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生活实践中,不存在“道德虚空”和“道德无涉”的教育,道德不仅关系到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维系和调节,而且牵涉到每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行事和立身的“为人之事”。因此,中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往往以构建至善至美的道德体系为目标,试图通过对人思想与行为的控制而改造人性,希望依靠道德信条的宣传与教育的灌输来弥补人性的不完美,事实上这直接造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道德理想主义的泛滥,导致了学校德育实然层面上的“灾变”。学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地、辐射源,为了维护其主流价值地位,所…  相似文献   

2.
我们时常把道德和道德教育一一对应,把道德的培养完全寄予道德教育。为了培养道德,唯一的方法似乎就是加强道德教育工作。实际上,道德教育在这里承担了它不可能完成的重任。当代社会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不仅要诉诸于道德教育,更要诉诸于制度。制度虽然是外在的,但它是约束单子式个人,维系他们一体关系的有力手段。在单子式存在中,个人对道德的追求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道德教育也只是私德的教育,公共的利益因被法律和制度所代替,公德的教育就更加缺乏了。所以,对道德的培养,尤其是社会公德的培养,不能只诉诸于道德教育,更要诉诸于健全的制…  相似文献   

3.
"次道德"存在的伦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道德”是在违法利己的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的行为。相对于道德而言,“次道德”是次等的、次要的,不属于社会主流道德。但是从人性的多元性、犯罪的不可根除性及社会公众利益来看,“次道德”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肯定“次道德”是社会道德认识水平的进步,是对人性中的良心和自律精神的肯定,也有助于道德正义的实现,因此有必要肯定“次道德”。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必须从根本的层面上反思其所持有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方式。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必须从人性之善恶假设转移到人性之"利益"事实上来。因为作为人性的经验衍化的道德是一种利益调解的方式,是一项社会规则系统,道德教育必须尊重这一人性事实。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为己利他的利益主体的培植之上,只有这样的主体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要求。当然,道德教育所指向的,是一种合作博弈惯习的养成,因为道德本身具有合作博弈倾向。  相似文献   

5.
走出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人性的多元化理解,虽然有助于深化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却也使道德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性论困局”。走出道德教育的这种困局,必须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本性的统一,把握人性的生成特性和可变特性,并致力于这样几个方面:正视人的自然本性,唤醒道德本能;化解人性的内在紧张和冲突,保持人性的完整;发现潜意识中的“秘密”,“扩充善端”;在道德社区中帮助建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个人自主性要求我们在道德建设上坚持方法论上的个人本位;而市场经济的高度社会化特征又要求我们坚持价值观上的社会取向。坚持个人本位就是肯定了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人格定位;而坚持社会取向则又肯定了道德建设中“道德人”的人格定位。两者统一的基础在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相关性。只有从个人本位的方法论出发,才有可能达到社会取向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道德义务、超道德行为和超道德要求的剖析,找到了"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道德的要求与不合理的超道德要求,指出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更接近超道德教育。通过厘清概念,提出建立一个分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原则,使德育回归到普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成中英 《中国德育》2006,1(7):13-21
三、基于自我修养的本体宇宙论的孔子模式在阐述孔子教育模式的特点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下“为了道德的教育”(education for morality)和“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的区别。“道德教育”有一个明确的道德目标,有相应的道德课程;“为了道德的教育”含义更加宽泛,它是一种为了使人成为一个能够保持并完善其人性的人,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的社会氛围的教育,这种教育保证人的发展和完善。一个人成为道德的人是他成为人的一个自然结果。因此,“为了道德的教育”涵盖了传统的道德教育,但作为指导原则,在认同个人实现和社会发展上,又超…  相似文献   

9.
浅析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就需要有一种调节行为的准则,使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这一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按这一准则通过社会舆论去评价每个人的行为。这些行为准则就称之为道德。一种道德最终能否被社会接受,关键在于它是否反映道德关系的本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一种道德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和什么范围内为人们所接受,却取决于道德教育的优劣。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曾指出:“智慧、天才和美德是教育的产物。”纵观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广泛的道德教育维护、巩固着一定阶级的统治。同时,日趋先进完善的道德思想在社会中的传播,又往往成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总是与一定的道德水平密切联系的,而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又与个人的道德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直接任务,就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培养理想人格和社会主义新人,从而形成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因此,无论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目标着眼,还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出发,都必须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文明...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存在道德教育理想化和道德要求过高的问题。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是以最高的道德境界要求一般人,甚至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出现了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这种道德教育在当今多元社会的背景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学者们在解决我国道德教育所存在问题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