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G823.1 20011750背越式跳高“小弧线教学法”原埋与应用=The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Small curvingapproach teaching”in fosbury flop(刊.中,Ⅰ)/许崇高,赵清波,王敏,鱼得海∥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1).-67-69参10(XH)背越式跳高∥教学法∥原理∥弧线∥助跑笔者通过对体院学生背越式跳高常见错误动作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的调查分析,根据小弧线助跑的生物力学原理与动作技能学习的类属同化理论,提出了背越式跳高的“小弧线教学法”及其应用原则。认为小弧线助跑可以使身体获得较大的内倾,  相似文献   

2.
弧线助跑在背越式跳高中的作用及练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相关资料与理论,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弧线助跑对背越式跳高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出了弧线助跑练习的方法与要求。对正确理解背越式跳高技术,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和训练重点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进一步研究背越式跳高起跳理论,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进行分析,揭示背越式跳高的优越性在于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其实质是弧线助跑起跳为背越式跳高身体重心运动方向的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的累积创造了有利条件。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两步”起跳  相似文献   

4.
背越式跳高采用的是弧线助跑,即在弧线助跑的延长线上放脚完成起跳动作,使人体腾起后形成一处向上、向前的切线抛物线运动轨迹,上身背对横杆完成背弓的过杆动作。较合理利用起跳后人体所获得的有限高度完成好背弓过杆动作,则成为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掌握好背弓动作,又与准确的弧线助跑适宜起跳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1968年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首创背越式跳高新技术,并以2.24米获第19届奥运会跳高金牌,背越式跳高这项技术就被广泛地采用。由于背越式跳高表现出速度快和动作幅度大的技术特点,加上初级训练者身体素质与接受能力差,在训练中易产生下列几种伤害事故。一、助跑起跳过程中踝关节及脚跟受伤原因是背越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随着弧线半径的不断缩小,身体逐渐内倾,助跑速度逐渐加快,对踝关节的冲击力也逐渐增大。由于青少年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及小肌肉群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控制不住身体的内倾和平衡,场地如不平整,就容易造成踝关节扭伤(起跳脚踝关节…  相似文献   

6.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之一,弧线助跑技术的好坏、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关键因素是助跑速度和弧形助跑路线。  相似文献   

7.
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衔接技术原理及其训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背越式跳高运动学参数,构建了国内外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动作技术模型。借鉴力学理论,对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及其衔接技术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背越式跳高快速助跑起跳训练的练习手段。  相似文献   

8.
前言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的重要技术特点之一,弧线助跑技术的优劣对背越式跳高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内外学者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特别是关于最优助跑弧线的研究,更引起专家们的关注。然而,有关弧线助跑技术的控制训练问题的研究尚未见到。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技术训练是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可把训练过程看作一个系统,该系统是由教练员、运动员、知  相似文献   

9.
背越式跳高不同弧线助跑及其生物力学效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前言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的重要技术环节。合理正确的助跑弧线,不仅能最有效地发挥助跑速度,还可以利用适宜的跑速和身体内倾角度获得最佳的起跳效果,因此,对于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的重要性,早在这种姿势刚被采用时,就被人们所重视,尽管当时助跑弧线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人们一致认为采用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到目前为止,背越式跳高助跑弧线的类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已基本趋于一致,那种等半径弧或近于直线式以及全螺旋线式的助跑方法早已被淘汰,而代之于“J”型助跑弧线。人们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一、诱导训练的依据助跑快、起跳快是背越式跳高的重要特点,在快速助跑中顺利有效地完成起跳是背越式跳高训练的中心环节。众所周知,背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跳远助跑除了弧线区别外,在动作结构和速度要求上都十分接近,起跳技术也无明显差别,只是背越武跳高的腾起角大于跳远。基于这种原因,我们便有可能合理利用跳远的助跑起跳技术,在尽可能保持水平速度的情况下,不断加大腾起垂直速度,即通过采用适宜的手段方法逐渐加大腾起角,使之顺利过渡到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对伪满体育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论证了伪满体育的核心思想是“灭私奉公”。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严控学校体育,灌输忠君奉国”、“倡导体位向上,养成全民皆兵”和“推崇竞技活动,培养武士精神”。而形成伪满体育“灭私奉公”核心思想的渊源主要有三个,即“日本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日本武士道精神”。  相似文献   

12.
男子标枪运动员“第二支撑制动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KS— 16mm高速摄影机 ,对我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前 8名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双支撑阶段的投掷动作进行了拍摄。研究结果 :把髋理解为“第二支撑制动环节” ,有助于对该环节的重视 ,更有助于了解其在最后用力过程中产生制动所发挥的作用。“第二支撑制动现象”的出现 ,对上肢的“鞭打”动作 (投掷效果 )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对运动处方教学法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改善大学生体能状况、调节身心及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处方教学法及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实效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及锻炼效果,符合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学生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运用运动心理学有关理论对CUBA前八部分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挫折”、“冲突”、“失误”、“比赛”、“自我概念”、“限制”、“实力”、“身体状态”。与此同时 ,针对这一特点提出高校教练员在赛中、赛前所要注意心理调控艺术及日常加强运动员心理适应能力训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传统武术拳种丰富,流派繁多,并在创新与守成的伴随下一路前行。一些拳种经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后不断完善发展,而另一部分拳种在“传承方式”、“理论体系”、“技术方法”的守成下逐渐萎缩甚至消亡。  相似文献   

16.
聚焦于思维方式境迁,对当代中国“体育本质”重新发问。凝聚体育哲学学者在体育之所“是”与所“在”上的争议,彰显当代体育哲学论战背后的“分析式”与“存在式”2种思维方式的此消彼长。发现:左右体育哲学学者思考的是深匿于概念定义、理论阐释与争议中,以特定哲学理论为代表的思维方式,其间呈现一条从“西方逻辑”向“中国智慧”迁移与融汇的过程。古典时代的“符合论”、近现代康德之后的英美分析哲学、欧洲大陆哲学分别对古希腊竞技理念、当代体育哲学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并产生西方逻辑下的体育哲学“分析主义—实用主义”“社会学—历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模式。随着西方逻辑的解释乏力与概念困境的出现,中国体育哲学汲取西方体育哲学理论成果并兼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初步形成“知行合一”特色体育哲学的“智慧式”思维方式,进一步促发了对体育学与哲学关系的反思,并形成新的体育哲学概念与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认为:外显的"形"是中国武术内在的"神"所寄托的依据,以形传神;其次,内化的"神"是中国武术外在的"形"所体现的灵魂,神为形之用;最后提出,"内外合一"的"形神兼备"是中国武术整体体现的关键,"形者,生之具","神者,形之本。"唯有如此,才是中国武术技术由内到外、由表及里完整呈现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并以协同学理论为研究工具,研究分析了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同时找出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促进因子。研究认为:在子系统之间,体育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协同”和“竞争”,体育教学组织系统与外界因素的“协同”与“竞争”是其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序参量的“协同”与“竞争”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现状时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希望在活动中多担任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农村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等能力也影响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咏春拳是晚清时期专为江湖仇杀或民间私斗而创建的拳种,以“仇”为诀,要求习练者意志坚定、心狠手辣,只要能够获得胜利,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其技术体系紧紧围绕“防守要害和攻击要害”而构建,并具有“占中守中、中线出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贴身近打、截击优先”“攻防一体、连消带打”等独树一帜的技击特征。但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在“体育化”的过程中,由于“重套路、轻技击”和“竞技格斗化”改造等原因导致其本质属性和技术体系的异化,不仅没能适时演化出有效的竞技能力,反而严重地弱化了原有的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