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校课程建设就是落实办学思想和教育理想.将学校文化落地变现的过程。这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而意义广阔的问题:推动学校文化课程化。实现学校文化课程化,关键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建构学校课程文化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根本途径。怎样将学校文化植入课程.并相应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这里以校本探索为例,展开六个点位的探讨。一、为什么要将学校文化课程化如同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德育一样.当下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如将学校文化文字化、彩色化、口头化,以致形式化、形象化,学校文化缺乏认同与内化,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力和生命力。学校煞费苦心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因缺失文化引领而陷入无序状态。破解“两张皮”现象,我们的核心主张是:学校文化课程化。建树这一观点至少有四点理由:一是学校文化植入课程才有教育力量,这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教育特性。二是学校文化只有落地课程接受检验.才能证明其导向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三是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以优质的课程建设和高水平实施为依托,而这种依托取决于学校课程领导力。四是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必须以渗透学校文化的课程文化建构为根本途径,脱离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文化也就生长不出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2.
校本化课程建设包括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两个方面,它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一种教育追求。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学校课程文化的确立与转换,以及学校文化的重建和教师文化的革新。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使命、核心价值观及愿景是它的三大命题。学校教育哲学是校本课程发展的灵魂,校本课程发展是学校教育哲学创建的关键。当前,校本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学校教育哲学缺失的现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校长对于正确处理学校教育哲学与校本课程发展的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使命、核心价值观及愿景是它的三大命题。学校教育哲学是校本课程发展的灵魂,校本课程发展是学校教育哲学创建的关键。当前,校本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学校教育哲学缺失的现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校长对于正确处理学校教育哲学与校本课程发展的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面完成国家课程标准中的STEM教育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即进行STEM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应当从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出发,探索STEM教育课程校本化建设的途径、策略、模式和方法,积极推进STEM教育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6.
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控制能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必然与校长的办学理念紧密相连。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在“乐学”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这三类课程的科学构建和校本化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引领与制度建设这内外两个系统的有力支撑,来实现校长的课程领导和价值追求,锻造学校品牌,彰显人文与科学并重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学习生活的总和。只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学校课程规划,简言之,就是学校对在本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整体规划,它主要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或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二是校本课程如何合理开发?”因此,制订一份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规划,是对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课程领导力的综合考量,也是困扰校长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笔者制订学校课程规划的实践,谈一点思考和体会,以抛砖引玉。一、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学校教育,不是要培养一群适应学校的孩子,而是要办一所适应每个孩子的学校。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必然要通过课程这个载体,这对学校所提供的课程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是校长的课程 新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设了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是由国家编制管理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由地方负责开发管理的课程,而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由教师负责开发的课程。自主性校本课程开发,为校长表达教育思想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9.
黄马福 《生活教育》2012,(13):57-59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更是学生素养能力培养的基石。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校本课程就应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课程虽然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进行校本化改造,实现由理想课程向实践课程的转化。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既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又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几年来,育才课程文化围绕“爱阅读,爱运动,爱劳动”三个核心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目标,追求“六年影响一生”的精神价值,通过全员全程的参与,以“完善和丰富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围绕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这一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核展开实践,形成独有特色的育才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0.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关注视角】 四川省第十四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校长论坛”。主题聚焦“课程领导力建设的校本实践”。这是因为,当下学校课程改革大都停留于“点线式”状态,或窄化为开展活动,或简化为课程增减,或矮化为教学方式变革,尚未整体建立素质教育发展体系,引发学校教育的整体变革。其中的一大症结是缺失课程化视野与课程化行动。推进学校教育课程化。一个必须突破的关键问题是提升课程领导力。事实上,提升课程领导力已成为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问题。学校只有站在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高度,才能从课程价值领导和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研究等方面,系统建构起适宜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蒋耀龙 《现代教学》2012,(Z2):96-97
"绿色指标"为上海教育转型指明了方向,为教育回归本源提供了保障,也对校长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思考,对"构建绿色教育生态和评价机制以及校长在课程领导方面应有的作为"谈几点想法。一、校长应着力于打造学校课程文化校长应注重建立"学校课程改革开发奖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大胆对国家课程实施分级、整合等校本化改革;注重不断丰富课程载体,组织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和社会实  相似文献   

13.
思考一:抛弃面子功利思想,回归校本课程建设本位 当前,一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驱动力,一定程度上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考核等影响,以及学校之间攀比心理的驱使,把校本课程建设当做面子工程,却弱化了校本课程在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发展和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等方面的本质与价值。一些学校在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匆匆上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还有部分学校片面地将编写校本教材视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为此,我提醒学校管理层和教师需进一步理清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出发点及落脚点,戒除浮躁心理,脚踏实地地为学校课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4.
对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调查表明,学校将这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但同时这类课程也面临着观念、经费、时间、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科技类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是其他课程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发挥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此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可采取课程化、制度化、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来提升此类课程本身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校长课程权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实际的情况是,校长并未拥有真正意义上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教育制度的缺失与错位、校长自身专业素养缺失,是制约、影响校长充分享有和行使校本课程开发自主权的主、客观因素。加强教育制度建设、提高校长的专业能力、立足学校和社区开发校本课程,是解决校长课程权力缺失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6.
课程是推进创客教育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抓好课程建设将对创客师资的养成、创客课堂教学、创客文化氛围等的可持续化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文章从创客教育核心概念的界定出发,以详实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校本化的学校创客教育现状,提出了基于校本学情的学校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形成了与学校文化理念融合的5M创客教育课程体系,为校本化的创客教育的整体、统筹实施提供了操作层面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要从提高思想认识,自觉执行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的创造力及协调能力着手。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管理,重在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具体地说,校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升对课程的领导力。一、提升素养,发挥课程的引领力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依据。校长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否到位,决定了学校执行国家课程、  相似文献   

18.
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当今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借鉴儒家中和思想,可以通过致和课程建设形成学校致和教育特色,具体的创建途径是:注重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隐性课程的建设,彰显学校的"致和"文化特色;创新育人模式,彰显学校"致和"教育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致和"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19.
重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有助于落实劳动教育有关要求。劳动教育应坚持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把握劳动教育与校本课程的契合点,开发适合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前,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存在课程目标片面化、课程内容智育化、课程实施浅层化、课程评价形式化等问题。应基于校本课程建设,重塑课程目标以突破片面性,重塑课程内容与实施以融入情境性,重塑课程实施与评价以回归主体性,提高劳动教育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的存在有其特殊的国情和土壤。在我国,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激发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和教师发展的必要性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人们重新审视校本课程时则提出另一概念: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相比,课程校本化更具专业性质,学校自主权的空间也更大。在此专业空间内,学校中有关教育主体与学校外教育主体各司其职,形成尽可能大的教育合力,是课程校本化的关键,也是我国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在现实中得到落实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