉阳阳戏陷入严峻的传承现状,优秀的民间艺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面对迅猛的文化冲击所带来的文化传承困境,需要社会转变保护观念,树立全民保护的意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体系,借助官方及民间社会力量对酉阳阳戏进行有效合理的保护,寻找到酉阳阳戏的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2.
安顺地戏的唱本 、 唱腔 、 行头和审美特征表明它是通过将成熟戏剧的表现手法引入村赛仪式形成的一种仪式性戏剧.黔中地区的艰难图存 、 华风教化和仪式传统,是屯堡人引戏入仪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引戏入仪是中国戏剧史书写中被忽略的一条支线,安顺地戏是这一支线存在的例证.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标志性事象,从安顺地戏这一独特的"身世"可知屯堡文化并不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 特定地域文化在黔中的原样留存,而是中土文化这一基本条件与黔中各种偶然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引仪入仪的智慧,彰显了屯堡人在追随传承中土文化的同时,因时 、 因地 、 因势创造自己独特文化的精神与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渭小曲戏是流传于甘肃省通渭县境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戏剧,又叫"小曲子",201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从类别考究、音乐特征、音乐的变异性、文化功能、文词特点和存在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通渭小曲戏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东河戏是一个历史渊源较长的地方剧种,有自身的文化艺术特质。在传承递嬗的过程中,宗族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宗族成员社会的变迁给予了东河戏差异性的功能定位。在此,试图将东河戏放在历史宗族的文化背景下解读,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民间文化的本位立场,从民间叙事的角度分析民间讲述人口头叙述的东河戏剧目所呈现的民间故事形态,并从研究方法上强调了民间叙事研究者所应具有的乡民与研究者两个身份特征。民间叙事的方法是还原东河戏原初形态的一个较为可行之路,其根本则是对传统文化之重视,是对民众日常生活秩序的理性重建。  相似文献   

5.
湘西阳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曲调及演唱声腔独具特色,就湘西阳戏的传承、音乐特征、表演特征及现状与发展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揭示出湘西阳戏这种戏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队戏是民间祭赛活动中的一种娱乐形式,它源于队舞,最早产生于隋唐之际。其演出形式虽没有戏剧演出那样严整和精细,但却体现了戏剧的某些特征,与后来的戏剧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佤族清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清戏本源自中原地区、江南一带汉族戏剧,最终却在中国西南边疆——云南腾冲佤族民间得以保存和发展,这是佤族人民对中华文化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通过叙说佤族清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现状,并对它重要的文化价值进行阐述,以期这项瑰丽的民族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湘西阳戏民间文本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阳戏是中国地方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湘西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湘西阳戏的历史考察及对阳戏民间文本的疏理,试图揭示出这种古老戏剧艺术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9.
义务戏是由梨园艺人参加的、不计酬劳的戏剧演出活动。清末天津义务戏的出现,受到了田际云“演剧兴学”的影响。民国以后,天津的义务戏比较活跃,并以赈灾募款、助学、助贫、助医及爱国演出为主旨,表现出自身的慈善公益性、民间主体性与以戏剧艺人为核心等显著特征。天津义务戏作为近代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梨园艺人社会价值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彰显了寓乐于善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0.
花朝戏,是一种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戏剧,客观上反映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奠定了花朝戏在客家戏剧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着重分析紫金花朝戏的发展现状,研究其面临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为花朝戏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同时为客家戏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华德福偶戏的种类、组成元素、特点以及具体操作流程的介绍,尝试把注重幼儿内心感悟与体验、具有自然艺术性、受空间限制较少、简单易操作的华德福偶戏融入幼儿园戏剧活动当中,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侗戏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求,我们应该要改变不同的表演形式来保护与传承侗族戏剧。民间娱乐的侗戏是侗族人民逢年过节进行娱乐的一种表演形式,立足于民间,出发点是节日娱乐大众。而随着市场变化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民间侗戏也要在保护其原有的本质基础上进行改变,这样才能使侗戏让多数的观众接受和喜爱,由此更好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3.
释比戏是集祭祀活动与戏剧故事表演为一体的,富有宗教色彩的羌族民间戏剧,音乐与文化相结合,表现了羌族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羌族的文化遗产,在羌族文化传承中的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福泉阳戏是由傩戏分化而来的一种民间戏剧,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福泉阳戏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地域性、象征性和民族性,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宋以降,弄孔侮圣优戏多有敷演,明清以后优戏弄孔则广涉多种重大社会问题。因其牵动诸多敏感神经,屡为官方挟制、禁绝。明清弄孔优戏的禁与演,是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一种缩影,反映出戏剧活动与时代文化对峙与渗透的关系,我们应还其戏剧史生成活态基因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来,在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各种戏剧纷纷传入台湾.雷海青成为了台湾的主要戏神.雷海青信仰反映了台湾民间戏曲的渊源流派及民众的信仰习俗,具有行业性、混杂性和虚构附会性等特点.雷海青的个人德行和民众的生活需要造就了雷海青信仰的兴盛.  相似文献   

17.
黄梅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间黄梅戏班社是发展传承黄梅戏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2008年11月到2009年3月,调查小组一行三人对安庆地区相关民间黄梅戏班社构成、数量分布、演出市场、场所、季节、请戏事由、班社收入、运营模式、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间黄梅戏班社的生存状况,揭示了其内在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民间戏曲向来与民间信仰唇齿相依.尤其是闽南的打城戏,直接由宗教仪式脱胎,最终实现了向戏曲形态的转变,其蜕变过程仰仗于闽南民间信仰提供的动力.具体而言,打城戏经历了戏剧因子萌芽--戏曲形态形成--表演团体的集体转化三大阶段.其间,闽南民间信仰为打城戏打造了两大市场:一是宗教法事市场,它促使了宗教法事向戏曲的转化;二是民间戏曲演出市场,由"敬天"、"法祖"两大观念相结合,闽南民间信仰为打城戏开辟了得天独厚的舞台,直接促成了戏曲形态的形成.从本质上看,闽南民间信仰浓厚的世俗性,导致宗教团体中分化出戏曲表演团体,促成宗教与戏曲的"联姻",从而催生了独一无二的仪式剧种--打城戏.  相似文献   

19.
理县释比戏凝聚着羌民族的情感与生命,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信仰,是研究羌族文化不可忽视的课题。文章从理县地区羌族释比戏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入手,分析和探索了释比戏的本质特征,以期呈现出羌族戏剧文化的丰富性特征,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这一活态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黄梅戏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吸取了民间歌舞和其他戏曲的声腔,舞台艺术和服装也在不断地演变之中。黄梅戏服装从最初的简陋到对兄弟剧种程式化的吸收并用,经过艺人不断的艺术加工,使黄梅戏服装与演唱在解放后都达到了高峰,并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浪漫抒情的风格。上世纪80年代后,黄梅戏舞台艺术和服装又吸收各种影视剧表现手法,变成了时尚新潮、奇异绚丽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