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林氏《楚辞灯》一书,将二千余年来王逸、朱熹等人的注释统统斥之为"暗室",这是不公平的。但林云铭此书力主层次分析,并且身体力行,仅此一点,就完全可以在中国楚辞研究史上卓然特立,名垂千古。在强调对楚辞进行层次分析这一点上,林云铭并非首创者,而在对《天问》一诗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解读之实践上,他确实是中国骚学史上第一人。刘树胜君能对《楚辞灯》进行点校,可谓慧眼独具,其对于推进和深化楚辞研究,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2.
《自序》说明编撰此书的目的是正字、校勘、奠基;指出本书与日本学者竹治贞夫的《楚辞索引》在底本、范围、用字、方法和目的五个方面均有根本区别。《凡例》说明本书主要内容及编撰体例。  相似文献   

3.
丁海玲 《职大学报》2014,(1):14-22,25
随着楚辞学研究的日益兴起,王夫之的《楚辞通释》也逐渐受到楚辞学者们的关注.通过对前者《楚辞通释》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其成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较高成绩.但对楚辞学者来说,《楚辞通释》的研究还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周建忠教授是研究当代楚辞学颇有成就的一位学者,已出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和《楚辞论稿》两部专著,并发表大量论文。《中国二十世纪“楚辞学史”研究论文总目》是建忠先生最新成果,本刊决定在“楚辞研究专栏”上连载,相信有助于同行的借鉴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楚辞典籍》,约可分为以下几类:明代《楚辞》善本;清朝和民国的《楚辞》抄本;日本与韩国刊刻的《楚辞》印本;现代大陆和港台地区出版的《楚辞》研究著作。其中有些书国内的收藏量已不多,十分珍贵,有的甚至是精品。此外,几本否定屈原其人著作的出版,代表了令人深思的另一种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6.
《楚辞学文库》第一卷特色之一为“集校”,利用多种善本,还依据可靠性较高的文献和信息,对前人校记之讹误,或删除、或另修正,为学界提供了精确入微的学术研究成果。本卷还囊括了历代诸家的多种解释,其系统性,为使用者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余卷均各俱特色,为全书整体的体系性、可靠性与便利性之形成,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影响。但是,此书主要依据的、流传到今日的《楚辞章句》,有可能是尽删王逸的星象图谶学说之后的文献残片;另外,此书未能收集海外学人的优秀研究成果,有“遗珠”之憾。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的《楚辞》研究,主要集中在《管锥编》第二册《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中。其他著作中也有零星论述。这十八则中涉及《楚辞》作品二十七篇,主要从训诂、释义、修辞、评文、鉴赏等方面,对《楚辞》进行探讨。钱先生的研究偏重于具体的文艺鉴赏,艺术范型的研究,大范围的比较,多学科的对照。在自觉的美学追求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研  相似文献   

8.
《楚辞》是由楚国艺术家如屈原发展起来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与《诗经》发挥了关键作用。《楚辞》是通过《文选》、《楚辭集注》、《古文眞寶》和其他文献传入朝鲜半岛,同时被朝鲜诗歌文学采用,贯穿从三国时代到朝鲜王朝的整个时期。朝鲜诗词艺术家和学者运用《楚辞》创造出了各种朝鲜诗歌去表达变化多样的艺术观点。本文通过文学比较,研究了《楚辞》中的汉文学对朝鲜的汉文学影响力。第一方面,本文研究了《楚辞》在韩国传统文学中的运用并给出了实例验证。通过研究文献,作者认为朝鲜学者运用楚辞的情境动机是楚国学者与朝鲜学者境遇的相似性。朝鲜和楚国都是不安定的,艺术家也有类似的经历。除了这个情境动机,主观动机是朝鲜学者运用《楚辞》的更重要的原因。朝鲜学者和楚国学者的思想在不安定的腐败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超脱于社会。这些相似的情境和主观动机催化朝鲜学者采用《楚辞》尤其是屈原的诗歌去表达美丽的悲情。  相似文献   

9.
王伟 《职大学报》2010,(3):30-34
历代许多小学类重要著述如《说文》、《广雅》、《韵补》等,在论述文字之际,对于《楚辞》皆有所徵引;而其相关研究著述如《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等在其进一步对《说文》、《广雅》等疏证研究时,则也更多的引用和论述到了《楚辞》。凡此相关引用和论述数量丰富,合理的利用这些材料有助于《楚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周建忠教授是研究当代楚辞学颇有成就的一位学者,已出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和《楚辞论稿》两部专著,并发表大量论文。《中国二十世纪“楚辞学史”研究论文总目》是其最新成果,本刊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期“楚辞研究专栏”已发表该文第一部分,本期发表第二部分,争取下期连载完毕。  相似文献   

11.
黄耀堃 《职大学报》2012,(1):103-104
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一书,编排相当有系统,以楚辞为主体;而且又辅以核心问题为本的铺叙方式,紧扣住20世纪的论争和新说,逐一分析。灵庚教授处理有争议的问题,能以广阔的学术胸襟、涵养和三十多年的沉淀及楚地简帛文献的帮助,以更高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对他人不同的看法予以理解和同情。  相似文献   

12.
《哀郢》"陵阳"一词的解释历来存在分歧。"陵阳"虽在汉代才置县,但在商代就是重地,春秋时即为吴越名邑,战国属楚也是东楚名邑,出土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天的青阳县即原汉陵阳还有许多的姓熊屈景昭的人,可以推知当时这里是熊屈景昭姓的聚居地;再联系屈原流放图,是可以从郢都连接到陵阳的;而且还有《远游》中"南巢"可以作为旁证。"陵阳"一词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有误,洪兴祖《楚辞补注》认为"陵阳"为原"丹扬郡"下的"陵阳"的看法是对的,屈原流放时到过陵阳。  相似文献   

13.
子思、孟子、荀子代表着战国儒家中的三派,孟子代表的是王道派,荀子代表的是制度派,而子思则代表道德派。子思一派的《诗经》传本与今本《诗经》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是战国众多传本中的一种。此派于《诗》没有多少解读性的话语,而全部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兴喻与确立。《诗》在这里已不再是"礼"的说明书,而变成了修养心性、完善人格的精神法典,体现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13,(1):1-8,27
李陈玉《楚词笺注》"自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是褒"笺"贬"注"。此书褒"笺",重视对作品进行层次分析,值得肯定,但其理论上矫枉过正,实践也并非成功。李氏贬"注",且书中有些"注"确也过于随意、偏激,但不少"注"独创一说,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来,孟子《诗》论研究的总体趋势是更加注意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更加向纵深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明显不足,还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内外兼顾”,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志林 《职大学报》2012,(1):105-109
《诗经.国风》和《楚辞.九歌》作为中国早期诗歌的杰作,都是文人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润色的乐歌,从根本上讲都有着早期民间文学的原质。二者虽有鲜明的不同特点,但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其母题都具有重要的原型意义,又有着相同的抒情模式,还有着共同的演唱形式。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毛庆 《职大学报》2012,(4):9-13
纵观中国两千年楚辞研究史,姜先生可以"三最"立之:研究时间最长,成果最多,取得成就面最广。姜亮夫先生是国学领域"耸立南天的一代宗师",他留给学界许多宝贵启示,总括起来,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治学精神,二是治学方法。其治学精神为:锲而不舍,敢说真话,勇于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8.
1979年,姜亮夫先生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高等院校讲师以上楚辞进修班,他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任务。……这也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我的双目虽然近乎失明,但我的心还亮哩!"  相似文献   

19.
上博楚竹书《诗论》以较多文字评述了《诗.召南.甘棠》,指出《甘棠》表达了民众敬爱召公并延及其所休憩的甘棠树之情感。《诗论》强调“敬爱其树”、“其报厚矣”,这种对甘棠树的爱护,不仅由于召公曾舍于树下、听男女之讼于树下,从上古风俗的角度考虑,还包含有民众对“甘棠”作为社树的尊崇与爱护。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红歌”热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红歌”热有诸多价值:“红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红歌”丰富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红歌”为培养民族精神提供了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