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正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贸易、人员往来、商品物流等被极大阻断。伴随物理空间的"逆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梗阻,反映人们思维和情感的互联网舆论也陷入巨大撕裂中,各种污名诋毁、种族歧视、民粹主义,令疫情笼罩下的世界安宁更加岌岌可危,全球化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疫情令世界走向何方?这是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重大议题。人类社会危难关头,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迸发出巨大的凝聚全球价值共识的感召力,为破除霸权主义、孤立主义主导的国际垄断话语,建设更具普适性和更高认可度的合作共享型国际话语体系,提供了重大启迪和路径指引。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反全球化、保护主义和平民主义(有人将其贬译为"民粹主义")三大思潮席卷西方国家,这给中国带来了大展宏图的机会。整个世界,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当前,西方出现的逆全球化浪潮,标志着过去30多年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遇到重大挫败。随着新自由主义的破产、英国脱欧、美国政治和社会严重分裂,当下正是中国主导建立一个新世界秩序的时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必将成为载入史册的一次全球性危机事件,也是人类社会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表征。虽然疫情在湖北武汉等地集中暴发后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一向以"灯塔"和"导师"自居的美国却因应对不力成为新的疫情"风暴眼",甚至有沦为"失败国家"之虞。在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裹挟下,"甩锅""阴谋论"和"污名化"一度成为国际舆论场的主旋律,近年来在世界各国获得认可和推动的公共外交遭到了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发展的戏剧性和不确定性让零和思维支配了部分国家的外交政策选择,信任和包容成  相似文献   

4.
正讨论人: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尹海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副院长赵瑞琦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刘朋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教授刘俊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现代传播》编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加速了"逆全球化"浪潮。始于新大陆的开辟,因应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逻辑展开的全球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态势与病毒似乎相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不断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面推出新的政策和举措,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受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全球文化异构、文化保护主义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却遭遇重重人文壁垒,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都面临着新的障碍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这不仅引发了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也引发了一次全球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极大冲击。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除了在生产经营等硬实力层面上给企业发展带来多重挑战外,对企业海外形象建设等软实力层面也带来了较大影响。如何在危机中寻找契机,是我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开展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2018年中美经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企业国际传播环境变得严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企业海外舆论生态更为复杂,在这一情形下建构企业海外新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后疫情时代,如何建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采取何种传播策略实现传播破壁,不仅关涉到企业自身发展,还关涉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本文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形象传播困境,并针对全球化遵循共生逻辑,全球传播遵循共通议题提出:后疫情时代,企业可选择具有“共通议题”特性的体育赛事来实现传播破壁。而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就为新时期中国企业全球传播与建构国家形象提供了新契机与传播共振场域。  相似文献   

8.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升级,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已构成"全球大流行病"。"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受到了严重冲击,意大利、伊朗、韩国等重灾国家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持者。笔者认为,当前全球化正处在"休克"的关键节点,为推动"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尽快遏制住疫情,建立"一带一路"防疫联防联控机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正自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以来,相关舆论持续发酵,给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抗疫行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背后所蕴藏的话语逻辑。就问题量级来说,此次疫情已经超过了2003年的"非典",中国媒体在疫情中所扮演的角色亦发生转变:不仅需要做好国内的报道,也要面向海外。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国外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在有关中国抗疫的报道和讨论中呈现出怎样的话语特征?其话语建构的逻辑是什么?对中国未来在突发性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对外传播工作有何启发?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中国国家影响力已遍及全球,中国企业已走向世界各地,中国智库的国际化进程却滞后得多。相比中国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智库并没有形成享誉全球品牌,以及相应的国际干预力和决策咨询力,不足以充分了解中国经济、贸易、文化、人员、政治甚至军事的全球化动态,也无法全面提供下一步中国各项事务全球化的思想支撑。对此,中央、地方、社会以及知识界都需要找到更加有效和快捷的办法。远远没有走出去中国智库尚未形成走出国门的全球组织力,对各国情  相似文献   

11.
正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既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工程,又是中国参与共享意义生产过程、打造中国文化国际话语空间的重要路径,"需要全方位的参与,其主体不但包括政府和媒体,还应包括企业和全体国民"。~①企业的国际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同构性决定了企业形象不仅关乎世界市场对企业的认知和评价,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衡量出国家对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已成为构建中国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跨国界、跨文化的话语传播出现两种对立现象:一方面,表达民族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话语难以被理解、甚至产生误解与冲突,像中国在国际社会遭遇"有理说不出"的困境;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草根话语"又能跨越国界、获得全球草根的认同和模仿,像风靡全球的表情包。去年底英国《牛津词典》评选出2015"年度热词",这个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词汇,而是一个"笑哭了"的表情。中国"帝吧远征FB"事件(百度李毅吧网友"出征"脸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但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或者说中国对世界的看法、观念和思考,并没有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这并非一个可以用"钱"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和"观念"的问题。这从我们对法国总统大选的报道,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成为世界全球化力量与反全球化力量的一次角斗,得到了全球、主要是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中国的媒体却较少关注法国大选的世界意义,更多的是因为欧美媒体的关注而关注。中国媒体的编译式报道只能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很难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而要增强中国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关键是新闻话题的选择,中国媒体应该从根本上、即从对外报道的理念上进行必要的修正。同时,要做好对外舆论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形成一个正确的媒体战略,重新打造一个真正能够影响全球舆论的"媒体潜艇"。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空前互联的时代,传播交往在全球城市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参与者,每个人都能成为"公民外交家",有权利采取有意义的行动,为全球化带来积极影响。全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中的重要参与者,其作为全球化时代日益强大的社会政治单元,有能力作为主要平台促进人们的互动,分享多元文化和价值理念,如上海、香港、洛杉矶、伦敦等全球城市拥有先进完善的城市交往平台和充满活力的文化社会活动,各国人民籍此分享信息和想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面对当下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全球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政府与民众为抗击疫情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就在中国政府向世界伸出援手之时,部分西方政客及媒体因本国疫情的恶化,不断向中国"甩锅",对中国防疫措施等进行无端指责,企图利用带有偏见的言论及报道污名化中国,中国国家形象遭受一定损害。因此,如何在全球遭遇疫情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战疫中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反击污名化中国,是目前对外传播中遇到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中美关系危机的病毒时代:何为舆论战?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一直处在悬念、不安甚至紧张对立的状态。如今,尚未走出贸易战泥沼又遭遇全球传播的新冠肺炎疫情恐慌,美国领导人使用"中国病毒""武汉病毒"概念,指控中国隐瞒疫情而鼓动调查、追责、索赔,上演冷战思维性质的反华闹剧;中国则谴责其  相似文献   

17.
正2007年,西蒙·安赫特(Simon Anhalt)提出"国家形象指数"(Nation Brand Index),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论证了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规律性分析。其中的一个结论是"国家形象对于渴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良方(new panacea)"。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非常重视和强调对全球化的参与,其国家发展目标也需要与世界广泛而密切的合作。这凸显了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在探讨新  相似文献   

18.
正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全球资源要素的支持。而我国属于资源短缺型国家,中资企业选择"走出去",实现全球化经营,参与全球化竞争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2012年6月1日,国务院转发的八大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增强走出去主体实力。鼓励国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整合,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  相似文献   

19.
与批评话语分析不同,积极话语分析以积极友好的态度,强调通过话语分析构建一个宽松、和解、共处的人类社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中国临危不惧,快速应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少国家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决策和行动表示高度赞赏并且支持同中国合作展开抗疫工作。结合这一全球合作抗疫的友好社会语境和各国对中国表示肯定的积极文本语境,本文从评价理论出发,以态度系统搭建分析框架,以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的评价话语为研究语料,围绕"积极话语是什么""话语传递的态度意义是什么""话语建构的中国形象是什么"三个问题展开积极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推动全球开放发展,构建各方受益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向世界贡献了基于自身成功经验形成的开放理念。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步入艰难复苏进程。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新形势下,一些国家推动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动力明显不足,开放理念的全球传播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构建因此遭受巨大挑战。面对此种形势,我们在对外传播中要立足均衡开放理念,讲好中国主动扩大进口的意义和逻辑,让国际社会全面认识中国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本质特性;要立足制度型开放理念,将中国倡导以规则为导向的全球治理与中国对外开放的规则等制度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及公认国际法准则的良好形象;要立足共同开放理念,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结合起来,用中国案例引导和激励世界各国加入到对外开放的共同行动中来,不断壮大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支持开放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