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在常规教学并配合幻灯教学中,尝到了甜头,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以语文二册18课《锄禾》为例,谈谈教学尝试。 (一)利用形声并茂的优点,在学词句中学字教《锄禾》这首古诗,我是利用幻灯帮助学生边理解词句边教生字的。当教“锄禾日当午”时,首先启发学生想象“锄禾”是什么意思。我说:“前几天老师带你们去春游,同学们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往下看,看见农民伯伯在田里干什么?”学生经过回忆,回答:“我们看见农民伯伯在田里给庄稼除草。”“对,‘锄禾’就是给禾苗或庄稼除草松土”。我小结后又问:“农民伯伯在什么时候给禾苗除草呢?请同学们看幻灯。”紧接着幻  相似文献   

2.
一、依学定教,捕捉难点师:课前,老师听到同学们在背古诗,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古诗的?生:我上一年级就会背古诗了。生:我五岁就会背很多古诗了。生:我三岁开始爷爷就教我背古诗了。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可是光会背还不行,会用吗?生:会。师:那好,老师提供画面,你们来配以恰当的诗句。(教师用课件先后出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诗句的情景,学生非常踊跃地竞猜诗句。)师: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的很棒。那么,有谁会背古文呢?生:我以前背过《论语》。(多数同学沉默)…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疑点求教.现行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1课《古诗三首》第一首诗《鹿柴》(王维)的“柴”应读什么音?第七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注音是“Zhài”,可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一书,关于“柴”只有“Chái”一个读音.那么,在教学中“柴”应该读什么音才正确?请给予答复.  相似文献   

4.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写的社会生活内容加上他的写作目的(意图)。老师教学,只要认真地抓住这个认识去教,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概括中心思想的规律。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我就问学生,这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又问,这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样几经反复,学生就悟出了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中心内容 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是否可称  相似文献   

5.
最近,听了澧县城关一校四年级鲁丙英老师的一堂电教研究课。教者注意发挥幻灯教学的优势,用一个课时教了两首古诗。下面是语文第七册《古诗三首》第一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和评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14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日记讲则,一般文章讲篇,诗歌就讲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大家先看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望,是远看的意思。庐读lǘ[同学们已经  相似文献   

6.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注重抓好导入新课、巩固练习两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运用多种手段,灵活导入新课。 (一)结合不同学科知识导入新课。如教学第九册《题临安邸》,可结合历史内容进行诱导:“宋朝分哪两个时期?南宋是怎样建立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南宋统  相似文献   

7.
教学要求; 1.教幼儿理解古诗《咏鹅》的内容,学会背诵全诗。2.初步学会念出诗的声调、语调,引起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准备: 图片一幅(见附图),鹅的颈子、脚掌制成能活动的;录音机、磁带(事先作好配乐录音)。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描述。提问:1.这是什么?它在干什么?(这是一只大白鹅,它在水里游。)2.这只大白鹅看上去怎么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实践(《蜗牛》 ,三年级《科学》上册动物单元的第二课 ,这是我刚接触新的《科学》教材上的一堂教学研讨课。)(一)提出问题 :师 :课前布置大家去捉几只蜗牛来 ,都准备好了吗?生 :捉到了(齐答)师 :很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蜗牛(板书 :蜗牛)师 :对蜗牛 ,你想研究些什么?也就是可以提出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生 :我想研究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生 :蜗牛是什么颜色的?生 :蜗牛的壳是干什么用的?蜗牛为什么要背着这个重重的壳?生 :蜗牛头上的两个角是干什么用的?生 :蜗牛有没有眼睛?生 :蜗牛有没有鼻子?生 :蜗牛是怎样吃东西的?它的嘴…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观看了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古诗两首》视频.在这堂课上,林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让六年级学生重新学习四年级的古诗.为了适应高年级学生,林老师在教学目标上重新调整,凸显了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一探究景语,感悟情语 (古筝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首古诗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离别时的情感.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分别时悲伤的心情. 师: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这两首诗中有"情"字吗?  相似文献   

11.
在《商业礼仪》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在《举止(站姿)》课教学中,我运用幻灯投影、录音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它发挥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幻灯投影的运用,可以更有效地突出教材的中心,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举止(站姿)》一课,教学目的是要学生懂得:什么是举止?什么是优雅举止?优雅举止在社交及事业上的重要作用;什么是站姿?正确站姿的要求及要领是什么? 如果要把这些问题一一板书出来,  相似文献   

12.
2004-11-24星期三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我的学生可以喜欢上古诗。可有一次我让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用汉字或拼音写古诗,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咏鹅》《静夜思》外,就很少写别的了。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古诗,让他们养成学古诗的习惯?来场比赛吧。今天下午,我班举办了第一次“背古诗”比赛。全班学生分为两组,每组背对一首得1分。为了争得比分,孩子们小脸急得通红,最后获胜的第二组只背出了10首诗。这时我说:“同学们,通过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我觉得自己会背的古诗太少了。以后一定要多读、多背。”“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3.
导学案的制订应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下面笔者以《古诗词三首》一课为例,谈谈怎样灵活使用导学案,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这节课的主题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要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在诗词中的意境、思想和情怀。《独坐敬亭山》原导学的主要流程如下:1.流利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2.交流: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文,既无华丽文采,也无动人情节。这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呢?钟友军老师从表达的角度设计了教学:(课始,学生对比读四年级《说勤奋》和五年级《谈礼貌》,寻找文本表达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生:两篇课文都是先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15.
范清华 《湖北教育》2007,(11):45-46
你能想象得出用《青藏高原》的旋律来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中国功夫》的曲谱唱《登鹳雀楼》是什么感觉吗?在我尝试组织的"古诗新唱"活动课中,"借来新曲唱古诗"这一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星期五最后一节是语文课,学习《古诗三首》课中,我播放了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用《送别》的曲调演唱了《渔歌子》。学生们感到很新奇,没想到学古诗还有这种学法,这么有趣。我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都是用来唱的,可以谱曲唱,也可自由唱。学生一听兴致高涨,纷纷要求:"老师,我们也唱,好不好!"下课了,我给学生布置作业:给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曲子,下周一上一节"古诗新唱"课。布置完毕,学生们欢呼起来,我又向他们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我观看了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古诗两首》视频。在这堂课上,林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让六年级学生重新学习四年级的古诗。为了适应高年级学生,林老师在教学目标上重新调整,凸显了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古筝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这首古诗最感动你的是什么?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离别时的情感。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分别时悲伤的心情。师: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这两首诗中一探究景语,感悟情语  相似文献   

17.
教学要求: 1.使幼儿理解古诗《一望二三里》的内容,能用连贯完整的语句讲述这首古诗的大意。2.教幼儿背诵,初步培养幼儿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准备: 图片一幅(见附图);录音机、磁带(事先作好配乐录音)。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交代任务。小朋友,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儿歌,今天,老师要教你们学一个新的本领:学习古诗。古诗就是古代的诗歌。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古诗题目叫《一望二三里》(请幼儿重复一遍)。  相似文献   

18.
[教例简述] 《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三节课。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相似文献   

19.
教者:和平区新兴路小学高秉如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三册《初冬》教学目的:围绕词和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十六课,谁说一下课题。生:36课《初冬》。师:(板书课题:《初冬》)“初”是什么意思?生:初是开始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在低年级,要切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效率,必须使学生喜欢思品课。我们的做法是: 一、引入新课要新颖有趣 引入新课,要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 1.唱歌引入。如教《爱护课桌椅》,先让学生齐唱一支歌《我爱课桌椅》。唱完,问:“这支歌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要爱护课桌椅。”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