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萧规曹随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译文】做学问需要每天都有所进步,汲取新的知识;追求大道却正好相反,每天都要去掉不必要的东西。减之又减,到最后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主旋律。教师只有改变了教学观念,从孩子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才能上出有"精神"充满活力的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适合我的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作文课活起来。本文笔者设计了《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3 Main task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主旨为追求绝对自由无所依恃的人生境界.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节选自<逍遥游>.该课的"相关链接"将"庄子的高远追求"阐释为"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是那不偏执自我、不汲汲追求事功和名声的至人、神人或圣人".即庄子原文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一理解吻合<逍遥游>.  相似文献   

4.
[解读]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一直以来,其科学价值熠熠生辉,许多人也就只知其一,其他价值无形中被遁迹匿影了。其实,《梦溪笔谈》内涵丰富,价值多样。笔者试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以虫治虫》为例,谈谈其易被忽视的价值:思想深刻,哲学上传承创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描写生动,文学上追求着"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境界。一.相克相生的为道思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提倡的"为道"就是借用世界的要素,减少主体力量的使用,直至不用自己的力量,也就达到"无为"。"无为而治"的绝佳妙境就是借用无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老子与庄子在人生哲学方面各有建树,二者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第一,在现世人生修养方面,老子主张"致虚守静",庄子则讲"心斋坐忘";第二,在现实人生抉择方面,老子讲究"无为而为",庄子则讲"无用而用";第三,在理想人生追求方面,老子追求"见素抱朴",庄子追求"无何有之乡";第四,在人生境界参悟方面,老子追求"上善若水",庄子则追求"齐物逍遥"。老子侧重于弱者的生存智慧,而庄子更加倾向于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当今时代,老庄人生哲学中的精华依然可以启发世人的处世之道,为精神家园的重建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人生目标设定的阶段。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追求目标的实践阶段。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目标达成与升华的阶段。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道德与法治课也应该达成三种境界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追求简约高效的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呼唤,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境界。我在平常的教学中也不断进行这样的尝试,下面是我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8.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先秦除了道家倡导无为之外,儒家等思想派别也有无为思想,但孔子的无为思想有别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孔子的"无为"具有条件性,这种条件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这种"无为"因袭前朝"有为"而来、只有圣人能够实行和实现这种"无为"、"无为"依赖"无为"主体的"有为"和臣子的有为。故而,其无为可谓内蕴有为,非通常意义上的无为,有别于道家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孔子的"无为"不是方法,而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10.
先秦除了道家倡导无为之外,儒家等思想派别也有无为思想,但孔子的无为思想有别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孔子的"无为"具有条件性,这种条件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这种"无为"因袭前朝"有为"而来、只有圣人能够实行和实现这种"无为"、"无为"依赖"无为"主体的"有为"和臣子的有为。故而,其无为可谓内蕴有为,非通常意义上的无为,有别于道家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孔子的"无为"不是方法,而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8,(35):1-2
精彩课堂,简约而丰满,未必"高大上"。常态课,追求本真,注重生成,以生为本;公开课,克服虚假,追求推广性、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追求"把真课上得像假的一样"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囊之四海、无所不及的生命存在的智慧,更是一种大巧若拙、以柔胜刚的发展管理的智慧.即便是当下,这种智慧对于现代人的修身、芷业、处世、治理仍有很好的启示作川,尤其对于错综复杂、矛盾重重,千头万绪的教育管理工作而言,更应该在老子"无为"思想的智慧启迪下来寻求"无不为"的管理境界.  相似文献   

13.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用特别的方式关注着国家的治理、人民的安危。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道的核心基础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中的精髓,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无为"看作无所作为。老子试图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的治国效果,体现了"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的发展,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5.
道家化以老子为源头,由庄子光大,老庄思想既同源又异趣。其同源在于二都以大道无为为本源;其异趣在于老子思想以无为政治为指归,以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庄子思想则以人生为指归。以超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但二无论是同源还是异趣,均共同有效地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家化的主体,对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老子学说追求的是一种神奇而神秘的精神境界:“道德玄同,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至高的审美自由境界。要进入这种神奇的境界,获得这种神秘的感受,先要确立两种观念,其一是“自然至上,天真至美”的观念,其二是“道体浑然,周延遍在”的观念。要进入这种神奇境界,获得这种神秘感受,行为和心理活动必须合乎两条原则:“自然无为”的原则和“直觉体悟”的原则。要进入这种神奇境界,获得这种神秘感受,还必须遵循一种特殊的“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心理逻辑。一旦进入这种神奇的境界,人便能体验到物我、心象、情景、意境、天人浑然合一的至高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7.
第一、美术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实践性、针对性、地域差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以原初中美术教材第四册为例,其中第二、第三课分别为"工艺品制作"和"玩具制作",第六课为"策划艺术节"(人教版新教材调整为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综合·探索"),第七课为"电脑美  相似文献   

18.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追求"有为而治"而导致校长无所不包、中层无所事事;追求"无为而治"而使校长无所事事,中层无所不包.对于这两类校长及管理方式的问题,笔者的观点是,"有为而治""无为而治"只是一种管理境界,本没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有为"是为了更大的作为,"无为"也是为了更好地作为.下面就给这两类校长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休闲的第三个境界表现为"陶醉与超脱",或称超越性境界,是审美境界的最高层次。儒家倡导的"乐以忘忧,超越世俗",道家追求的"逍遥豁达,相忘于江湖",禅宗训诫的"不离不染,来去自由",都是追求精神的自由超脱,自觉实现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它们与西方在实现个体主义、人道主义、快乐主义和多元主义之下追求的"超脱"截然不同。儒、道、禅对休闲第三个境界的审美观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创造和谐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