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文教政策的核心 “学艺大学与位于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的学术交流已有三载,其间我作为日本方面的负责人曾十几次访问中国。除长春外,还有机会访问了其他各地。以东北师大为起点,依次访问过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上海)、华中师大(武汉)、西南师大(重庆)、陕西师大(西安)等6所师范大学。这些大学都是著名的国家重点大学。 与职前教育相比,我更关注教师继续教育。我在参观这些大学的同时,还与这些大学中的教师、学生、研究生以及进修的教师们亲切交流。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除大学外,我还访问了相当于日本文部省的北京的国…  相似文献   

2.
老板与乞丐     
两个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改变了主意。因为听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呢。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开,不然真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呢。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人得到了去上海的车票,要去上海的人得到了去北京的车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么都没干,…  相似文献   

3.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里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4.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到候车厅时,他们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本来想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去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是掉进火坑了。本来想去北京的人想,还是去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用担心挣不着钱?我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说,上海人精明,回答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6.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在候车厅等车时,却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入精明,外地人间路都收费;北京入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就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8.
2001年4月,我随美国教育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次访问非常愉快。访问过程中,我对美中教育进行了比较。无论是学生与教师的比率、教育培训,还是校长选拔,美中两国都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都在为提高所有学生的教学质量而做着探索。我认为,美中教育在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目标等方面,相同点大于不同点.美中教育的相同表现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在候车厅等车时,却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就掉进了火坑。  相似文献   

10.
我的时装梦     
时光飞逝,星移斗转,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我已成了一位饮誉全球的服装设计师。我曾多次获得国际级服装设计大奖,我设计的多功能服饰在国际市场上可抢手呢!中国上海,高科技展览馆。这里正举办我的个人服装设计成品展览会。上千套高贵时装充分显示了我近十年来在时装界所取得的业绩,其中包括我的三件得意代表作。瞧,这是我设计的一种“调温服”,衣服还是超薄型的,虽然它薄如轻纱,但它冬暖夏凉。衣服上设置有一个微型遥控器,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温度。如果是冬天,你只要一按下红色按钮,衣服的内层便会涌出一股暖流,即使是穿一件衣服…  相似文献   

11.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相似文献   

12.
[原文]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室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13.
亲爱的妈妈: 我和爸爸平安到达了北京. 一路上我都在想象北京是什么样子,可到了北京,我还是忍不住拿北京和上海比.比如我们在网上预定的宾馆,是一家很小的宾馆,在北京南面一个连出租车司机都找了好半天的小胡同里.  相似文献   

14.
一问一世界●杨澜常常有人问我,在我采访过的人物当中,谁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的回答是:王光美。2001年我在她北京的家中采访她,正不知该如何称呼她,她亲切地说:"你叫我光美吧,大家都这么叫我。"她先打开衣柜,让我帮她找一件合适上镜的衣服。衣柜中不过十来件当季的衣服,我们都看中了一件天蓝色的毛衣。她忽然想起了什么,找出一条蓝白相间的纱巾,在脖子上一围,问我是否好看。她有着极好的品位,这恐怕与她的出身教养有关。她生于官宦人家,是中国第一位原子物理专业的女性硕士毕业生。她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但是思想"左"倾的她成为北平军事调停处中共代表团的翻译,1947年她最终决定放弃留学机会,奔赴延安。她后来嫁给了刘少奇并成为他已经有的5个孩子的母亲。  相似文献   

15.
学校组织夏令营,几十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 同吃同住了2个星期。一天,几个同学抱着好几件 干净衣服回到住处,准备把衣服分别叠好。当时大 家叠着衣服,不一会每个人的叠相—一出炉。放眼 望去,以吴议同学叠得最好,很有店面衣服摆设的 水准。旁边的王艳则有些不好意思,没有一件叠得 像样的。当时,王艳就顺口说了:暖!要我叠这么 整齐,我都不会,又没人教我。没想到,这话一出 口,吴议一本正经地说:这一点都不难,关键在于 你要不要改变,认真学另一种新的叠法。 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同学们说:东西掉了我*也没办法;我不会啊!老师…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去上海看我老姑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很想念他,我经常回忆和爷爷在一起发生的一些事情。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爷爷带我去饭店吃饭。吃完饭,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我穿的衣服很少,就有些冷,爷爷把衣服脱下来,给我穿,但是,我还是还给了爷爷,在爷爷的一再坚持下,我们才共用一  相似文献   

17.
校园幽默     
他整天打盹 “跟琼斯在一起,我一件事儿也干不成,”经理说,“我已经让他在三个销售部干过,他整天打盹。” “把他安排在睡衣裤柜台那儿,”老板建议道,“在他身上别个卡片,卡片上这样写:我们的睡衣裤质量是这样的高,连卖它们的人都禁不住睡着了。” 我在哪儿能换 这件衣服 太太:我在哪儿能(调)换这件衣服? 巡视员:女厕所在二楼。 沙子太多 一个食品杂货商最近被退回一磅糖,并附有一条儿,上面写着:食用沙子太多,建筑用沙子不够。 条件相同 顾客:听说我儿子欠你一套衣服的款已经三年了。 裁缝:是的,先生。你是不是想要结…  相似文献   

18.
北京游记     
正外婆说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一代,爸爸说我是在蜜罐里长大的。的确是这样的。别看我今年十岁,我可是个走南闯北的"小油(游)条"。杭州、深圳、上海、北京,庐山、泰山,黄海、渤海、东海,长江、黄浦江,我都一一领略过它们的风采了。其中,游览我国首都北京令我感受最深。行在北京,大家最怕的是堵车。可是我们在北京的几天行程中却没有遇到过这个麻烦。这都是地铁的功劳。妈妈在我们去北京之前,就已经在电脑上查找了我们要去游玩的几个景点的路线,全部都是乘地铁出发,然后原路返回。记得有一天,我们  相似文献   

19.
服装店经理熊大叔送货下乡,在大树下举行展销会。 蝈蝈小姐买了绿风衣;纺织娘买了件绿衫裙;蜢蚱喜欢运动,选了一件绿背心;螳螂是个庄稼卫士,工作很忙,它挑了一件称心的绿军装。 熊经理见它们都挑了绿色衣服,很是奇怪,问它们:“我这里各种颜色的衣服都有,你们为啥单选绿色的?”巧嘴蝈蝈抢着回答:“我们一般都居住在草丛里,穿的衣服和青草颜色相似,敌人不容易发现我们。”  相似文献   

20.
休士(Langston Hughes)是一位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1933年7月访问上海之前出版过诗集《犹太人的好衣服》《梦乡人》,长篇小说《不是没有笑的》。他反对种族歧视,同情民间疾苦,在文学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听说他自称见过鲁迅,但鲁迅日记和书信中均没有直接反映。1933年8月1日,《文学》杂志1卷2号在“批评”专栏刊登了“伍实”撰写的《休士在中国》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