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许多语文课缺少"语文味",原因就在于文本被遮蔽了:或被忽略,或被随意演绎,或被无端推翻,或干脆"销声匿迹".一种文本就是一种文化.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教师没有文本就无以施教,学生离了文本就无从学习.只有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才能让语文的人文之光照亮学生的青春.  相似文献   

2.
探寻文本的适度解读 厘定教学的合理取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解读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试想,如果教师自己对文本一知半解、模棱两可,自然也就无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品味语言了.文本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是独立存在的语言形态.  相似文献   

3.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成败关键在于课程文本解读的效率.形成对文本解读效率影响因素的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文本解读的规律,就能更好地把握实施课程的关键所在.影响文本解读的因素有:课程文本自身的特征、课程文本解读中的读者、课程文本解读过程中交流渠道的畅通程度和课程文本解读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4.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解读一篇文章的基本思路,也是最有效的阅读途径之一.欲动阅读之全身,必先牵文本之一发.这"一发"是什么.是文限,是阅读文本的最佳切入点.有人说,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地把一本书读薄了,把一篇文章读短了."先牵一发"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吃透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把文本读短至一段话、一句话乃至一个词.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整合文本之主旨,把握文本最具核心价值的信息.由此可见.牵住了一发,就为深入解读文本之全身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找到了进入阅读最高境界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等效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实践与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庆辉 《教育探索》2007,(10):51-52
一、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等效问题 根据等效翻译理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效果对等.据此,以审美属性为基本属性的文学文本的翻译就必须紧紧围绕文本审美效果的传达来进行.一般的文本强调信息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性,而文学文本的基本目的却是审美.审美属性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文本的叙事和描述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文本阅读的综合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些课堂教学,或给人一种印象不深、回味不永的感觉;一种蜻蜒点水,波澜不惊的遗憾.或遍洒罗网面面俱到的沉重.在有限的时间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就必须提炼出文本有核心价值的内容,提纲挈领、抓住要害,以牵一发动全体地授课.多年课堂教学的经历告诉我,要正确而又深刻地解读文本,寻求文本最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意蕴与内涵.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及审美情趣,就必须提炼文本内容,提高解读能力.提炼文本内容,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提炼文本的核心语句、关键词语、重要问题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卡尔维诺的小说叙事充斥着一种游戏的趣味,而文本的游戏本身蕴含着特殊的艺术精神.卡尔维诺的文本游戏一方面是吸收了民间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对古老文本的戏仿.这就使作家文本有了一种真正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为止,学界多视"评点"为一种文学批评手法,而从评点学发展的实际来看,评点不仅是一种文学批评,它还涉及经学、史学等诸方面的内容.仅仅视之为文学批评,实际上窄化了评点的内涵,限制了对评点的全面研究.评点本质是对文本的一种阅读诠释,表现了批评者对于文本的独特理解.就形式而言,此种批评须是评、点与文本的结合,脱离文本的批评不是评点.就内容来说,则有别于传统注疏,而是致力干对文本义理、文法等各方面的揭示.  相似文献   

9.
一、设计思想.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潜沉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不然,文本生动的情景就容易被语言文字遮掩,就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解读.所以,深入文本要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依托.只有参与才能有更深的体验,更真切的感受,更丰富的收获.参与的态度越积极,对文本的认识就越深刻.在《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中,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一、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进行语言转换 人教版实验教材一至六年级共安排了近二十种体裁的课文.文本的体裁不同,从篇章到句段所呈现的语言特点也就不同.如"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把人引入到久远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去.所以,教学中,应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进行语言转换.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从补充阅读,跨文本主辅整合;选取阅读,跨文本精疏整合;迁移阅读,跨文本内外整合;辐射阅读,跨文本点面整合;比较阅读,跨文本同异整合五个方面就教本与读本的跨文本阅读整合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材足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 1.文本解读的概念化、教条化 许多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建立了一套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乃至取代了文本.读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读到<木兰诗>大抵就是"欣赏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这一女英雄形象";读到<变色龙>就要通过赏读其"变"与"不变",感受并批判他的"见风使舵".如此这般,解读文本形同贴标签.  相似文献   

14.
<正>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名言。可以说,深入解读文本就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一、目前存在的对待文本的几种态度1.浅尝辄止即备课时匆匆看一遍文本,大致浏览一下课文内容,没有仔细研读,就马上埋头写教案,做课件。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就匆忙下结论。2.有人无己即备课时先阅读教参,大量地引用文本解读资源,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阅读文  相似文献   

15.
李玮 《现代英语》2022,(5):100-103
在高校英语的教学阶段,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提升是当前教育最为关键的任务.当前,高校英语教材缺失文学文本会影响到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提升,而文学文本本身就对提升文学素养培养起关键性作用.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文学素养培养,就需要将文学文本融入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以便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无论是教学怎样的课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的解读文本将时教学效率的提高起极大的作用.但笔者通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观察得知,某些教师在教学描写革命领袖文本时常出现"零解读现象",即在不解读文本的情况下就进课堂,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毫无收获出课堂.本文就"零解读现象"出现的成因以及预防措施展开粗略的思考,目的在于提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商务文本措辞严谨,使用术语规范,语气表达委婉.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行商务活动,这是商务文本翻译的基本要求.因此,对等问题在商务文本翻译中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意思表达、术语传译、语气表达等方面的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岳宁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12):158-158,191
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却使得有些老师缺少了静静琢磨文本的耐心.教师没读透文本就照搬教参上现成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甚至凭自己想当然的理解匆匆走上讲台,是使得语文课堂缺少有效性的原因.要让40分钟充分发挥效应,语文教师课前就要对文本有深度的触摸,静下心来从容地多读、细读文本.  相似文献   

19.
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纲领灌输多,细节引领少,缺乏对文本的细致解读.要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信任学生,师生一同进行文本探究.如果说课文就是奔腾的波峰浪谷,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勇敢的艄公,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寻找文本的“筏子”.  相似文献   

20.
华语文本中"他者"的因素相对于其他语言的文本来说,出现较晚成熟也较晚.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华语文本中的"他者"本身就带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晚熟"现状.在很多文本中,这种带有特殊叙述策略的"他者"形象说到底,就是一种不成熟的符号与象征在现代文本中的时隐时现.如何解构这种悖论?需从叙述策略这个大问题出发,解构文本中"他者"的叙述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