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世居高原(2260m)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2260-2634m(男12名,4周8次,当日返回)和2260~3150m(女7名,6周8次,交日返回)交替训练的研究,探讨了高练低住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心理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试图找出符合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方法,使其的训练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世居高原运动员的成绩已成为竞技体育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世居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也成为体育研究者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年来世居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部分研究进展,包括对世居高原运动员机能特殊性的概况,世居高原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并着重论述了世居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研究现状及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已经应用到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奥运会比赛项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年来世居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部分研究进展,包括对世居高原运动员机能特殊性的概况,并着重论述了世居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研究现状及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将来值得研究的方向。以此为世居高原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原运动员高平训练期尿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居高原三个不同运动项目的29名运动员,在不同海拔地区训练的晨尿与运动后尿多项指标的变化进行了927人次的测定,观察结果:运动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均较大,持续性的中长跑更易导致尿pH值偏酸;高原运动员在更高海拔训练也会出现高原性的代偿反应,并且在海拔2634m的范围内训练,海拔高度与尿蛋白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本队四名少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进行生理指标和运动成绩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小强度、大运动量是少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进行高原训练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是少年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成功的客观标准,对于少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提高生理机能及运动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原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海拔2260m~3150m地区交替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马福海 《体育科学》2000,20(6):34-37
对7名世居高原2260m的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选择海拔3150m作为更高梯度进行交替训练(6周8次,每次24h)以及下平原训练(3周)的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经海拔2260m~3150m交替训练后,VO2max、ATV以及血象值有所提高,表明有氧能力是到提高,经高原交替训练下到平原,在运动能力和某些运动生理指标上,平与原运动员和未进行高原交替训练的相比,存在着时态上的差异。高原运动员经交替训练下到平原  相似文献   

7.
世居高原的云南省自行车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原训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世居高原的运动员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有着不同的训练特点。本通过对云南自行车运动员在昆明的高原训练、“高高交叉”训练、“高低交叉”训练,以及下高原的时间间隔和下到平原参赛时的训练安排进行研究,为今后自行车运动员更好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世居高原运动员有较好的耐缺氧能力,为探讨他们上到更高高原训练身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对13名世居昆明(1890m)的男、女自行车运动员到更高海拔地香格里拉(3200m)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训练安排、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以评价训练效果。研究表明,世居高原运动员更高高原训练的安排基本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一致;更高海拔训练时,在合理的训练安排下,运动员的尿常规、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等指标随训练负荷的变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和血清睾酮水平先升后降,训练后较之前有上升,白细胞趋于下降,可能是高原缺氧和训练安排的综合影响造成。结论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已经适应高原环境,上更高海拔训练是承受更大缺氧刺激,提高机体机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经过多次更高海拔的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缺氧适应会逐渐提高。建议以后的实践中大胆增加运动负荷,以期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原运动员不同海拔高度训练对血象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7名世居高原(海拔2260m)的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不同海拔交替训练的后期与前期5项血象值比较中,观察到积极的代偿性改变,Hb、RBC、HCT和MCV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到平原后,由于氧环境改变及训练负荷安排等因素的影响,致使Hb、RBC、HCT和MCV在前10天连续下降,随着运动员对环境的适应及训练负荷的调整,5项血象值回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8名甘孜州世代居住在海拔2 500m以上的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后进行"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训练结束后分别在高原、亚高原、平原分别采集其与心肺功能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对高原-亚高-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分析发现训练结束后测得从康定到泸定再到都江堰的最大摄氧量、血乳酸、血氧饱和度、尿蛋白均呈递增趋势,心率呈递减趋势,且除尿蛋白外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有利于提高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肺功能的适应能力.提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心肺功能的变化有利于运动员更快更好的适应从高原到平原的海拔落差,对运动员训练时运动强度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提供运动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长跑的高原训练在我国已经开展好多年了,近些年国家长跑队和各省市的中长跑队伍继续着高原训练的历史。众所周知高原训练有助于提高耐力运动员的奔跑能力,通过高原训练提高训练难度,利用高原缺氧的环境来达到生理内部负荷的改变,从而实现运动能力的提高。再通过平原训练的过渡,进一步提高运动员专项跑的能力,进而提高专项成绩,这是高原训练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高原训练的意义高原训练能直接刺激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员耐力,增强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因而是有氧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中长跑通过高原训练,通过外部环境对运动员施加一定的压力,让心肺功能得到提高,是训练成败的关键。但是,缺乏科学性的高原训练,非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可能对训练、运动成绩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现代竞技体育训练中,应该做到高原训练科学合理,能够对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起到积极的和正面的作用。以上所说的高原是从海拔1600米至2400米,其中海拔1800米——2300米为最佳高原训练高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7名青海省竞走运动员(世居高原)在赛前33天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机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世居高原运动员初、中、末期的血象指标呈先降后升趋势,至训练结束恢复到训练前水平,表明此次赛前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了一定的刺激,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良好;CK、BUN变化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机体恢复能力良好,训练负荷强度安排适宜;睾酮水平较初期值显著提高,皮质醇保持在初期水平,T/C比值大幅提高,提示机体蛋白合成加强,运动能力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赛前高原训练对于提高世居高原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最大摄氧量即有氧能力指标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建议应对其进行更高海拔或下到低海拔地区进行短期训练,以便更好地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心率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中国(世居高原),日本(世居平原)各10名竞走运动员在海拔2366m和海拔10m训练期间静息心率和运动心率变化的研究(其间采用了短期去3200m和1570m的训练)发现,经高原训练,静息心率和运动心率的良好变化与运动成绩的提高是一致的,心率变化可作为评价运动员在高原的适应情况和检验高原训练效果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等方法对7名世居高原的竞走运动员,赛前33天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指标进行测试,探讨赛前高原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为其在预定时间内发挥出高原训练效应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血项显示指标呈先降后升趋势,至训练结束恢复到训练前水平;VO2max无明显变化;CK、BUN在正常范围内变化;睾酮值、T/C比值均显著升高。结论:世居高原运动员经赛前高原训练后其血象指标和激素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高原训练对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血清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为了探讨高原训练对血清激素的影响,本文系统观察了6名世居平原的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组)进行4周高原(1917米)训练前后血清睾酮(T),游离睾酮(FT),皮质醇(C),T/C比值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并与12名世居高原的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的数值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世居高原运动员在平原比赛期间运动员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教练员科学安排比赛周期,进行运动监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西宁体校6名世居高原青少年田径径赛运动员,分别对高原训练和平原比赛期进行了4次测试.结果经过高原训练后、在平原比赛期间,随着比赛时间的延长,基础心律和血压逐渐下降,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都较为明显,且血红蛋白的下降先于红细胞计数;血清睾酮持续升高,血清皮质醇有所降低,其比值明显升高;血清生长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血清肌酸激酶和血清尿素氮下降明显.结论:世居高原运动员到达平原7天后,运动员的各项生理指标发生改变.所以世居高原运动员应把握好下高原的时间.以免下高原过早,使运动员的心功能下降和红细胞过多的消耗;世居高原耐力性运动员也应多进行平原训练,以促进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使肌肉获得较大力量.  相似文献   

19.
竞走赛前穿梭式高原训练中周期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分类法和归纳法 ,对世居高原竞走运动员和世居平原竞走运动员的赛前穿梭式高原训练中周期模式的时空结构和运动负荷结构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 ,以理想的海拔高度反复训练为主 ,中间先穿插高海拔 ,原穿插中海拔的穿梭式高原训练中周期模式 ,训练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试论高原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运动训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目前已经成为中长跑项目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之一。但是高原训练在我省中长跑项目的训练中过去是个空白。本文以我省女子中长跑队几次高原训练的经验与教训,探讨高原训练的组织与实施,使我省的中长跑教练更好地掌握这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