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父母,你可能知道应该与孩 子谈谈关于钱的问题,但你可能并不很清楚应该如何教孩子理财和花钱,而这恰恰是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最大的事情之一。这里有10个关于正确认识和使用金钱的问题,值得你和你的孩子认真地去探讨。 一、做预算。帮助你的孩子建立简单预算方案,记载收入和支出,这样他就能够知道钱的去处和节余,并从中养成节约的习惯。 二、设立储蓄目标。与你的孩子讨论短期和长期的储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让他知道是为了什么节省——买衣服?买电脑?还是交学费?如果孩子很难存下钱,不妨和他一起看看“预算”,看看  相似文献   

2.
正看过很多新闻报道,说如今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完全不念及父母挣钱的辛苦,甚至很多孩子不了解家里的经济状况,花钱时冲着父母狮子大开口。如何让孩子们从小建立正确的消费观,知道挣钱的辛苦,感恩父母的付出呢?当学生进入四年级的时候,我认为是时候该和孩子们谈"钱"了。于是乎,我和孩子们开  相似文献   

3.
张小宁 《学子》2003,(2):6-7
你是如何使用父母的“银子”的?感受如何?你想过赚钱的事吗?你有过“收入”的经历吗?怎样做才算是个成熟的“校园消费者”呢? 各抒己见张玲(大三学生)我已经花了父母22年的”银子”,至今为止,我还没有赚过1分钱。以前,需要花钱的时候便找父母要,父母大多数都会给的,他们知道我并不乱花钱。渐渐长大了,感到跟父母要钱,尤其是要不是用于学习的钱,比如给同学买生日礼物等,就觉得有些费劲儿,有些麻烦,有些不自由,同时也感到父母赚钱的艰辛与不易。可我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又能怎样  相似文献   

4.
钱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直被视为一个怪物,人们不肯轻易地跟孩子谈“钱”,认为“钱”会腐蚀孩子,会让孩子变得世俗、不可造就。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钱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该不该让孩子知道钱?怎样向孩子正确解释钱?如何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这些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无法回避的问题。新学期开始,记者在市区几所学校,就“该不该教孩子花钱”这一课题,在部分家长、老师和学生中间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开心一刻     
得来不易父:“你就只知道花钱,可知道钱得来很不易吗?”子:“怎么不知道?我每次向你要钱都要听一番教训。”  相似文献   

6.
幼儿期:犹太人从3岁教花钱 小孩儿3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孩子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时父母让他们知道。钱可以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么赚来的。7岁时他们得看懂商品价格.8岁时父母教他们可以通过打工来赚钱、用劳力换取报酬,并教孩子把钱存在银行里,让他们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该不该跟孩子谈谈“钱”?如何向孩子传授有关“钱”的知识?这些问题困扰着愈来愈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孩子乱花钱父母难辞咎  相似文献   

8.
幽默茶廊     
得来不易父亲:“你只知道花钱,可知道钱来得不易吗?”儿子:“怎么能不知道?每次向您要钱,都要听一番教训。”我改一对男女在谈恋爱。男:“我爱你。”女:“算了吧。”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离不开钱。吃饭要用钱,喝水也用钱,住房子要用钱,穿衣服要用钱。出门坐车要花钱,朋友你可能会说,我自己有车,出门花什么钱呢?那你买车要花钱,维护车要花钱,加油要花钱。如果你有孩子,从孩子一出生就要花钱,等到上幼儿园要交费花钱,上学要花钱。可见,钱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那么我们是怎么理解钱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堂内外》2007年度特别策划——人生不得不得不面对的10个话题之一:金钱hanhan:钱是一种诱惑,诱惑如病毒,只有抵抗诱惑,朝目标前进,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才有可能是最后的赢家。空一下:钱是…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孩子十分精明,无论是购物还是算账,都要比东方国家的孩子强。十五、六岁如果必要的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大都不成问题。而东方社会的孩子往往还依赖父母。美国孩子的生存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父母细心调教的结果。美国人教孩子理财有一套循序渐进的规则。家长们在小孩3岁时就开步走,进行花钱教育。小孩3岁,父母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告诉他们金钱的重要作用,但来之不易。4岁,让孩子知道钱的面额,并让他们知道,钱虽然有用,但不能自己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必须有所取决。5岁,让小孩知道哪种面额的钱,可买到哪种东西,以…  相似文献   

11.
同学:哈,每个月有了一笔自己支配的“银子”,我的钱包我作主!父母:再穷不能穷孩子,何况生活好了,更应该多给孩子点零花钱、生活费,不让孩子受我们当年那份儿苦。从小学升入中学,父母给的零花钱的数目也跟着升级了!无论是住校的还是走读的,谁的口袋里没有几个由自己支配的“铜板”呢?于是,校园外的小吃摊、礼品店、网吧有了我们流连的身影和解囊的慷慨,同学生日有了热闹的PARTY和生日礼物……伸手要钱,转背挥手花钱,我们以为自己不过是钱流通的一个中间站,却不知道会花钱、管钱,也是一种生活的技能……那么,从现在开始,学习生活,从钱包开始。  相似文献   

12.
春节过后,孩子们得到了不菲的“压岁钱”。因为他们对花钱还不能完全节制,所以做家长的就应该教他们如何用好“压岁钱”。交父母管理、补家庭所用因孩子年纪尚小,还不能完全合理支配,就应把钱交给父母,以贴补家里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记者(以下简称问):每个家长都是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的,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送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了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父母花钱越多就等于爱越多?父母花钱越多孩子就越有出息?  相似文献   

14.
现在许多家长都给我来信,问我相同的一个问题,即孩子在学习时,是否需要父母的“全陪”?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谈。美欣姐姐每个家长朋友都希望自己家庭幸福美满,孩子聪明大方,学有所成。而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是单单靠钱能解决问题的,而主要是靠家长的陪伴和用心。现在有很多的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在小学阶段,有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读书比较专心,而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学习的专注程度就不够。也就是说同样是花钱让孩子去补习,而有的孩子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可见,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家长朋友们,不要把孩子交给…  相似文献   

15.
一、孩子放学回家后:中国父母:“今天学习怎么样?”外国父母:“今天在学校过得还愉快吗?和同学相处得如何?”二、孩子吃完晚饭后:中国父母:“快点去做作业!”外国父母:“先帮我收拾一下桌子。今天晚上你有什么安排吗?”三、孩子晚上要和同学出去玩:中国父母:“太晚了,不安全,再说明天还要早点起来上学。”外国父母:“好的,给你钱。要注意安全,遇到什么事了就报警。”四、当孩子在家里谈论某个同学时:中国父母:“这个同学学习成绩怎么样?”外国父母:“这个同学为人如何?”五、当孩子考试成绩下来:如果孩子考了99分(满分100分):中国父母:“怎…  相似文献   

16.
《少年儿童研究》2010,(11):61-61
初级阶段——掌钱能力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乱花钱,因此“剥夺”孩子们掌控钱的机会。比如要买什么东西,统统向父母伸手要,孩子们得到的压岁钱,家长们也会说:“压岁钱由父母来帮你保管”,全数地将压岁钱收回去。这样做的弊端是,孩子们会因此养成要花钱就伸手,一有钱就赶快花光的习惯,而缺乏对消费的规划意识。  相似文献   

17.
常听到父母们发出这样的埋怨:“现在的孩子太能消费了,花父母的钱不知道心疼。我儿子每个星期都要去麦当劳,一次不去就闹情绪,还说我们不爱他。他每个月的零花钱怎么也得300多元,不是请同学吃饭,就是买小玩具,要不就去打游戏。我们说他花钱多,他不以为然,说‘才300多元,我们每个月赚3000元多呢!’唉,孩子哪里知道父母的苦啊!”“孩子太没责任心了,自己的事情根本不放在心上。每天都好像是我们做父母的在替他上学,要为他收拾书包、带上学的用品,要帮助他检查作业。如果一次忘记了就要被埋怨,哭着说都怪我们不给他拿桌套、鞋套、橡皮等,被老师…  相似文献   

18.
1 教孩子认识钱币。家长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日常所需的物品是用钱买来的,让孩子认识各种面额的钱币,让孩子从小对金钱有客观的认识。2 教孩子学会节约。父母要让孩子了解,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一定要珍惜。在花钱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念。3 让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孩子稍大一点时,父母可考虑给他一些零花钱,数目跟同龄人的大致相当,孩子享有零花钱的自主权。父母可以让孩子设立一个“账本”,记录每天都买了些什么。一段时期后,让孩子统计一下,在哪个方面花钱较多。…  相似文献   

19.
刘清 《家教指南》2003,(10):28-29
孩子长成了小大人,作父母的该高兴吧?完全不是这么简单!作父母的猛然惊觉:那个整天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那个每天拉着妈妈找鸟蛋的孩子已经不见了。他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父母面前他变得沉默寡言,接到同学的电话他却总是滔滔不绝。父母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不知道他的心事,何谈对他进行教育?想要让你青春期的孩子继续在你面前唧唧喳喳,主动与你分享他的成就与愉悦,真心与你探讨他的失败与困惑吗?本文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眼…  相似文献   

20.
春节前,市民于亚志被单位评为“突出贡献者”,奖金5000元。然而,他既没有给老婆和孩子买新衣服,也没有换掉家里的那台老电视,而是一分不动地存进了银行。“我不是不想花钱,是不敢花。”于亚志说,“孩子上大学,老母亲又体弱多病,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钱,现在多存点钱才放心。”于亚志的谨慎,是当前大多数老百姓消费信心不强的一个缩影。到底是谁捂住了百姓的“钱袋子”?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为此“把脉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