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119-122
分析了目前经管类实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构建云环境下经管类实验教学综合管理平台的意义和平台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出发,采用虚拟化、资源池、数据迁移等云技术,构建了经管类实验教学综合管理云平台5层体系架构。按照基础认识、应用模拟、综合训练、创新能力提高4个能力层次,构建了云环境下经管类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为经管类学院实验教学、校企合作、学生自主实验和创新创业等提供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建立以校企合作模式和开放实验室为基础的分层递进实验教学体系。将本科生实验教学划分为兴趣引导-主动学习平台、科教互融-实验探究平台、创新实践-综合设计平台等三个层次,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和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优势,从实践创新、学科竞赛和自主科研等方向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尝试,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完善做出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构建校企合作集成化服务云技术平台的必要性,基于云技术分层思想、协同创新理论、虚拟化云技术和分布式云存储等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将校企双方更多资源、更多专家聚集起来,建成以政府服务云为主导,以高校云和企业云为基础,具有资源共享、信息交互、智能协同、技术创新功能的校企合作集成化服务云技术平台。介绍了该平台的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和技术实现的工作机制和流程。  相似文献   

4.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校企共育、学践结合"模式是一种新型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教学研创于一体的共享式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实践基地、合作交流、共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培育具备协同创新精神应用型人才,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赢发展。"校企共育、学践结合"模式促进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探寻合作动力,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链条,实现校企共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最终达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5.
围绕化学工程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秉承"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理念,从教学管理机制、教学模式、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详细阐述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内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主要致力于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和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完善实验教材建设,加强实验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针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的共性问题,结合船舶动力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和国家级建设过程,从建设思路、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凝练了"培养目标注重素质,实验内容注重综合,创新教育注重个性"的教学理念;构建了"专业素质培养平台→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校企联合拓展平台"的进阶式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培养基础雄厚、专业扎实、视野宽阔的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供国内同类院校借鉴。  相似文献   

7.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实验教学中心依托重庆大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在国内专业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构建了与专业教学高度融合的"3层次7系列"复合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了校企合作的多元联合实验教学平台,探索了基于不同层次的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的全面开放与共享。这些建设与实践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建筑类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探究校企合作新模式出发,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为例,构建了全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建教师队伍,助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结合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教育”,自主研发了远程在线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平台,为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校企合作建设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校企协同创新各方形成互依平衡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合作博弈模型,分析校企协同创新合作双方内外部作用机理,指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实现校企协同创新的有效组织,并从科学研究、人员交流、资源平台利用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求联盟中校企协同创新各方互依平衡关系建立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福州大学网络信息安全与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围绕"厚基础、高素质、多样化、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创新意识,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依托学院学科和科研的人才资源优势,注重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与多家著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中心构建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实验教学重要举措。本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根本导向,优化实验课程结构,整合学校与行业资源,把学科专业与行业优势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强化基础、突出特色的基础实验实训平台、协同育人和校企共建的模拟工程实训平台、教学-竞赛-科研-项目-创业孵化为主线的研发与创新训练平台,并依托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和开放平台管理机制探索。该平台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构建航空航天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搭建功能集成、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航空航天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建设情况,将教学实验平台分为基础学习型与综合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创新提升型实验三大类。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通过自制改制实验教学设备,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科学研究是大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创新成果则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转化成生产力,产生良好的校企合作态势;基于科研创新和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国际交流,不仅对于培养精英人才提供了国际交流的平台,使得培养出的精英人才不但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而且同时又为科研创新、国际合作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实践为例,介绍了仪器类专业的知识体系、实验技能的支撑作用以及建设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结合学科的科研优势,构建涵盖基础教学、专业训练和学科前沿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先虚后实、以虚辅实、虚实结合"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9):211-214
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和中宁化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中宁化理工学院联合实验室10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双方合作共建生物与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索和实践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合作共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措施,以及构建校企合作共建的育人平台。实践证明,合作共建有效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整体建设水平,是提高实验中心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实验教学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实训基地,实验室同时也是高校科研和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通过实验室文化展现出来的实验教学理念、学科特色、创新意识等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资产,已逐渐影响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企合作"下实验室文化建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校企合作"和"共建实验室"主题进行探索,一方面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提升了"共建、共享"理念;另一方面加深了"校企合作"程度,同时促进了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在"互联网+"新形势下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方资源,共同实践,一起创新,有效发挥共建实验室平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高校不仅是一种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活动,而且是与学科发展、技术合作等方面紧密有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逐步建立高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培养的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校企科研合作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在校企科研合作中还存在管理理念不到位,重借鉴、轻创新,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从校企科研合作双方、校企科研合作模式、校企科研合作领导人员、政府法规政策的完善等角度出发,全方位创新校企科研合作项目管理模式,推动我国校企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相似文献   

19.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是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然选择.文章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合作理念传统保守、合作内容形式单一、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探讨校企双方应遵循理念共融、目标共融、评价共生、成果共生原则,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产业先进技术、融合行业企业文化元素、创新校企合作平台、完善合作体制机制,探索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是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然选择.文章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合作理念传统保守、合作内容形式单一、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探讨校企双方应遵循理念共融、目标共融、评价共生、成果共生原则,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产业先进技术、融合行业企业文化元素、创新校企合作平台、完善合作体制机制,探索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