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时代,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名人在这大好年华中留下了善于背诵的佳话:在生死关头,吟出《七步诗》的曹植,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诗赋十万余言.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青年时,就能把父亲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一一背出.蜚声当代世界文坛的巴金,十二、三岁的时侯,就能背诵《古文观止》等好几部古典名著.青壮年时期的马克思,能背诵海涅、歌德、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等名家的许多作品.  相似文献   

2.
名人的背功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上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已能倒背如流。著名作家巴金上中学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这为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著名语文学家张寿康先生四岁时虽然不识字,却能背诵《千家诗》,八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著名作家刘半农十一岁时就会背诵《长恨歌》《琵琶行》。作家琼瑶、琦君、三毛等从小就背诵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写作时信手拈来,为作品增色不少。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上初二时曾背诵《孟子》一书,他说自己从中获益匪浅。名人的背功@王勇…  相似文献   

3.
背诵的方法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对语文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极大。知名作家得益于背诵的可谓不少:茅盾早年可背诵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巴金少时能背诵《古文观止》,“才高八斗”的曹植十余岁时就可背诵十万余言的诗词歌赋,很显然,青少年时候的背诵活动对他们后来游刃有余的创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反复背诵的过  相似文献   

4.
<正>据说,钱穆先生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20世纪80年代,钱穆的孙女正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写信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的回信:"《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四书章句集注》为主。《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要求孙女背诵,作为史学大师的爷爷自然更能背诵。能够背诵《史记》,  相似文献   

5.
背诵是学习语言,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都很重视背诵。元朝程端礼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思是说要下苦功夫读书,书读多了,书中的语言就会成为自己的语言,在平时说话、作文中就能应用自如。宋朝的欧阳修,小时候给自己订过一个背书计划:每天背诵三百字。过了几年,他把《论语》、《孟子》、《大学》等书全部背熟了。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终于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背会了好多名著,年轻时就成为现代著名作家。欧阳修和巴金的学习经验证明,背诵对于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逝世九百周年,在他的一生中,自幼至老,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其治学范围之广,遍及哲学、史学、文学以及天文地理,数历医学等各个领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本文就他的治学,谈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地方。 司马光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惊人的勤奋好学精神。五六岁时便能背诵《论语》、《孟子》,尤其喜爱读《左氏春秋》。据史书记载:“光在七岁,凛然如成人,阅《左氏春秋》,爱之……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对这部书,他不仅能熟读背诵,而且能把它  相似文献   

7.
方苞对诗     
方苞,清代散文家,“桐城派”的创始人。他幼年时聪颖过人,四五岁就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皆能背诵。  相似文献   

8.
人物档案:可爱淘,本名李允世,1985年出生于韩国忠北制川市,现就读于成均馆大学,专攻影视创作。水瓶座的可爱淘自小就满脑子稀奇古怪的想法,对幻想特别迷恋。可爱淘16岁时,以网络小说《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哆来咪发唆》等跃居韩国畅销小说作家榜榜首。沉寂四年后,她又以一部《局外人》在青少年读者中再掀阅读狂潮。在韩国,可爱淘是与影视结合得最紧密的作家,其作品多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是韩国最受影视公司欢迎的票房保证。可爱淘的作品同样受到众多中国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在中国青少年读者中是知名度最大的外国作家。“灰姑娘”…  相似文献   

9.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 ,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 ,到毕业时 ,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 ;刚进中学 ,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 曹刿论战 》 ,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 ,他一口气背完 ,说 :“整部《左传》 ,我都可以背出来。”陆费逵6岁随家由汉中迁居南昌 ,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 ,他就将沿途所经大小地名依次背下 ,无一遗漏。谢冰莹4岁识字 ,两个月后居然背出了随园全部女弟子诗。洪业庭训时 ,就能背诵1400多首杜甫诗和30余篇杜甫文 ,致使后来在美国写《杜甫传》巨著 ,全凭记忆所储存 ,不用再去查找杜甫诗文了。…  相似文献   

10.
先来了解几个人物---
  康熙皇帝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宰相赵普将《论语》烂熟于胸;
  钱穆九岁能背诵《三国演义》;
  巴金能够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
  茅盾能够背诵全本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11.
惠子的世界     
沈惠子:女,16岁,安徽省东至县第一中学“弦声”文学社社员。自小学至今,已在《美文》《中学语文》《读写月报》《中学生报》等报刊发表作品80余篇。2001年9月,《青少年日记》以她为该  相似文献   

12.
略谈背诵     
马克思在少年时代,就用一种不熟悉的外国语去背诵诗歌,借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到中年以后,还能整段地背诵但丁的《神曲》,一场一场地背诵莎士比亚的剧词,以及海涅、歌德等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毛主席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除了大量地研读哲学、政治、历史等方面著作外,对我国古典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在清晨诵读文学名著,历代一些大诗人、大文学家的许多诗文毛主席都读得烂熟,并能成篇地背诵。  相似文献   

13.
数学家苏步青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能背诵如流;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十岁时,父亲讲授《三字经》,他当天就背熟了;现代著名作家茅盾能倒背《红楼梦》……这些人都十分重视背诵,并从背诵中奠定坚实的文化、文学基础,成就了他们的未来,成为人所共知的历史名人。可见,背诵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从哪里来,加强背诵是一种好的方法.钱钟书先生从小就背诵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就连《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都熟悉到随便抽出一段就能诵如流水.而茅盾先生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的知识丰富,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美国著名大众演说家简理机先生也说:“好好发展我们的记忆力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几.背诵好文章越多,你的记性愈好.”记性好,对做学问、创事业有利无害,而背诵能锻炼记忆,又焉能不背诵呢?小学阶段是背诵的黄金阶段,所以培养背诵能力,提高背诵效率对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正>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国学大师。钱穆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钱穆记忆力极佳,在私塾上学,"日读生字二十,忽增为三十",能强记不忘,又增为四十,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他最爱看《三国演义》,傍晚屋里光线暗,干脆就爬上屋顶读,九岁时便能背诵《三国演义》。钱穆父亲的一位朋友听说他能背《三国演义》,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  相似文献   

16.
背诵的作用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学问渊博的学者专家都曾背诵过大量的名作。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就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就这样,他们把美词妙句化为自己词汇  相似文献   

17.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 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8.
1978年9月,钱钟书先生出席了在意大利召开的第26届欧洲汉学家会议。会上,他用流利、纯净的意大利语作了题为《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的并不很长的即兴式演讲。在演讲中,他根据内容的需要,时时援引背诵意大利文学家的作品,不管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家名作,还是二、三流作家的作品,甚至是意大利本国也比较陌生的,他都能随时援引、背诵作品原文,而且往往一字不差,使得欧洲的汉学家们大为吃惊。此外,他还引用背诵了不少英、美、法、西班牙、葡萄牙等不同国度不同语言的作品,使其演讲大放异彩。究其原因,一是钱先生是语言天才,英、法、德…  相似文献   

19.
柳国强 《高中生》2008,(24):66-66
一、画面记忆法背诵古诗时,我们可以先认真揣摩诗歌的意境,将它幻化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就能将作品的内容深刻地贮存在脑中。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以根  相似文献   

20.
熟读和背诵古今名著,对初学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为向少年儿童提供阅读和背诵的作品,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背诵文选》。这套背诵文选包括《古代诗歌选》、《古代词曲选》、《古代散文选》、《英美小诗选》和《名言警句选》五本。前三本,分别从历代传诵的文学名篇中,精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