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校贫困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外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贫困大学生逐渐凸现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由单一经济贫困转化为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事实上,仅靠经济救助很难从根本上有效遏止这一转化过程,要解决高校教育中的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个与经济资助体系相结合的"贫困心理"干预体系,使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心贫困大学生群体,不仅是高校的重任,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贫困大学生”双困”问题的解决应采取一种系统的措施,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助学与育人相协调,帮助"双困生"走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芳  朱朱 《时代教育》2009,(11):142-142
贫困生在物质生活上的贫困已经显而易见,高校“双困生”是高校贫困生特殊群体中的又一特殊群体。“双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不容小觑,经济支持固然不可少,心灵上的抚慰则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甚至一定程度影响了当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对贫困大学生特别是“双困生”在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提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双困生”是指由于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等因素造成的,在经济上相对贫困、心理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双困生”背负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心理发展处于一种畸形的环境之中,若不及时调整心态,摆脱“心理贫困”,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势必影响其学业发展和自身健康成长,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关注这个特殊群体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是一所由私人捐助创办的纯慈善、全免费的全寄宿制高中,创办于2002年,每年面向全国各地招收200名家庭贫困、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笔者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学生为样本,对高中“双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经济贫困”引起的“心理贫困”问题,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客观存在着。该文归纳了问题的现象,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的方法,为实现“心理脱贫”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关心贫困大学生群体,不仅是高校的重任,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贫困大学生"双困"问题的解决应采取一种系统的措施,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特困生占5%到7%。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产生了思想“心结”,即因物质贫困而造成的心理贫困。针对这一新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大学贫困生,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与帮助,还应对其心理、思想问题进行疏导,解开其内心深处不愿提起的“心结”。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一部分贫困生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问题。要在认真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分析及克服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双困生“现象悄然浮现   就在全社会关心、关怀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又悄然而生,即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带来了“心理贫困“的危机,“双困生“不断出现.   ……  相似文献   

11.
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心理变化导致变态心理现象界定为“心理贫困”,指出“心理贫困”主要表现是敏感、“死要面子”。提出了拓宽勤工助学、创造和谐校园、完善队伍建设、感恩教育等“心理脱贫”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贫困生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这种现象是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其进行社会干预,往往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而忽略了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发展能力上的帮助.本文试图突破当前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局限性,着重研究其因经济困难导致的发展能力的不足和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建立一个全面的贫困大学生支持体系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高校"双困"毕业生作为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面临贫困与求职的双重压力,往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妥善引导,往往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从"双困"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就业困境的成因,并探讨了解决"双困"毕业生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而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中西部6省18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区)180余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新时代贫困地区学生还面临六大相对贫困问题:经济贫困、知识贫困、能力贫困、情感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这些相对贫困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脱贫攻坚的整体效果。为此,提出加强创新学生资助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教育、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坚持内源发展理念、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六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贫困毕业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制约、心理贫困的影响、综合素质的局限、人际交往的贫乏、社会资源的稀少,这些使得他们的就业道路更加艰难,容易形成贫者更贫的"马太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的出现,高校要从课程建设、心理辅导、人文关怀、经费支持、信息畅通等多方面为贫困生创造就业条件,提高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习惯于把高校大学生贫困问题理解为经济困难,而忽视了贫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心理贫困。文章从一般意义的贫困问题入手,给出了心理贫困的定义,就心理贫困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对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期,扶贫攻坚的思想脱贫问题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物质匮乏问题同样重要。文章从调研湖南省慈利县贫困人口的思想问题入手,总结导致该地区贫困的几种典型脱贫思想观念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思想脱贫问题的方法只能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文章结合慈利县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前提,再结合新时期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教育理念以及构建全面性地政治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慈利地区贫困人口思想脱贫的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实际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与"心理贫困"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化改革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中思想上的问题,就必须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教育功能、健全心理教育、深化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从而完善贫困生的教育救助,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扶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心理贫困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循环怪圈需要清除。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扶贫十分必要和紧迫,高校可以从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建立心理预防网络、团体辅导、推进党、团、社团工作等方面关怀贫困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