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大学生依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附心理是阻碍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扭曲人格。它不是不可消除的。本文分析了女大学生依附心理的表现、根源及其危害性 ,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从目前发展来看,心理教育依附于思想教育应是思想教育科学化的有益探索,也是心理教育发展的契机。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依附关系会妨碍思想教育科学化的深入探索和心理教育的发展壮大,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关系由依附走向相对独立是二者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人对所在地区的依附是一种多层次、复杂的现象,它包含了人地关系的多个方面。目前的人地依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地理学方面。然而,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关于人地心理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成人心理因素和所在区域的依附关系以及每个心理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对成人心理的区域依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人地区域依附理论的发展,而且提供了分析人心理特征的新途径。本文引入正负关联规则挖掘技术,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作为分析对象,加入了年龄、性别、地区等因素,进行人地心理学依附的数据分析,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年龄、地区和EPQ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来自4个不同国家的EPQ数据的数据分布特性和挖掘得出的正、负关联规则,分析了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为进一步分析区域依附心理问题提供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徐海燕 《文教资料》2012,(23):73-74
文化依附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以及心理情感中表现出的文化倾向。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在依附汉语文化还是学生母语文化的问题上做出选择,从而产生一定的矛盾。本文从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两个层面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进行了阐述,并从对比分析、平等尊重、跨文化交际这三个原则出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离婚》中的林小枫和肖莉都是婚姻生活的失败者,导致她们婚姻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女性潜意识层面的对男性的“依附”观念和现实中存在的不公正的男性中心的社会文化状况。林小枫因依附而陷入囹圄,肖莉则因觉悟而突围。克服依附心理、增强女性自我意识,从囹圄中突围,这是作家王海鸰的女性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6.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如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攀高心理、依附心理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加强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心理辅导机构,也需要学生自身加强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描摹了一系列旧时代女性的群像,主要分两类:贪慕虚荣或无以谋生却又因卑微弱小而不得不依附于他人而谋求安稳的女性、因被迫依附却无从发泄而受压抑导致的变态甚至疯狂的女性。张爱玲以细腻深邃的笔触解剖她们的畸形心理和变态行为,谱写出一曲曲旧时代女性苍凉与寂寞的悲歌。  相似文献   

8.
一、新时期偶像崇拜对学校榜样教育的冲击作为普遍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一种亚文化和特殊社会心理现象,偶像崇拜是广大青少年在一定成长时期的必然心理需求和过渡性需要,往往能够反映青少年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因而具有自发性、认同性和情感性的特点。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逐渐独立  相似文献   

9.
依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诠释拉丁美洲国家不发达原因的理论总称。随着"依附"外延的扩大,依附理论被引入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增强了对文化殖民的警觉意识、扩大了研究对象和范围等。但它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将依附理论简单套用、将少数研究依附问题泛化、将借鉴等同于依附、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误认为是依附发展等。因而审视依附理论的发展,厘清依附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大学生的情感误区与情感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 ,从女性的特定视角出发研究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研究表明 ,女大学生存在着迷茫、困惑心理 ,依赖、依附心理 ,“爱情至上”及混淆友情与爱情等情感误区。因此要加强女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她们正确的恋爱观、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和理性的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开发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表现为渴望独立,渴望摆脱对成人依附的一种特殊心理  相似文献   

12.
就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女大学生就业自信心差、盲目分析太多理性尝试少、就业依附心理太强、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原因提出了如何完善女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就业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代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个体的不恰当选择行为。选择性失业现象的产生源于高校毕业生的一系列择业心理,包括从众心理、逃避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和依附心理等。导致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主要与个体成长经历、自我与社会认知、学校教育、家庭压力等相关。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疏导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指出,所有的爱都由三个成分组成,即亲密、激情和责任感。亲密指共处于一定关系中的双方互相联系的程度和对这种联系的心理感受。在爱的关系中,亲密是起码的条件。激情指对人或物的需要、依附、渴求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5.
教育依附论的理论图景——以卡诺伊与阿尔特巴赫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附理论与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一起合称当代三大发展理论,教育依附论是依附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教育依附理论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卡诺伊和阿尔特巴赫的思想观点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育依附论的方法论、概念工具和核心观点,勾画出了教育依附理论的基本轮廓,同时,对于深入认识当前不平等的国际知识生产格局,进一步思考中国高等教育摆脱如何依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中的少数人在对待自己的爱情婚姻问题上,从"唯爱论"向"唯钱论"转身。其内在原因是依附心理、攀比心理和众从心理,外在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市场经济的物化作用、女性就业的特殊压力。功利型婚恋观体现了部分女大学生追求幸福生活的尝试,也反映了她们在婚恋观上的迷茫。应通过加强学校的教育、父母家庭的积极影响等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7.
"新心性心理学"摆脱了模仿、复制和跟随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模式,是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论构建.它的核心内容由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和心理环境三部分构成."新心性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变革意义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心理学原始性理论创新的先河,推进了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进程,更新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打开了实证心理学自我封闭的边界,标志着中国心理学正在从依附走向独立.  相似文献   

18.
天地间的物体,必定依附在某种物体上,才能得以存在,否则会陷入生存困境,亦即"依附而生"。教师"生存依附"现象也同样普遍存在,表现在对教育理论、教师专业标准的条件依附,对教育政策、制度的强制性依附,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依附,对学校、同事的常态化依附,对专家、权威的理性依附等方面,其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过度依附也会"依附而死"。教师要追求内在修养的提升,在检视与突围、依附与独立的双向穿越中,转变生存方式,形成一定程度的独立生存意识和能力,提升了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9.
《玩偶之家》中娜拉是男人的玩偶,对丈夫处于依附地位,没有人格独立。娜拉和广大女性必须经济上独立、心理上自强、尽可能地融入社会并真正树立并践行男女平等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依附理论作为西方发展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 ,经历了由古典依附理论到依附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古典依附理论相比 ,依附发展理论主要在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关注点 ,核心的理论观点三个方面作了根本性的修正和发展 ,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依附发展理论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可作为研究中国发展的一种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