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对中国污名化行径为研究涉华国际传播的新动向提供了研究资料。有关疫情与污名化的研究涉及传播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目的在于探讨美国围绕疫情对中国污名化行径的特征、成因与危害,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升疫情风险评估为"大流行",全球拉响最高级别警报。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同时,一些西方媒体借机颠倒是非,攻击中国政治体制,大搞污名化报道。我国主流对外传播媒体积极应对国际负面舆情,公开透明地发布疫情信息,有力驳斥了西方意识形态偏见,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率先抗击疫情,为世界各国赢得了两个月的时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携手抗疫,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但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污名化中国现象沉渣泛起,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对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中国将如何应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报半年来在疫情报道中建构的中国形象,并针对其报道特点,探索未来中国外宣的话语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部分西方政客却处心积虑造谣生事,企图抹杀中国的抗疫成果及对全球疫情防控的巨大贡献。国际舆论场中杂音不断,污名化言论甚嚣尘上。客观来说,这对全人类抗击疫情百害无利。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生态,如何从“坚持人民生命健康重于一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加强国际传播,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积极引导舆论走向,对负面舆论进行纠偏,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2020年4月2日,笔者牵头协调中国百名学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刊发致美国社会各界联名公开信,呼吁全球团结合作,反对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污名化。一天后,美国近百名前高官、学者发表公开信强调"只有中美精诚合作,才能拯救人类生命"。此后,20多国前政要名流致信笔者所在机构,响应中国学者百人信。4月6日,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165名领导人及学者在《纽约时报》刊文签署"致二十国集团成员倡议书",敦促采取国际协调行动,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世界经济带来的双重危机。上述行动对于加强中外沟通和全球合作抗疫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超越经济层面的区域主义使得一些民族国家因政策束缚而无法对社会福利予以再分配,只能通过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的方式进行社会保护。~①而在全球化中成长壮大的中国企业正在成为一些西方社会的众矢之的,受到美国等国家的高度警惕,甚至抵制和制裁。加之疫情在全球蔓延,这些国家将对中国、中华民族的污名化延伸到中国企业及其产品、服务,甚至加以阻隔,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而在这场全球抗疫战斗中,中国、新加坡等国均向世界展示了其防控疫情的能力,~②其成功的实践彰显了儒家文化强调"义务大于权力"的集体  相似文献   

7.
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及海外舆情的塑造与引导,是大国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新形势下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及时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应对病毒政治化、污名化的经验,开展对政治病毒传播方式的研究,避免公共卫生健康方面产生的病毒污名化向其他方向蔓延。我们应突破西方传统的话语体系,打造以人民为中心、以珍爱生命价值为主体的共同价值观话语优势。为此,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全面立体的应对海外舆论战的多主体联动应急机制,不仅要有战略设计,还要建立落实机制,化危机为契机,构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美国一些政客不遗余力污名化和抹黑中国共产党,误导国际舆论,对中共政党形象塑造带来严重挑战,这种现象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舆论战期间尤为凸显。污名化中共具有文化哲学层面和全球治理层面的动因,破解对中共的污名化现象,要针对其深层动因以效果为导向评估中共的国际传播;推动社交媒体传播精选的海外中共学研究成果,利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共故事;设置话题自塑政党领袖形象,架设沟通桥梁引导国际舆论;鼓励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以"伙伴"或"合作者"身份对外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就一直存在一股反华、仇华、丑华暗流,并随国际环境变化,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诸如“黄祸”“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者”等,我们统称为污名化中国的话语行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美国为首的某些政客和不良媒体借机兴风作浪,“借当前疫情与我国屈辱近代史进行种族主义色彩的攻击,‘唱衰’中国经济”,①将中国置于国际舆论漩涡当中。  相似文献   

10.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本着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精神,采取严格防控措施,防控成效显著。疫情暴发后,多国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中国积极回应世界各方关切,防止疫情向他国蔓延扩散。尽管如此,疫情还是很快在多国出现,遍布世界五大洲200多个国家。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治理的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失序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提出了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倡议。该倡议是中国政府为全球治理失序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构建“四个共同体”的路径分别是坚持生命至上理念、主动引领治理体系变革、坚持共同发展和传承求同存异。如何处理好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关系,是构建“四个共同体”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可以推动“四个共同体”倡议与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更好地衔接,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必将成为载入史册的一次全球性危机事件,也是人类社会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表征。虽然疫情在湖北武汉等地集中暴发后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一向以"灯塔"和"导师"自居的美国却因应对不力成为新的疫情"风暴眼",甚至有沦为"失败国家"之虞。在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裹挟下,"甩锅""阴谋论"和"污名化"一度成为国际舆论场的主旋律,近年来在世界各国获得认可和推动的公共外交遭到了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发展的戏剧性和不确定性让零和思维支配了部分国家的外交政策选择,信任和包容成  相似文献   

13.
自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作为率先确认疫情并全力投入对抗疫情的国家,一直受到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关注。聚焦疫情对中国经济及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经济运行的影响,总结中国的战疫经验,以中国经验为标杆对标他国做法,分析得失,成为2020年1至6月该刊全球疫情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2020年冬末春初,中国武汉,全球最大的新闻正在这里发生。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暴发式感染,从九省通衢的武汉,到中华腹地湖北省,乃至波及全中国。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俨然已成新兴崛起大国——中国的一场大考。中国政府调动全国资源和医护力量驰援湖北,有力地阻止了疫情的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5.
正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并没有使世界各国更紧密地团结起来,更有效地共同抗击威胁全人类的病毒。在这个全人类本该团结协作的时刻,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却向中国发起了"新冷战"。"新冷战"是美国发动,部分西方国家追随的,从贸易、金融、科技、地缘政治到意识形态全方位的,旨在遏制中国发展的国际运动。这场"新冷战"的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2020年2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创新研究会上,将"信息疫情"(infodemic)列入优先研究议题之中,指出了此次疫情中比疫情传播更快的虚假新闻的严重性。(1)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集中暴发时,不少国外主流媒体在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前提下,将新冠肺炎病毒直称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2)暗示中国是病毒的发源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暴发,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了全球传播生态,并呈现出了一些新变化,这主要包括:全球疫情舆论场形成并在全球抗疫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西方媒体固有意识形态偏见破环了疫情信息的有效传播;传统主流新闻媒体价值回归,网络新媒体平台遭遇"信息疫情";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等加持下的疫情舆论场传播力增强;疫情下媒体商业化服务被削弱,公共服务型新闻复兴。面对疫情下全球传播生态的新变化,全球媒体应对需要强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先后在中国和欧洲暴发,欧洲涉华舆论也在角色和逻辑的转换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性变化。欧盟官方将疫情期间中欧之间的舆论互动定义为"叙事之争",这种政治化的解读不利于中欧双方建立和巩固理性、客观和积极的相互认知。欧洲涉华舆论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与中欧经历的不同防疫阶段密切相关。疫情期间欧洲涉华舆论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官方与民间舆论有差异有交集,欧洲涉华舆论存在国别与区域差异,传播方式及其效果具有多样性和交互性,中美舆论交锋影响欧洲涉华舆论。为克服欧洲涉华舆论变化的消极影响,首先,中欧双方应当共同确认疫情是人类公敌,反对政治化和污名化,携手遏制疫情和"舆论病毒"的传播。其次,中欧制定和实施抗疫措施都立足于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双方应当相互尊重并拒绝将防疫问题上升到"制度比较"层面。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深度伪造、聊天机器人与个性化推荐等人工智能代表性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国际传播进入了智能时代。国际传播中的污名化行为也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了新的趋势与特点。人工智能技术直接提高了假新闻制造的效率,并拓展了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加剧了国际传播环境的恶化。在新冠疫情、美国政治与俄乌冲突方面,国家间的污名化行为更加突出,这表明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中的广泛应用可能加剧国家间的不信任与误判,恶化公众间认知。在这种局势下,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提高各国人工智能治理的协作水平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中,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至"非常高"。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媒体对其的关注和报道远远超过埃博拉病毒。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恐惧和恐慌是主要特点之一。同时,西方媒体报道中对中国和华人群体的歧视与偏见,值得引起足够关注与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