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上期回顾:琴砖的拥有者也是华光学生,怀级武班的,叫郦怀琛。他开办了一个露两手服务公司,经过一次奇妙的历险,得到了这块稀有的琴砖。祝卿堪对女孩们说:虽然卖砖者没作什么介绍,但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这块琴砖是新近盗墓所得。廖春千问:凭什么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2.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琴又称瑶琴、玉琴、古琴、七弦琴。相传伏羲氏伐桐创瑶琴,起初为五弦,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加上了代表“天、地”的两根弦,形成了现在的七弦琴。琴由于“平和雅正、至纯至清”而成为文人们钟情的对象,“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中国文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  相似文献   

4.
释“”     
古今释“”即“的”即“琴徽”或“琴饰”者.均误也。确诂其义.“ ”即“约”即琴之“轸绒”。  相似文献   

5.
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早在周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古琴在跨越其它普通的乐器而成为“八音之首”则主要依托士阶层的存在。在汉代,众多的士阶层视古琴为雅器,借用琴曲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琴学也成为文人精神之寄托而具有人文音乐的性质,因而从根本上将古琴从“艺术琴”提升到“人文琴”的地位。文章主要通过汉代琴学造谐、汉代古琴作品、汉代古琴技法及汉代琴学的“人文琴”特征、汉代琴学的乐教思想几方面来阐释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一句中的“素琴”,课本编者注曰:“不加装饰的琴”。我们认为此注犯了以一般对待特殊的错误。谁也不否认在通常情况下,“素琴”作不加“装饰的琴”解,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应补注一句“此处作无(?)琴解”为宜。把“可以调素琴”中的“素琴”理解为“无(?)琴”有根据吗?符曰;有。梁·萧统《陶渊明传》云:“渊明  相似文献   

7.
述说古琴背后的故事,敷咏天渊”说“龙傲”对“四唐琴”之一的“龙璈”琴的渊源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8.
2月9日星期一晴今天的阳光很灿烂,琴的微笑也很灿烂。“我见到新来的数学老师了,他简直帅呆了。”一大早,琴就对我叫嚷着。“大家好,我叫张志诚……”新来的数学老师向大家介绍着自己。“嗯,长得有点明星样,难怪琴会如此兴奋。”下意识地,我瞟了琴一眼,天使般的微笑在她脸上荡漾。2月13日星期五阴不知什么原因,三四天没有看见琴那天使般的笑容了,琴似乎整天都魂不守舍的。早上我们一起打开水,水都漫出来了,她却两眼盯着水流愣着,还是我帮她关的水龙头。琴有心事,但她却不像平常一样告诉我。没有琴的微笑,天空都阴着。2月18日星期三雨今天有…  相似文献   

9.
“琴德为优”源于嵇康本人的生命体验,他以生命的悲剧赋予琴以独特的审美意义。“琴德为优”体现出嵇康对琴乐的审美本质的认识在于“含至德之和平”,因此,“琴德为优”又与君子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琴乐的功用在以和谐特性满足个人的审美欲求,以“平和”精神使个体得以养身养心,超越世俗的是非得失而进入美的境界,以寻找个体在精神上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0.
巴蜀著名二胡教育家家苟永森,在近半个世纪的二胡艺术生涯中,首创了集二胡教学、表演、创作、理论四位一体的、谨严规范科学的二胡“琴学”体系,体系中的“琴”学技术研究是其核心部分。“琴”学技术成果涵盖二胡技术原理研究、与提琴系的对比研究、与音乐类其它学科的对比研究、二胡美学研究、二胡乐器改革等诸多领域。笔者所论,即是对苟先生的“琴”学技术研究作了必要的归纳概括,同时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探寻。  相似文献   

11.
村口做场风不顺。民帮助琴家扬净一大堆小麦 ,荡了一身土 ,累出一头汗。他把锨把子一放 ,顺手抹把汗 ,脸上立刻出现几个花道道儿。琴一看 ,笑得直不起腰 :“哈哈哈 ,三花脸 ,三花脸!”民故意给琴扮了个鬼脸 ,又往脸上一抹 :“琴 ,再看!”这回 ,琴没有笑。她忙拍拍民身上的土 ,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新手帕 ,小声而柔和地说 :“民哥 ,给 ,快擦擦脸吧!”民摸摸自己汗津津粘乎乎的脸 ,又看看琴那块叠得有角有梭的新手帕 ,摇着头 ,直往后退 ,嘴里连连地说 :“不 ,不!”“民哥 ,”琴往前凑着 ,“给你嘛 ,接住!”“不 ,真不!”民往后退着 ,脊梁靠…  相似文献   

12.
琴瑟之歌     
传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琴就是这样进入了古人的文化生活。中国士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琴”始终列为首位。人们平常说的“琴操”,不仅是针对艺术修养,还往往被提升到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层次。因此在这种意义下,如果不是礼乐需要,古代士人抚琴奏曲往往都是孤”。芳自赏,或者与两三知己聚会时助兴,而不对公众表演。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时还从容弹奏了一曲他最喜爱的《广陵散》;唐朝一代文豪独孤及晚年不幸患眼疾,却拒绝医治,表示失明后可以使自己听琴更为专心;著名的孤寒诗人贾岛,一生穷愁…  相似文献   

13.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乱弹琴”比喻胡闹或胡扯;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是白费口舌,或讥笑有些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古琴,在古代常称作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等,上世纪初才开始称为古琴。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琴作为封建士大夫抒发感情的乐器,与棋、书、画并称“文人四雅”,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像《红楼梦》中元春的丫鬟就是用“抱琴”做名字的。琴的发明很早,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制造出了最早的古琴。据史书…  相似文献   

14.
敲门     
晚上,小琴回家来。唷,门关着,得让妈妈来开门。“咚咚咚”,小琴抬起脚,使劲往门上踢,还扯开嗓门喊:“妈妈,妈妈,快开门,小琴回家啦!”“门外是谁呀?是狼爸爸?狼妈妈?还是狼娃娃在敲门?”妈妈的声音从门里传出来。“是我,是我,小琴回家啦!”“骗人,门外肯定是个狼娃娃。哎唷,狼娃娃来捣蛋啦,有谁能来帮帮我?”妈妈害怕地说。“是我,是我,真的是小琴回  相似文献   

15.
琴,在“琴棋书画”四艺之中被列在首位,可见是很受古人重视的。从狭义上讲,琴只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但是从古至今,人们却习惯于用它来泛指整个音乐艺术,“琴”也就成了音乐的一个代名词。因此,我们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传统社会的诸多乐器中 ,唯有琴“不入歌舞之场”,“不杂丝竹拌内”,仅限于文化人中流行 ,是士大夫身份的重要标记 ,而汉晋之际则是琴与士人之关系结合最为密切的阶段。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发掘琴的文化底蕴 ,探讨汉晋之际士人与琴性命相托之关系 ,揭示其人琴合一所凝聚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7.
《工之侨献琴》是一则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引起我关于包装的联想。一张桐木制成的琴,质良音正,堪称佳品。尽管献琴者心诚意切,不取分文,但该琴是以纯真自然、未经任何雕饰的朴实面貌出现的,结果为“国工”所不齿,为“太常”所不纳。然而,还是这么一张琴,质地未变,音色未变,所不同的只是工之侨谋之于漆工和篆工,在琴身的表面上做了一些加工,并在收藏的方式上想了点办法。于是乎,它顿时身价百倍,平步青云,不仅为贵人以重金购去,还被献于朝廷,成为“稀世珍宝”。是什么改变了琴的命运呢?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是包装改变了琴的价值,符合了当时朝廷…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专家”这个词语,在中国有些地方已变味成“砖家”。草民在媒体上看到“砖家”一词,开始不解其意,遂上网查询,在“百度百科”里居然真的有它的解释:“砖家”,网络流行语,贬义词;含义:一、泛指某些不学无术.却夸夸其谈、冒充学术权威者;二、脸皮厚如墙,拿砖砸都不怕!有此修为,境界者,即可称之为砖家:三、网络上现实中专门发表反人民言论以吸引砖头的家伙,简称砖家。  相似文献   

19.
素琴=无弦琴     
在《陋室铭》中,对“素琴”的注释通常采用:①古朴的琴;②朴实无华的琴。设想,古朴的琴是怎样的?朴实无华的琴又是怎样的?舜,最早削桐为琴,既古远又质朴无华。凡唐之先的琴亦可。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琴,抚之则吟,弹之则嘶,鼓之则鸣,调之则宫商角徵羽相协。这样,岂不与“无丝竹之乱耳”相悖!丝之属,琴其中也。偶然读起《十七史蒙求》(宋·王令纂辑)来,其中有“陶琴无弦”项,注为:《晋·隐者传》,陶潜字元亮。性不解音,唯蓄素琴一张,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由此可见,“素琴=无弦琴”无疑。  相似文献   

20.
奇妙信件     
一天,刚上中学的小琴回到家,气呼呼地说,班上的小玲总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妈妈建议小琴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个同学。 “可以狠狠地骂她一顿。”妈妈说。 小琴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然后拿给妈妈看。 “很好,就是这样!好好给她些教训。”妈妈称赞道。 但是当小琴把信叠好装进信封时,妈妈却叫住她,问道:“你这是做什 少么?” 年 “寄出去呀!”小琴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读 者 “不要胡闹。”妈妈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 15是生气时写的信,只能这么处理。在写这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