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新升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环境分析,提出进行特色馆藏建设是破解发展瓶颈的突破口。探讨特色馆藏的确立原则,认为湖南一师图书馆应将毛泽东研究文献和小学教育研究文献两个专题作为特色馆藏进行重点建设,并提出了这两个专题特色馆藏的建设内容和藏书等级结构。  相似文献   

2.
《新湖南》是五四运动后毛泽东主编过的一份革命刊物。关于这份刊物的前身、创刊时间,特别是毛泽东接办的起止期数,长时期以来,在党史研究中、新闻史研究中都众说不一。《党史资料丛刊》1981年第一期上,钟镇藩同志在《毛译东同志创办与主编过的四种报刊》一文中介绍说:“《新湖南》周刊前身是《学习救国报》,从第三期起,毛泽东同志任主编。”《五四运动在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一书中,周世钊先生在《湘江的怒吼》这篇文章内,说《新湖南》创刊于1919年1月15日。  相似文献   

3.
摩尔 《档案时空》2011,(3):21-22
唐生智,字孟萧,湖南东安人,1912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毕业后到湘军任职,很快由排长晋升为旅长.1923年11月底,赵恒惕将湘军头目谭延闿赶走后,将湘军整编为四个师,唐升任第四师师长兼湖南善后督办,移驻衡阳.此后唐在湘南割地称雄,将队伍扩充达五万人马,成为湘军中实力最大的一支部队.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1949年8月14日至9月16日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四篇文章,评论美国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一文,是其中的第三篇文章。此文有一部分涉及南斯拉夫问题。当时的南斯拉夫是由铁托领导的,毛泽东认为南斯拉夫铁托政府是帝国主义的帮手。他写道:“至于艾奇逊所说的‘右派极端政府’,自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府倒了以后,在这个世界上,美国政府就是第一个这样的政府。一切资产阶级的政府,包括受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5.
黄静源,族名黄家祝,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良刚镇二渡水村人。早年就读于湖南衡阳第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三师”),为湖南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参加过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湖南“驱张”运动1921年10月,  相似文献   

6.
1911年春,年仅18岁的毛泽东怀着"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心,说服父亲让自己到长沙求学,开始踏上中国革命之途。毛泽东在长沙就读的第一所学校是湘乡驻省中学。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后第四师范合并于公立第一师范。毛泽东跟湖南第一师范有过七年的密切关系。毛泽东进入第一师范后,专心于学,探求人生和救国的根本道理。毛泽东曾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  相似文献   

7.
"天下第一英雄" 李立三(1899-1967)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6岁那年,他响应"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和毛泽东在定王台会面,成为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1919年10月,李立三赴法国勤工俭学,和赵世炎等人组成了"劳动学会".  相似文献   

8.
从19世纪初叶到20世纪初叶的一百年里.湖南一师及其前身城南书院和着时代的节拍与近代湖南前进的步伐.形成了与湖南相一致的5个人才群体,即以贺长龄、贺熙龄、胡林翼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的湘军洋务派,以张百熙、戴展诚、皮锡瑞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派(简列上述9位代表人物,除左、皮为举人。其他7位均为进士).以黄兴、陈天华、周震鳞为代表的辛亥革命派,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为代表的新民学会派。这些代表人物不仅是湖南一师及其前身城南书院进步的校长、教员和学生。湖南一师人对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柴生高 《兰台世界》2012,(13):66-67
一、探索革命道路的时代先驱蔡和森1895年生于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少年时代家境较为贫寒,做过大约三年的学徒。1913年,凭借着刻苦勤奋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并在此与毛泽东结识且成为挚友。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蔡和森读  相似文献   

10.
屈原高洁的道德节操,以死殉道的行为,从古至今一直深得湖湘人士的敬仰.湖湘人士将屈原作为以身殉国,保持完美人格的象征,躬身践履.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青年毛泽东纪念馆里,陈列着众多湖南一师的湖湘知名人物.其中三位校友构成了另一道绚丽而悲怆的风景,他们以一种共同的方式--蹈海自杀,效仿屈原怀沙报国,表达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沉痛的忧思.他们分别是陈天华、杨毓麟和易向沙.1921年,易白沙蹈海自杀后,<大公报>把他们赞誉为湖南"蹈海三仁".  相似文献   

11.
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是湖南邵东人.他和毛泽东既是老乡,又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校友.1930年8月,任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因为与毛泽东比较熟悉,被司令员彭德怀派往江西万载地区,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取得联系.两支部队在浏阳永和市会师后,组成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此,袁国平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两人结下了更加深厚的革命友谊.  相似文献   

12.
“天下第一英雄” 李立三(1899-1967)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6岁那年,他响应“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和毛泽东在定王台会面,成为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相似文献   

13.
领悟人生     
最近网上热炒一篇文章《湖南广电最背的人》,看过的朋友告诉我,文章提到了我。因此,我找到文章看了一遍。  相似文献   

14.
白水同志的《湖南农村中的一条新聞》(見七月二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和《湖南农村的又一新聞》(見七月四日人民日报第六版),是两篇富有理論色彩的好文章。两篇文章通过两件具体的事闡明了一些重要的理論观点:一件事是汉寿县岩嘴公社金安大队会計貧农龙澤祥主张为他死去的母亲开追悼会来代替作道場;另一件事是宁乡县巷口公社花桥大队的民兵以自觉自願、沒有定額、沒有报酬的共产主义劳动,給貧农王克安一家修了一幢新屋。前一篇文章着重讲了如何看待这件新鮮事物,并和千百万人的习慣势力作斗爭的問題;后一篇讲了唯物辯証法的对立統一規律,讲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关系問題,特別着重讲了如何对待共产主义的幼芽等等。文章提出的一些观点都是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熟知的,但一經作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加以闡发,倍觉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新闻思想得以形成,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久影响,还有两个重要渊源:认真划苦地攻读马列,长期报刊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早期,毛泽东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通过报刊实现的,所以这两个渊源有时又密不可分。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从韶山冲来到大城市长沙,读了那么多书,拜了那么多师,又置身思想文化战线新旧交替、激烈动荡的时代,毛泽东当时的思想变得杂芜起来。他坦率地说:  相似文献   

16.
马梅 《声屏世界》2007,(7):40-41
反映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一师求学经历的23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已经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上8点的黄金时间热播结束,但是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和争论远未结束。在此,笔者从多个维度阐发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的藏书中,发现了五篇毛主席早期著作和一批有关资料。毛主席的五篇早期著作是:一、《学生之工作》(载《湖南教育月刊》第一卷第二号,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出版);二、《湘人为人格而战》;三、《湖南人再进一步》;四、《湖南人民的自决》;五、《反对统一》。后四篇都发表在一九二○年六月至十月的《时事新报》上。第一篇和第五篇的署名为“毛泽东”,第二、三、四篇的署名为“泽东投稿”。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周世钊的友谊源远流长。1913年到 1918年,他俩先后在湖南第四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同班学习达5年多,直到1976年他俩先后辞世,友谊长达60多年之久,诗谊也甚深厚。 他俩在第一师范毕业后,毛泽东虽然离开过湖南,但不时又回到湖南,他俩见面的机会还是不少的。1927年,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从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周世钊则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从此他俩一别23年没有见面。其间,周世钊怀念故人,曾冒着风险投书延安、重庆交毛泽东。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周世钊联合一些新民学会会员和教师向毛泽…  相似文献   

19.
特别推荐     
仇鳌没有直接上过毛泽东的课,但毛泽东一直把他尊为自己的老师。建国后重逢,仇鳌深情地说:“老朽让毛主席费心了!”毛泽东用浓厚的湖南口音风趣地说:“哦,与先生一别数年,您老人家怎么忘记了我的名字,我是毛泽东,毛润之,可没改名叫毛主席呀!”《师友情深》深情地讲述了毛泽东与仇鳌几十年亦师亦友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20.
我叫刘让兴,1959年10月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湖南新化县应征入伍.参加新兵训练三个月后,我被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二师(即现在中铁十二局的前身)6838部队三支队,先后在怀化雪峰山开山打洞,在安化渠江修路架桥,在娄底修建110、118铁路线(株洲一邵阳),期间还在连队当过通讯员.1962年,我被分到部队汽车营驾驶苏联嘎斯车,专门为部队运送物资材料,后又作为老兵被派到福建海防前线备战,完成了从新兵向老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