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本刊记者蒋金戈述评新闻界所关心的1988年度好新闻作品评选已经揭晓。被推荐提名的240多件新闻作品有120余件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和表扬奖。新闻人士认为,获奖新闻作品,反映了上海建设面貌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世界经济导报》的《中华民族最紧要的是球籍问题》一文,根据“技术——经济实力在未来国际政治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个观点,列举数据和事实,提出了国民在改革和建设中要有忧患  相似文献   

2.
专版编辑往往被教导说:“编好你的专版就行了。”负责编辑的版面上一出现编辑自己的稿子,也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他把版面当成了自留地。” 我对于这样的理论有不同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编好专版就行了”并没有普遍性。光明日报理论版编辑李瑞英,几乎每期都要在她所编版的“学者访谈录”栏里发一篇颇富特色的访问记。阅读范围广的读者也可能注意到,凡办得有生气,有特色的报纸都不乏类似现象。所以“编好专版就行了”之说,怕有点偏颇。 其次,编辑的责任固然在编,但很多时候也需要  相似文献   

3.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导报》“双语视窗”专版是因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而推出的,因没有专职的英语编辑,导报只好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的老师商量,由他们委派两名年轻教师作为兼职编辑。确定方案时,大家在定位上左右为难,因导报读者跨度很大——从幼儿园学龄前孩子的家长到中学生及其他们的父母,一时不知如何操作。商量再三,最后决  相似文献   

5.
1989年5月1日,《世界经济导报》发表一篇题为《我们需要一个自由地讲真话的环境》的署名文章,它把胡绩伟同志主张的“人民性”高于党性作了直截了当的表述。文章说:“对于党报来说,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看,人民性是第一性的,党性是第二性的。”并认为“过分强调新闻的党性而忽视其人民性”,“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新闻专制的倾向”。论据何在呢?文章举了三例:——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许多新闻媒介异口同声诬蔑一大批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是“反党、反社会  相似文献   

6.
1989年5月1日,《世界经济导报》发表一篇题为《我们需要一个自由地讲真话的环境》的署名文章,它把胡绩伟同志主张的“人民性”高于党性作了直截了当的表述。文章说:“对于党报来说,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看,人民性是第一性的,党性是第二性的。”并认为“过分强调新闻的党性而忽视其人民性”,“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新闻专制的倾向”。论据何在呢?文章举了三例: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许多新闻媒介异口同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大变革,我们湖北日报经济专版(二版)近年来在编辑观念、组版模式、版面特色上进行了摸索实践。我们主要体会有: 一、以大经济观念办好专版 1992年前,湖北日报对二版编辑方针和组版思想曾先后作过几次变动。最初提出3个为主的办报思想。即以经济新闻为主、以地力新闻为主、以综合新闻为主。实施中,3个为主实际上只是一个为主:即地方综合新闻为主,读者称之为杂版。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二版便改为经济专版。编辑方针变来变去,反映了我们的报道思想还不大明确,思维方式仍陈旧。由于把二版看成是照顾方方面面、能提供报纸“泄洪”的剩余阵地的观念,从而造成转文多,上层稿多,大块稿多,花色品种少,专版不专,小专栏不小,专栏无名优等现象,二版长期陷于发稿的随意性与被动组版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朱必义印象     
前不久,在“怎样办好新疆日报”的大讨论发言中,举了朱必义的例子,说他是一个埋头苦干的执著的充满敬业精神的“写稿机器”,还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新闻稿”这样只在某种意义上达意的话形容他。我公布了他去年的工作成绩:采写了108篇新闻作品,平均每周两篇还多点,其中半数为深度报道或通讯,近四分之一在编辑部评为好稿或表扬稿;此外还编辑了10来万文字的新闻稿,组了11个版面。我有点儿感叹地说:如今像这样高产而优质的记者是越来越少了! 没有想到,与会者都很注意地听我讲这个例子,并且由此更广泛地引出了关于人才、价值、机制等一连串的话题。一位编辑当即问我:写一篇介绍朱必义同志的文字如何?我含含糊糊答应下来,过后想了想,觉着记者写记者,正儿八经采访他,他会很别扭,说不定给你一句“拉倒吧!”新疆日报每年都要从编辑部抽记者下乡驻站。  相似文献   

9.
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东邓格庄村,有一位被称为“土记者”的周德敏老人,他今年虽已76岁了,仍成年累月地奋战在新闻战线上。周德敏只念过4年书。1949年,他从《大众日报》上看到几篇通俗易懂的稿子,便产生了写稿的念头。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大众日报》的编辑,很快得到编辑的支持。他从此比着葫芦画瓢地学着写稿。开始写稿时,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开头和结尾都不会写,在三个月中写了80多篇“四  相似文献   

10.
1988年春节前夕,在本世纪最后一个农历龙年来临之际,当中华大地上噼噼啪啪地放掉价值上亿的爆竹、焰火,用千万个大小不等的铅字拼成的文章,按照世俗习惯为龙年祝福的时候,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以下简称《导报》)一反世俗,在春节前三天出版的第379期报纸上,敲起了震撼人心的警钟: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拉大,按现在这样的比率发展下去,再过五六十年,中国有可能重演鸦片战争时的状况——外国人洋枪洋炮,中国人只有大刀长矛。中国人有可能被开除“球籍”。这是危言耸听吗?不!《导报》同仁送给龙年的这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服务类专版在各传媒中数量激增。与此同时,各报都在走服务性新闻专版化的路子。几年间,《襄樊晚报》曾成功地创办了“生活服务”、“消费指南”、“居家置业”、“投资理财”、“行情”、“时尚”、“读者”等一系列服务类新闻专版。这些版面之所以能各具特色,受到好评,其共同点就是“读者可以根据它所提供的具体可用的信息决定是否做某种事情.或者如何做某事情”。同时也因为加强了服务性新闻专版的前期策划,才使这些服务类版面有了内在的魅力。 与单兵作战、单们报迫的方式相比,专版化的服务类新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即…  相似文献   

12.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马年的秋季,对他来说,真是硕果累累。9、10、11三个月,首都13家报刊相继采用了他40多篇各类体裁的新闻作品。《市场报》开辟两个专版刊登他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新闻照片.这期间,他还有两篇新闻稿件获奖呢。然而,他并非大报记者,所在的单位是一家地区小报。他爱看报纸、学报纸。也许,他的新闻生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1976年,他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甘肃正宁县农村。这里是陇东老区,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这里的人们战天斗地的动人事迹,使他萌发了写稿的念头。但这“新闻”怎么个写法?于是,报纸对他产生了巨大的“魔力”,从生产队借来报纸仔细阅  相似文献   

13.
专版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纸版面和宣传中占有“半壁江山”。办好专版,对提升报纸质量、增强传播效果、达成宣传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定位——新闻版的深化和延伸把握专版的主要特点,找准专版的准确定位,明确其编辑思想和基本要求,是搞好专版编辑工作,进一步提高专版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浦东开发是中国改革的重点和标志,是对外开放 的窗口和形象。为了让世界了解浦东,让浦东走向世界,1996年以来,浦东新区管委会新闻办公室“借船出海”,借助媒体,相继在香港《大公报》、《新民晚报》美国版、《上海航空》杂志上开辟了浦东开发专版,并不断拓宽外宣渠道,通过多种海外媒体传播浦东新闻,努力做好外宣这篇大文章。五年来,已出版71期专版,发表了1000余篇文章和照片,宣传了浦东开发的成就,介绍了浦东的投资环境,塑造了浦东的形象,展示了新区崭新的风貌。 瞄准世界高屋建瓴 外宣要有宏观思路,高屋建瓴,突…  相似文献   

15.
要写出好文章,固然依赖于作者的刻苦和细心,但更与编辑耐心、及时、得当的引导分不开。一篇好文章、一位好作者,往往正是在编辑的循循善诱下完成和培养出来的。即使作者“心有灵犀”,也需要编辑巧手“点”。 我平时很注意阅读《浙江日报》的“三味书屋”专版,几乎每期不漏。但是每当我也想为它写点东西的时候,却总是感到题材难抓,难于落笔,尝试着写了几篇都很不理想,不敢拿出来。去年5月,我与“三味书屋”专栏的编辑朱国良同志在临安巧遇,晚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17.
“喜新厌旧”本多指男女爱情上的不专一。可一位朋友硬说这是所有编辑的“通病”,而他,就是针对编辑的这种“通病”投其所好,才摆脱了以往的只写稿、不见报的窘境,并在短期内跃入了优秀通讯员的行列。由此我也联想到,我们不少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刚寄出了三、五篇稿件没见报就自暴自弃,要么埋怨编辑不识货,或者认为是自己在报社没“内线”。其买,这是这些同志还不了解新闻要新的这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时下,有些地市报也办了许多专版,可以说,报纸“专版化”,已成为当前报界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 专版过多,特别是地市报专版过多,弊病不少。其主要表现在: 首先,版面承包,助长了稿件“自产自销”倾向。由于一些新闻单位把奖金与采编人员的写稿数量挂钩,加之有些专版缺乏稿源,因此,有的责任编辑便把专版视为“自留地”,每期自己都发三四篇稿,形成了版面承包、稿件“自产自销”的不正常局面。为了充实版面,还有的责任编辑把一些有分量的稿件留给专版,致使有些新闻不能及时见报,待到专版刊出后,新闻已成旧闻。  相似文献   

19.
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五四新闻奖”评比,1997年12月中旬在北京揭晓。发表于军报《读者之友》专版上的《部队,我永远热爱你!》,过五关斩六将,获得一等奖。作为此稿的编辑,笔者感触良多。“五四新闻奖”,是我国青年工作优秀新闻作品的年度最高奖,与“中国新闻奖”一道被列为12个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之一。此稿能在全国对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家新闻单位和18家中央新闻单位报送的235篇推荐作品中脱颖而出,并非偶然。它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五四新闻奖”的评委之一、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刘书忱将军…  相似文献   

20.
报纸上经常出现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专版,这些专版由编辑部分工固定编辑组编,有利于熟悉业务,比较稳定。 但时间长了,人缘熟了,有些专版编辑利用手中组稿组版的权,对自己采写的篇幅字数优先,同行的互相海涵,熟人的加以关照。别人来稿写得虽好,但版面有限,只好“靠边站”。这种专版,在编采人员较少的地方报纸上并不少见。专版编辑除享受编辑们的同等待遇外,还有一份没有明文规定自己享受的“加餐”,造成编辑之间心理上的不于衡。在专版上出现稿件平淡、专版不专、由少数“圈内人”操办的怪现象。通讯员戏称为专版编辑的“自留园”这种现象比较隐蔽不易被领导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