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字词典中书卷字的今音误注现象,从音节方面看,情况多种多样;在一部辞书之中,误注常可导致历史来源相同的今音形成正误对立或误误对立的歧异局面;联系多部辞书看,误注常可导致一字之音因书而异,形成正误歧异或误误歧异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对阅读文本常常会出现“正解”或“误解”现象。这种“误解”或叫“误读”,包合“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利于对阅读作品的理解,“反误”则是牵强附会的认知、评价和歪曲等。“反误”亦可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两类。它们不惟会给作者带来损害和不良影响,也会误导读者。因此,应明辨“正解”与“误解”,提倡“正误”,反对“反误”,尤其要提防和摒弃自觉的有意识的“反误”。  相似文献   

3.
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别字,是指该写甲字却写成了乙字的字。在错别字中,别字约占90%以上,所以,我们有必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和探讨,发现并掌握其本质特征,从根本上彻底消灭它。另外因为错字排版不便,一般考试时不会让考生改错字,为此这里专门例举常见易错的别字。正误正误正误效尤效优堕落坠落按照安照宗旨宗诣玷辱沾辱温馨温磬阴晦阴诲寒噤寒襟潮汛潮讯  相似文献   

4.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书写是历年高考必出的试题,重点考查化学反应的客观性原则、守恒原则、书写规则.现将历年高考中考查的化学反应按错因分类整理如下:一、违背了反应客观性原则1.硫化钠溶于水中:误:正:2.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误: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选录的《陈涉世家》一文,其中"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句的注释有误,一是不能随意增词,二是"藉第令"是同义复词,不必分开解释。因为同义复词产生误注误译现象较多,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一直被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公认为权威版本,但由于种种原因,内中的疏失也在所难免。有专用名词之误,词序颠倒之误,夺字、衍文之误,字体形近之误。因限于篇幅,现仅以《新唐书》中的专用名词为例加以正误。  相似文献   

7.
《宋代绍熙府儒学碑考》释文存在不少缺误,实因文字泐蚀、形近而误、不明典故、制度、点破语句等疏漏而致。本文立足碑拓,结合《全宋文》等相关历史文献正误补缺,分析误因,以使此材料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书法》2019年第8期发表刘硕伟《反对奴俗崇尚真率——论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的核心》一文,对学界颇为关注的傅山"四宁四毋"说做了新的解读。文章认为,"四宁四毋"是傅山借用《论语》"必也狂狷"的表达形式以及《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德形关系思想,突出  相似文献   

9.
中学英语疑难解答灵武市一中李怀本文拟就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采用正误形式逐一予以解答,以供读者参考。1.误:Hegavemesomegoodadvices.正:Hegavemesomegoodadvice.他向我提了一些忠告。[注]:a...  相似文献   

10.
于雯雯  李冲 《现代语文》2004,(12):37-37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出示几句子让我们辨别正误。其中有这么一句:“这次领导班子会议,实际还有三名群众参加。”当老师问我们这个句子是“正”是“误”时,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喊道:“误!”老师愣住了,但不一会儿,老师好像突然来了兴致,接着问:“错在哪儿啦?”我抢先站起来回答:“‘群众’前面不能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相似文献   

11.
误正误正误正号召J币zhdo龋齿k色yo褒贬t6ngb乙。傲戒SUI』Ing债券pioo Ju己n蜷缩t6叫qu6n眼睑sh6un如城默211,6n信笺礴卜1 i6n思量On li6ng冰雹目匕白。蓓蕾比n醉i水泵晚ng匕白ng汾河bi白of巨n濒临f自p可n复查g6ngf白嘈杂ji6 26。弓I吭yl k6ng神面hu口nsh巨n咳怪kuT zh即哨叹k  相似文献   

12.
英语正误例析连若虚,曾健飞,苏少卿1.我现在觉得要呕吐。误:Iamfeelingillnow.正:Iamfeelingsicknow析;形容词ill(英)和sick(美)均作“有病的”解时,两者作表语一般属于同义用法。例如:Sheisill/。ick...  相似文献   

13.
马志国 《语文知识》2003,(12):28-29
近年高考试题的成语字形正误判断题中,有一些成语中的别字很容易为我们所忽视:出题者用一些字形正确的双音词,替代了成语中与其同音(或近音)异形的字词。答题者往往只看到双音词的字形无误,却忽视了它与成语中其他字的搭配组合,从而造成误选。如1998年语文高考题第2题:  相似文献   

14.
明清白话小说多俗字俗语。由于不明俗字俗语,在白话小说整理过程中,常常出现失校、误校、擅改的情况。本文择取十二例进行讨论,辨其正误,明其所以。  相似文献   

15.
《诲人不倦》是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的第十一课,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观,其中有不少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这一课的教学本来是这样预设的:为什么要“诲人”,“诲”哪些人,怎样“诲人”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借鉴。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让学生结合文本概括孔子是怎样“诲人”的,然后谈谈这些教育思想给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原道》为《文心雕龙》首篇,其地位之重要显而易见,故相关研究成果亦多,然其中仍有不少问题尚待辨正。兹取其"文胜其质""雅颂所被""符采复隐"三则详为辨析,以正误祛疑。  相似文献   

17.
《四书正误》是颜元在学习、教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过程中评价、批判朱熹思想的学术札记,内容包括《四书(章句集注)》之“正”和《四书(章句集注)》之误两个方面,刻画出颜元生活、思考、体验、教学以及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多维画面,呈示了颜元事功色彩浓厚的教育目的论、实质教育取向的教育内容观和以实驭虚的教育方法论等教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杨伯峻先生曾撰《论语词典》,归纳“毋”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参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只是有一种用法笔者认为采用传统之见不妥,特提出来一议。杨先生指出,《论语·子罕第九》“毋意毋必”中的“毋”同“无”,是表示禁止之副词。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朱熹集注云:“毋,《史记》作‘无’,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说:“毋者,禁止之辞。”所以这里的“毋”同“无”,表禁止,是流行已久的传统之见。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  相似文献   

19.
十二令     
<正>霞初远山隐在烟雾之间,水仙散发出淡淡的幽香。闲坐小楼,取出松烟墨,细细磨出墨香如莲。摊开宣纸,画数箭兰,数竿竹,数块石,焚香烹茶,吟赏烟霞。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又是一年上元节,远处烟花漫天,楼下锣鼓喧天,在这样的灯火不夜天,心中却只是寂寞无边。  相似文献   

20.
岳麓书院藏秦简(一)自出版以后,就有许多篇释文相继而出,但是还是有一些语句的注解存在着缺注和误注的情况.我们通过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为吏治官及黔首》中的“臧(藏)盖联漏,毋荐毋草”“当毛缮治”“贾市鱼猎”“官中多草”“毋朵不年别”“杨(炀)风必谨”“官赢不备”等条作了论证,并且对误证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