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词调改名由来已久。据中华书局本《全宋词》统计,宋代常用词调正名200多调,其中常用慢词90多调,其异名达220多调。这些常用慢词的改名,有的以词中字句为调名,有的以词中所咏之物为调名;有的词人擅长化用前人诗句作调名,有的词人则善于化用典故为调名。词调改名作为词学发展潮流的一个方面,承载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2.
《采桑子》是一个常见的词调,吸引了几乎所有词学大家的大力创作,以它为词调通用名的词作流传甚广,颇具研究价值。本文系统介绍了《采桑子》从唐到元的名称来源、格律体式、思想内容、风格特征的传承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3.
晁补之是两宋创作《洞仙歌》词最多的词人,《洞仙歌》也是晁氏使用最多的词调之一,其缘由包括该词调本身的声情美、师友的创作引导和词人高风旷放的性格。他的创作独具特色,开拓了《洞仙歌》词咏物和游仙的传统,发展了词调的体制,在《洞仙歌》词填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理应获得更多重视与投入。  相似文献   

4.
北宋词人贺铸词作每首均新撰与调名不同的词题是词史上颇为罕见的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整体归纳分析,得出贺铸命制新词题是在词调调名与意义发生离变的背景下,出于加强词题与词意之间的联系并便于口头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大规模集中创制的。词题揭示了词人的创作动机,并具体阐释了词调的声情内容,体现出贺铸极高的音乐素养和词学追求。是词这种艺术形式从口头化向案头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内在生命力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5.
日语的词调是单词语音的高低、强弱配置表现,具有简单明快的特征。词调是语调的基础,语调是词调的组合。附属词音调受独立词词调的制约,但受语气影响亦可能出现例外。附属词音调与独立词词调的结合只有在符合语音美学原则的前提下方能形成流畅优美的语调。语调之美构成日语特有的语音美学世界的一部分,借助它再配上适当的语气可以充分表达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6.
人们多以“味”、“韵”、“格”等审美概念概括词作的不同审美本质和特征,先著在《词洁》中提出的“洁”同样属于一个蕴含丰富的审美范畴。先著所谓的“洁”主要体现在词调、词的韵律以及语句的锤炼三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洁”的内在核心,而“雅洁”和“才高情真”则是“洁”在更高层面的要求。文章采用分析法着重探讨“洁”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先著的词学思想和审美主张。’  相似文献   

7.
词调是词体的本质特征之一,它的成长经历了漫长岁月。从源流方面,它经历了词调孕育、词曲交融到词调定格的演变:从功能上,它经历了由歌舞娱乐为主、音乐与文学功能兼备和文学创作欣赏为主的转变。由于词人音乐素质和词调曲谱自身局限导致词调音乐功能的弱化和缺失,词调最终被定格为标示词体格律的文学性专用名词。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张从词体的特征出发来研究词的起源。词体的本质特征是律化的谱式定型,包括各词调的音乐形式的定型和歌词的句度、用韵方式和字声组织方式等格律形式的定型。词体的形成是多因的。它继承发展了诗三百以至汉魏六朝乐府的传统;是汉语声律原理在杂言歌词中成熟运用的产物;音乐的大发展为词体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中认定词体萌芽干齐梁而形成于中唐,其标志是人们自觉地按照定型的谱式填词。  相似文献   

9.
姜夔的词调歌曲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朵奇葩,其词调歌曲无论是词还是曲,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均有重要的位。其文化精神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又有其自身个性特点,本文主要对姜夔词调歌曲的文化精神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宋金民间词所见不多。近年来"全真道词人群体"逐渐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通过对全真道词的观照,能够看到金代民间曲子词的一些踪迹。在词的通俗化和回归民间方面,全真道词人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将一些较雅的词牌改为较通俗并与全真道相关的词牌名、大量采用民间原生态音乐小调"变身"为新的词调以及对一些词调的改进、使用藏头拆字词形式等等,其中很多作品可以归在民间词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晚清词论家陈廷焯对词评论的重点在《词综》、《词选》两部词选上,陈氏肯定《词综》有辑存文献之功,但未尽汰芜词;赞誉《词选》能得词之本原,但仍有去取未当者。另外陈氏对其他历代声名卓著之选本皆有品评。虽然存在对词选类型辨析不精等问题,但其论述大抵精当,颇有示人学词门径之功效。  相似文献   

12.
《竹枝》原是巴歈民歌,经刘禹锡改造后盛传于晚唐五代,并成为教坊曲,演化为词牌名。《花间集》《尊前集》《全唐五代词》均收《竹枝》;《词律》、《词谱》开卷即见《竹枝》。但《全宋词》不收《竹枝》,苏轼、黄庭坚等人《竹枝》歌词不见于各自词集,而见于相关诗文别集中。然其创作经过,表现手法,演唱特点等又近“于曲子词”,故今人重编苏、黄等人词集时,不妨也收《竹枝》歌词,这有助于从音乐角度鉴赏作品。《竹枝》是诗也是词,无论编入诗集或词集,均不影响作品自身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晚清名词学家谭献词学活动和词学理论的研究,主要献材料一般取自《复堂词话》,而词话主要辑自八卷本《复堂日记》。此八卷本日记,是作删汰后的选辑,很不完整,徐彦宽将被作删汰部分整理成《日记补录》,后又编八卷本刊后续写的日记为《续录》,内容始趋完整,惜未引起词学研究重视。本据全本《复堂日记》,发掘《复堂词话》之外的词学材料,揭示了谭献与庄槭及《白雨斋词话》作陈廷焯的关系,并初步梳述了谭献的重要词学活动及词话未收的词学评论。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主要以词创作为主,而在词学理论方面遗留下来的材料比较少,因此向来被人所忽视。但作为南宋词坛巨擘,辛派词人领袖,缺少思想和理论支撑的辛弃疾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辛弃疾对词体的观念大概有以下几点:以气论词,人词为一,风格雄健;词以陶写,记写行藏,不平则鸣;书寻旧锦,词裁新碧,锤炼出新。深入探讨辛弃疾的词学思想,对于研究其人以及辛派词人的创作乃至南宋词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主要以词创作为主,而在词学理论方面遗留下来的材料比较少,因此向来被人所忽视。但作为南宋词坛巨擘,辛派词人领袖,缺少思想和理论支撑的辛弃疾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辛弃疾对词体的观念大概有以下几点:以气论词,人词为一,风格雄健;词以陶写,记写行藏,不平则鸣;书寻旧锦,词裁新碧,锤炼出新。深入探讨辛弃疾的词学思想,对于研究其人以及辛派词人的创作乃至南宋词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代词话,虽上不如宋元,下不如清,但明代词话仍有自己的特色.受中晚明时期种种解放思潮的影响,主情率性成为明后期词话的主导倾向.明人词话中呈现出对情的张扬,词话中对词言情的本质与抒情功能的认识、词学绮艳柔婉的风格论及对花草之风的崇尚,都生动地体现了明人主情率性的倾向.“主情率性”成为明人词话的特色之一,也是明代词话相对于宋金元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许之衡是近世广东中后期词坛上的名家,其词学活动主要包括创作《守白词》、与当世词坛名家的词学交游以及编著词学启蒙专书《词选及作法》。考察许之衡的词学活动,可从侧面体认近世中后期广东词坛的去边缘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历来认为,宋代词论中苏轼鄙视柳永,而李清照又不满苏轼。事实上,苏轼对柳永的态度比较辩证,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与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具备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张炎《词源》提出“清空”概念,众多学推许它是清雅人格的象征,细经辨析,则应属于词法范畴的规则。  相似文献   

19.
词兴于唐,随着词体的形成,唱和词也应运而生。唱和词是中国古代词史中的独特景象。对唱和词进行整体研究,考察其产生渊源、演进脉络以及各时期的题材和艺术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词为艳科”乃是唐宋词史所呈现的一个基本格局,但是唐宋词并非“艳情词”的一统天下。唐宋词人在以“男子而作闺音”的同时和稍后,也逐渐融入了他们作为士大夫文人的角色和身分而拥有的一些情感与心绪,这样,他们不仅为唐宋词这个拥有香艳绮丽形貌的“美人体”填充了灵敏善感、幽微细腻、丰富鲜活的心灵和灵魂,而且也因为转变了唐宋词的抒情主体——从代言体的女性到主体化的男性,开拓了唐宋词的抒情领域——从绮思艳情到闲情逸趣,提升了唐宋词的抒情品格——从香艳婉媚到闲雅清逸,从而具有了重要的词史意义。抒情性的嬗变堪称是唐宋词史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从绮思艳情的抒写到闲情逸趣的吟咏,乃是唐宋词抒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