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原则体现在军报中,就是我们的报纸宣传要贴近基层、贴近战士。2001年3月,军报三版开辟专栏《战士视点》,专栏创办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这个专栏已得到基层官兵的认可,受到广大战士的喜爱,战士们形象地称它是军报给他们开设的“焦点访谈”。2003年中宣部《新闻阅评》第201期说,  相似文献   

2.
去年底,我由记换岗当了编辑,并接手《战士视点》。该专栏前任责任编辑何呜鸿告诉我,这个专栏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我理解就是要为战士掘一口井。井中有清泉,泉透明、纯净、甘洌、滋润,具有“解渴”、“养人”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函授学员邱承报道:农历新年的桂林,迎来了成千上万前来观光的游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身着绿军装的广州军区驻桂某部近500名新战士。这是该部开展为新战士送温暖,丰富新战士春节文化生活的一项内容。新战士入伍一段时间后,很希望能游览一下驻地景点。春节到来,为丰富新战士入伍后的第一个春节的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该部既坚持营区活动的主阵地,又积极利用身居旅游区的优势,组织新战士到旅游区参观游览。各新兵连采取干部代哨帮厨、分批外出游览的方式,确保每个新战士都能参加集体游览活动。新战士兴高…  相似文献   

4.
山东平阴县人武部偏爱退伍的战士报道员,每年在部队当过报造员的退伍战士都被他们优先安排。近年来,先后有十二名农村籍的退伍战士报道员被安置到重要岗位上。这一做法极大地鼓舞了在部队当报道员的平阴籍战士。战士报道员在平阴县吃香@牛文祥@孙爱国  相似文献   

5.
付若贵 《军事记者》2007,(11):70-70
时下,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战士发出这样的抱怨:连队一些干部忽视学习,懒于动笔,一遇到上级机关要下来检查,就把本该自己独立完成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以及各类登统计本交给战士补记。这些目积月累而成的“任务”,常常需要战士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数目才能完成。长此以往,令战士叫苦不迭。[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看看这两幅照片,就想到和彭泽成同志一起到部队采访的情景。彭泽成是解放军报驻海南的记者。他对部队很熟悉,每到一处,不但认识那里的干部,还认识许多战士,见面之后,谈工作,谈生活,十分亲热。开始,我以为是海南地方小、部队少的原因,不久就发现,绝不仅仅如此,而是因为他能同战士打成一片,并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因此战士们喜欢他,有的喊他“彭记者”,有的则直呼“老彭!”一天到机枪连去。我们和战士们一起吃过晚饭后,几个战士就叫阵要和彭泽成打篮球。彭泽成也不推辞,脱下外衣上了场,战士们都无拘无束地拚抢,仿佛彭泽…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海口监狱今年实施了一项人性化的措施:不再强制犯人剃光头。沧州监狱的一名服刑人员经民政部特批,在狱中做了新郎。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广州军区“塔山英雄团”一部分新战士出现感冒等症状;有的新战士还出现拉伤扭伤,但是这些新战士仍然坚持训练。不少新战士之所以隐瞒病情、带伤训练,是担心被误认  相似文献   

8.
基层是我军各项工作落实的终端,战士是我军各项工作的基点和起点。作为我军政治工作重要载体和阵地的解放军报,就应该把基层作为自己的重要服务方向,把战士作为自己关注的主要目标。让我们欣喜的是,解放军报已告别一度出现的“离兵”现象,采取了“零距离”接近战士的策略,开设了一些充分关注基层、热情为战士服务的好专栏,其中包括《战士视点》这个深受好评的专栏。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光安 《军事记者》2004,(11):60-60
近日到基层采访,听说某新闻干事在新训大队拍摄一部关于反映新战士从社会青年转变为合格战士的生活专题片,为达到他理想中的效果,他事先拟制了详细的拍摄提纲.从拍摄人物、拍摄地点、拍摄事件、拍摄角度以及该用什么样的特技都构思好了。到拍摄地后。他没找到自己设想的那种在家时喜欢抽烟、吃零食,爱与他人闹口角、耍脾气等陋习的战士。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拍摄计划,他便让战士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了一番精心导演。他自己掏腰包让战士在熄灯号吹过后到小食店买零食藏在被子里吃,让战士购买香烟避开干部、班长躲在厕所里抽……自己则按照事先的创作意图进行跟踪拍摄。  相似文献   

10.
记是人,然而,姓“军”的记咋一个人了得。军事记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战士”。军事记的别名叫“战士”。  相似文献   

11.
新闻窗     
三连战士都有新闻记录本本刊讯刘钢报道:沈阳军区某部三连是一个全面建设非常过硬的先进连队。有一次,连队在组织政治教育考核时,指导员鄂云发现,许多战士竟然回答不上前两天刚收看过的关于新闻联播的时事问题。这说明有的战士并没有把国内外大事牢记在心队于是,他和连队党支部一班人研究决定,连队统一为每个战士购买一册笔记本,让每位战士坚持记录当天新闻,并不定期地进行检测。利用《新闻与成才》七年育才百余名本刊讯明守、庆*、增民报道:河南新野县人武部,从]989年始7年来一直把《新闻与成才》作为首选教材,采用集中培训和…  相似文献   

12.
铁国 《军事记者》2005,(6):67-67
初为战士报道员,常为“没有新闻可写”而写不出新闻来,这是由于新闻敏感不强、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那么,战士报道员如何尽快提高新闻采写的业务水平呢?  相似文献   

13.
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是一种科学的采访方法。《人民军队》报的两名记为翔实地了解当代青年战士的特点,深入连队,蹲在一个班,随战士生活数日.采写出了《八班九个兵》的系列报道共8篇。由于这组报道来自亲身的观察、体验,不仅具体、真切地反映了青年战士的一些特点,而且充满了基层、战士的生活气息.读来有滋有味这组稿件在《人民军队》报刊登后,好评如潮。许多同志感叹:多年没见过这样的报道。这里,我们约请作撰写了此次采访的感受,或许对大家改进采访作风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笔者不久前在某报看到一则消息,报道一个连队为每个战士过生日。遇到战士生日,又是买生日蛋糕,又是炒家乡风味菜,又是开生日晚会,唱卡拉OK……。读完这则消息,未免叫人纳闷。一个连队百十号人,如果战士们的生日很少日期相同,又都这样过的话,平均每三天就要过一个热闹生日。别说连队经济上承受不了,就是连队干部和战士的精力上也顾不过来,况且还容易助长一些不良风气。这样的报道能让读者接受吗?此类存在片面性的报道,在日常报纸宣传中,并不少见,比如:某某连队成立起军乐队、管弦乐队、成风锣鼓队;某某同志病重不住院;某…  相似文献   

15.
钱晓虎  谭洁 《军事记者》2005,(10):15-16
在我们看来,这次中俄联合军演宣传,《解放军报》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并取得良好效果,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和战士们离得最近、贴得最近。整个演习期间,前方报道组的记全都深入到了参演部队,和战士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起冲锋。近距离、全方位、长时间地接触战士,不仅使报道的字变得更加自然、生动、活泼,更让我们感到了一名军事记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16.
针灸,关键是找准穴位。乱扎一气,不仅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有时甚至还会扎出其他病来。采写新闻稿件,同样要像针灸一样找准穴位,这样的稿件“成活率”才会高。记得1992年底,我采写了一篇《是零分还是满分?》的稿件,说的是某团炮连一名战士,用自己发明的多用钳,参加上级火炮分解结合的考核,一举打破了部队该项记录。在评定这位战士的成绩时,考评组的同志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这位战士违犯规定,应判做零分,也有的认为应该给这位战士打满分,理由是,在未来战场上,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能打败敌人就行。消息传到团领导那里,…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周柱文是战士报道员,有人说周柱文是战士作家,我们认为这些都不是对他的最好概括,他是文学新闻“两栖作者”。周柱文,北京军区后勤某分部独立汽车营的战士报道员,入伍7年来,他先后在《解放军报》、《战友报》和《昆仑》等全国性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各类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近千篇,连续6年被军区后勤部和分部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并因此荣立三等功。当有些战士报道员在为基层单位小,新闻报道素材少,感到自己身边没有什么新闻可写而成天叫苦不迭的时候,我们却寻着周柱文成功的足迹,找到了答案:只要敢于拼搏,就会有所成功…  相似文献   

18.
连续3年被沈阳军区评为先进单位的某仓库,连续七年被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这一切,均得益于被“笔杆子”们誉为“伯乐、益友。后盾”的仓库主任——刘贵臣。——伯乐。8年前的一个早春,任仓库副主任的刘贵臣,到部队与战士谈心时,发现有位农村籍战士在《前进报》上发表了一篇小稿,填补了仓库多年报道工作“撂荒”的空白。刘贵臣问政治处推荐厂这名战士,将其调任报道员,并为其订阅《新闻与成才》等业务书刊,后又送其到军区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培训,还参加了《解放军报》的函授学习。当年,这名战士即在军内外报刊见稿50余篇,荣立了…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本报集中一段时间在《新闻三友顺为一个战士报道员开了一个专栏《话说梁志刚》,在部队尤其是新闻报道队伍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梁志刚是我区基层部队一位战士报道员,他入伍后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一边和战士摸爬滚打,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新闻写作,第一年即在本报用稿12篇,以后每年在本报用稿量成直线上升,最多~年达70余篇,成为部队报道骨干队伍中的“明星”、“大腕”。开辟这一专栏,缘于一封读者来信。一天,一位写了将近半年仍没有实现见报“零”的突破的战士报道员给编辑部写来一封信,他在述说自己苦恼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刘应松 《大观周刊》2012,(28):72-72
今年又有30多名国防生分干部分到我师。部队干部战士普遍反映,这些同志热爱军队,有长期献身国防事业的思想准备;思路敏捷,有开拓创新的劲头;不怕吃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也有少数国防生新排长与战士的关系不够融洽.出现吵嘴打架等不团结的现象。不久前。我到师属三个团调查了解情况。这三个团,近两年来。接收国防生新排长六十名.有二十一名与战士的关系不密切。其中。有六名与战士吵过嘴.有三名与战士打过架。为了搞清楚问题症结.通过座谈会和私下调查.分析有以下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