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广播是一种将文字或图片转换成声音后传达给听众的传播手段,所以声音是广播的传播媒介,而听众是决定广播兴衰的消费者.由此可见,广播编辑重视听众的意愿,了解并尊重听众的心理,特别是在现今许多新的传播手段不断出现的新环境下,广播编辑心理是否吻合听众心理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广播的受众面广,既有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下至五六岁的孩童;既有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广播编辑心理要吻合听众心理并不容易.广播编辑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内心贴近听众的内心.本文将对听众心理的两大类别以及广播编辑如何提高自身心理与听众心理的吻合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侧重抓的是听众联系和听众服务工作。它在广播联系听众、服务听众方面作了贡献,起到广播联结听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今后,我们仍需做好处理听众来信的工作。听众来信反映了许多内容:点播节目、征答问题、寻求帮助、反映社会问题等等。此外,来信中有一部分是评议节目、提意见、出主意的,对办好广播很是有用。但是,单靠听众来信,难以全面了解听众对节目的评价,也无法向广告投资者提供节目收听率等方面的可靠数据,因此我们同时强调做规范的听众调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节目,须建立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定量和定…  相似文献   

3.
陈津津 《视听》2016,(6):47-48
随着现代广播媒体的快速发展,广播对听众的需求也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在现代传播形式多样化背景下,听众对广播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若忽视对听众心理的分析,很难维持听众对广播的忠诚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广播编辑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播编辑要注重使自身心理与听众心理相吻合,这样才可使广播的价值得以实现。本文对听众心理需求、广播编辑心理需求以及广播编辑的责任与素质要求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陆群 《视听界》2000,(5):52-53
从“媒介经营”的角度看广播,“听众”是一个最重要的概念。认识听众,研究听众,是我们每个“广播人”的基本职责。在日趋走向“网络时代”的今天,这个问题尤其显得重要。本文拟结合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近期广播市场的调查成果,就  相似文献   

5.
广播的对象是听众,听众素质如何,对广播的发展关系很大。这里谈的是广播热线中的听众素质及如何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各种广播节目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其中,广播音乐节目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类音乐节目,在广播节目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广播音乐节目的要求逐渐变高,在这种形势下,传媒多样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广播音乐节目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满足人们的要求是广播音乐节目当前应该探讨的话题,要求对音乐类广播节目进行重新定位,明确目标听众,把目标听众的选择作为广播音乐节目的出发点,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形式,制作出听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节目。  相似文献   

7.
广播是一种能够与群众进行紧密联系的媒体,但是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因为采编的理念发生了错位,使得广播已经渐渐远离了群众,导致广播成为一个话语的机器,被听众逐渐疏远。本篇文章以听众为出发点,阐述了以听众为本的广播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台湾当局开放广播频道申设以来,台湾已成为全世界广播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广播业竞争激烈,听众地位相应提高。但听众占总人口比例并无相应提高。这与台湾听众对广播的使用满足度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台湾广播媒体调查与研究资料整理出台湾听众的整体特点,分析了台湾听众收听行为和收听心理的基本特点。这对大陆电台的听众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尤其对大陆对台广播机构而言,研究台湾听众特性更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播的快速发展,和与新媒体的日益融合,使广播形成了新的听众社群,进而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广播事业的发展,既给广播拓展了提升空间,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使广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和培育听众社群,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侯迎忠 《视听界》2008,(4):74-76
数字化使得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接收习惯发生了变化。带给广播媒介全新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通过对长沙地区听众的实证调查发现,受众接触广播及与电台交流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与数字化的新特点。广播媒体听众比例下降,目标听众定位存在偏差。节目内容与服务方式改变缓慢。为此。广播媒体必须由单向传播向双向甚至多向传播转变。节目内容制作上从专业化向类型化转变。积极培育听众在数字化背景下收听广播的新习惯与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认识听众、重视听众,研究听众,是我们每个广播人的基本职责,在大众传媒多样化和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个问题尤其显得重要,本文围绕这一问题,集中分析和探讨了听众在广播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封寒 《视听界》2010,(6):108-109
一、交流活动 广播媒体开展交流活动的目的有二:一是对自我的宣传和展示。广播听觉的局限性,使听众对声音背后的主持人充满了好奇,听众希望与主持人近距离接触;二是倾听听众对电台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宋毅 《记者摇篮》2007,(5):66-66
广播的终极目的是为满足听众的需要,为听众提供信息、提供服务、提供娱乐,听众是我们广播工作的唯一对象。然而,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迅猛发展,听众群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就对广播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视听率数据为基础,从受众构成、行为、内容诉求、市场分布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广播听众与电视观众的不同,并对广播听众的变化与收听率测量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广播听众调研、电视观众调研及报刊读者调研都是继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首次大规模受众抽样调查——北京调查之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然而,与电视和报刊的受众调研工作相比,广播听众调研工作明显落后了许多,这与目前广播业对听众调研的迫切需求极不相适应。当前广播听众调研究竟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呢?  相似文献   

16.
听众参与广播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听众参与广播比较初级的形式是听众来信表述听后感受,听众为广播节目撰写稿件等。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以珠江经济台为代表的“珠江模式”出  相似文献   

17.
倪楠 《记者摇篮》2007,(8):61-62
广播的终极目的地是为满足听众的需要,为听众提供信息、提供服务、提供娱乐。听众是我们广播工作的唯一对象,与我们是鱼水关系。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他们,事实上,我们对我们的工作对象——听众的研究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18.
郝锁庄  安建民 《中国广播》2005,(9):77-77,71
廊坊电台在改革创新中创立了一个广播与听众沟通的新模式,这就是“听众俱乐部”。这一新事物的产生,来自现念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广播的消费者是听众,广播媒体的一切改革和创新都毫无例外地要以构成广播市场主体的广播受众的需求为基点。把握了听众的需求,无疑是掌握了通向广播市场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杨亚雷 《河北广播》2006,(6):102-102,89
过去我们广播与听众交流的方式主要是信件往来,这项工作称之为通联。听众在收听完广播节目后通过书信的将收听的意见、建议反馈给电台,主持人收到信件后在节目中予以回复。1994年1月,邯郸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直播节目,采用主持人和直播节目方式,通过“热线电话”实现了听众直接参与,变你播我听的被动式为互动交流的主动性。近两年,邯郸电台又引进先进技术,新上了热线电话一号通、短信平台并借助互联网论坛,全力打造广播电台即时互动平台,实现了与听众的多渠道实时交流,为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吸引听众参与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杨芊 《记者摇篮》2006,(8):54-54
广播的终极目的地是为满足听众的需要,为听众提供信息、提供服务、提供娱乐、听众是我们广播工作的唯一对象,与我们是鱼水关系。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他们,我们对听众在我们广播传媒中的地位的确认还远远不够,我们所处的时空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听众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研究这一变化,并从中找到我们的对策,便是我们广播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听众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呢?一、听众审美情趣的提高现在,听众的审美情趣极大地提高,高保真的音响质量,密集化的信息传播,双向型的交流方式,交谈式的播音风格,都是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