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闻一多诗人、学者、斗士的身份是以他的人格为支撑的,人格的形成及特征与个人生存的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闻一多的人生履历、学术研究成果等带有鄂东地区楚文化特点,这是闻一多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针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时,总是将其文和其人相结合.其实,作为人们研究对象的闻一多,其诗作、诗论与杂文等,也都是其方正人格的表现.闻一多凡事追求完美和极致,由于其人格建立在高洁的基石上,因此,他之由绅士转变为斗士,就不是政治家的政治表现,而是坚持正义、寻求真理的知识分子行为.所以,其方正人格的"绝唱"又使其诗作诗论乃至杂文的品位得到彰显.闻一多虽然失去了宝贵生命,但正因为他有"道",所以无论其诗作、诗论还是人格,都能获得圆满和永生.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鲁迅倡导并领潮流左翼文学,闻一多曾反对并嘲笑之。他们的这种龃龉,主要在于二人对待艺术的态度不同。闻一多所取的是诗人的态度主张艺术为艺术,鲁迅所取的是文人的态度主张艺术为人生。闻一多后来所以改变文艺观乃至世界观站在被其过去指为海派者的立场上赞扬鲁迅,这原因在于他们共同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尤因闻一多经历了诸多动乱和磨难,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使他看清了当时国民党政权的腐朽和罪恶。只有在这时,鲁迅才会像太阳一样,使闻一多终于沿着太阳系的既定轨道环绕运行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西南联大时期的诗歌创作(编选)、书法作品(篆刻)、绘画作品等尽管属于不同的文艺样式,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闻一多的诗、书、画的艺术本质与闻一多的现实人生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不仅体现其文艺观念从"为艺术而艺术"向"为人生而艺术"的转变,还深刻体现了闻一多在转折时代的实践哲学与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作家.他出生在楚国故地,受过良好的教育,研究过屈原的楚辞,深受其作品思想的熏陶和高尚人格的影响.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以死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对杜甫在人格和艺术技法上进行了有意识的继承,并实施了成功的现代化转换。闻一多成为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现代杜甫,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和新诗革新家。对于新诗如何在寻求新变中接通与中国诗歌的几千年之常,闻~多的实践具有诗学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向鲁迅忏悔     
在纪念鲁迅逝世八周年时,昆明的文艺界要举行一次纪念晚会。请不请闻一多参加,有人感到为难。因为闻一多曾参加过“新月社”,鲁迅对“新月派”是深恶痛绝的,还多次斥责过他们。闻一多也对鲁迅开过战,但当有人找他商量这次集会时,他不仅参加了,而且还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高度评价了鲁迅的伟大人格,他说: “有些人死了,尽管闹得十分排场,过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闻一多研究中较薄弱的环节杂文进行多层面的文本解读及风格论析。指出闻一多的杂文继承发扬五四反封建的精神,从对儒家思想的剖析出发,进而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标志其批判理性的成熟。闻一多的大部分杂文写于抗战后期——内战爆发前,是用生命写就的争民主,争自由,追求光明的诗篇,具有现实战斗意义。诗人本质的闻一多,其杂文体现了诗与政论结合的特色,是其真善美人格的集中体现,有审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1月20-21日,"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从多维视野中研究闻一多新诗创作、理论和批评,发掘闻一多诗学的贡献及其当代意义.会议的主题没有局限于以往单方面来解释闻一多人生和精神的传统思维模式,而是将他置于20世纪民族国家的理想建构和新诗现代化转型的话语谱系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梳理和反思其人格精神内涵的变化历程.另外,对闻一多学术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再研究,成为闻学研究交叉性和互渗性的重要体现,它要求研究者在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的基础上,兼有相关知识的学术视野,运用学科互补的优势拓宽研究思路和学术领域.此次会议还改选了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的理事会.  相似文献   

12.
雷乔英 《成人教育》2009,29(12):78-79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不仅是优秀的学术论文,而且是散文、诗歌与哲理三位一体的经典。它不仅在学术方法上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高尚学术人格的陶冶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的不足,根源于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以及闻一多直系人生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人格决定风格,风格折射人格,二者相辅相成,既是不同的,又是一致的。对于“新月派”主将的徐志摩、闻一多来说,其诗作的大相径庭恰是他们不同人格的写照。当然,作为同一时代、同一社团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还是有其共同之处的。  相似文献   

14.
刘琴 《湖北教育》2023,(2):54-55
<正>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是一篇传统篇目,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以及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的特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民族、民主献身的精神。教学中,教师多在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品质上下功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这篇文章语言表达上的巧妙。  相似文献   

15.
1930年至1932年,闻一多任职于国立青岛大学。这一时期是其从诗人向学者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其一生文化活动的缩影。梳理闻一多任教青岛时期的文化活动,总结其中的特征和意义,有助于促进对其文化角色转变原因的研究,深化对其文化人格和人生追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能不能上出语文味,能不能上出美感,要看我们能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及内涵,而要正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及内涵一定得从品味语言入手。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后,笔者深深体会到品味语言的重要性。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品味语言,走近闻一多先生,去领略他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的文化心态、文学观念深受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影响,其诗歌中工业文明与古典审美理想的冲突,以及他在基督教与古典人格理想的整合中,诗歌所呈现的审美特质,无不昭示着其文化观念变迁的思路及其局限:前期的闻一多存在盲目崇拜传统文化,敌视西方文化的“偏差”;后期的闻一多又产生了过分美化西方文化,粗暴对待传统文化的“偏差”。其“偏差”的背后,是一种徘徊在政治立场和学术立场之间的焦虑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一、殉道者与人格之歌的诞生历尽坎坷的诗人岑琦,近几年连续为我们贡献出三部长篇抒情诗:《闻一多之歌》、《朱自清之歌》(此二部以《闻一多之歌》为书名,1986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雪峰之歌》(载《江南》1988年第3期).著名九叶派诗人之一唐湜在《岑琦的两支歌》(《闻一多之歌》一书之《代序》)中称《闻一多之歌》(以下简称《闻歌》)与《朱自清之歌(以下简称《朱歌》)是两位诗人斗士的颂歌,两篇崇高的悲  相似文献   

19.
通常,人们不但以“诗人—学者—斗士”的“发展论”来解释闻一多人生形式的“突转”,也用它解释闻一多充满矛盾的批评理论与美学思想。然而作家的精神世界与心理结构往往比我们已经习惯用完美的进化图式展示和阐释的都更复杂。闻一多人生形式与诗论的前后矛盾,主要取决于他人格心理中两种相互矛盾的因素:一是求“完美”,即道德的完善与艺术的秩序、和谐、圆满;一是求“极致”,即感性或状态的极端沉醉。追求完美,也就是追求“神圣”之境,它带来闻一多人生与艺术的理性色彩、古典情怀,却也导致某种抑郁;“极致”求的是片面的精彩,它使闻一多在谨严典雅之外另有一种单纯热烈的浪漫情怀和激情宣泄。此二者形成的张力关系,造就了闻一多充满矛盾、内蕴丰富的艺术与人生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的诗学理论是以诗歌的艺术节奏美为中心,是艺术形式美和艺术现实美共生而成的理论体系,这是他在中西融合和古今贯通中建构起的既民族化又现代化的诗学理论。其内部各种诗学要素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中的生成和生成中的矛盾成为他新诗理论的整体特征,体现出一种力美风格,也是闻一多力美人格的外化。这种力美人格和风格对于激发民族生命力和激活民族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新格律诗理论中的诗美追求,在中国诗歌史上也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