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刚到电台的那几年,她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每天早晨5时30分起床,6时整出发,6时25分到岗,6时55分开始直播工作,8时30分别人刚刚上班,她已经结束了一天中的第一段工作,接下来是选题、采访、写稿、直播。每天三档直播节目的工作强度,源自工作带给她的充实和她对这份工作的无比热爱。  相似文献   

2.
杨德宪七五年就入党了,入党时她才20岁。她说她这一代人是在受党的教育和学雷锋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八六年崇文区教育局领导想让她做机关档案工作时,她很爽快很高兴地就答应了,没想到一干就十几年过去了。九七年,崇文区教育局、成教局和区政府文教办要合并,实...  相似文献   

3.
在抗战时的重庆,她就作为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而闻名。她是著名声乐家黄友奎的高足,傅雷大师也给了她艺术的滋养。1942年,她毕业时的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轰动山城,一下子成为大后方音乐天幕上熠熠发光的新星。那晚她唱的全是外国歌曲,法文的、英文的,其中有一首俄文歌曲《夜莺》,听得很多听众拭泪。然而,她的命运如同著作中的茶花女一样悲情。她就是被称为东方茶花女的张权。  相似文献   

4.
她一生下来,就缺少左前臂。助产士看到她时,彻底惊呆了,于是小心翼翼、字斟句酌地对她的母亲说:“你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她有两条腿、一个漂亮的脸蛋,可是却缺少一段手臂。”  相似文献   

5.
17年前,范丽青作为一名大陆记者第一次兴奋地抵达台湾时。她没想到会引起全世界那么大的反响;7年前,当她作为首批新华社赴台驻点记者抵达台湾时,“狗仔队”般的追踪让她身心疲惫;而这一次,2007年11月14日,作为首位国台办女发言人.媒体的再度关注或许已让她信心满满了。  相似文献   

6.
乘龙佳婿秦穆公最小的女儿出生时,正巧有人进献一块美玉,当她周岁生日时,在宫中摆设盘(一种旧俗,婴儿满周岁时,用盘盛弓箭、珍宝、玩器等物,让婴儿抓取,以卜其一生的志趣),里面放有多种物品,让她抓取,可她唯独抓取美玉,爱不释手,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弄玉。弄玉善于吹笙,嗜爱  相似文献   

7.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熟悉的“海迪姐姐”没有了音讯。当再次见到她时,她带来一份沉甸甸的礼物: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她说,自己是沉入“海底”了,她不想沉湎于大家熟悉的光环中,她要寻找最美丽的珊瑚和珍珠。  相似文献   

8.
当你步入沈阳军区第三疗养院,便可看见神态呵掬、鲜活可爱的“三灵童”捧月的《童趣》。然而,谁人会料到它的作者竟是一位娇小瘦弱的女护士李敏。李敏,整天风风火火,有一股倔强的男人性格,她要想干的事非得干出一个样来。这不,她画画时,画获奖;她搞雕塑时,雕塑也获过奖。李敏是个事业型女子。1969年16岁的她,抱着青春的幻想,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军营。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敏学起了雕塑,并得到了沈阳鲁迅学院一位教授的热情指导。她被老教授那双神奇的手陶醉了,老教授被她的痴迷感动了,一点点向她传授雕塑艺术。没成想她干的那么着…  相似文献   

9.
第一张照片上的她有点像中央电视台的著名女记者柴静,第二张照片上的她则有点像网上狂秀自己的著名"自恋狂"--"芙蓉姐姐";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着一身黑色长裙,高高的身材,面容略显憔悴,使人难以感觉到一位少女本该具有的矜持,又无法和成熟女性的成熟稳重联系在一起;又一次见到她时,她换成了一身洁白的纱裙,自然的容光在亮色的映衬下,整个人似乎一下多了几分活力和热情.  相似文献   

10.
时间:1998年7月14日地点:电影院经过:那晚7点,当我准时赶到电影院门口时,她已等在那里了。都说让男孩子等是女孩子的一大乐事,可她却没有。我想,这是她的职业习惯使然吧。买票时,卖票的家伙瞅了瞅我们,自作主张地便给我们安排了情侣座。我心中窃喜,嘴里却对她说:"这会不会不好?"她只是瞟了我一眼,没有吭声。那晚的电影是赚尽国人眼泪的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电影一开始,我便感觉到她处在一种激动、亢奋的氛围里。看到杰克和露丝在水中"惊天地,泣鬼神"的深情对白时,她开始小声的啜泣。随着剧情的发展,她终于忍不住,伏在我的肩膀上痛快地  相似文献   

11.
杨江丽是湖南省长沙市河西一所高校的大二学生,20岁的她来自洞庭湖区,贫寒的家境让她比别人更早地懂得去珍惜生活和把握命运。大学期间,她不仅每个学期都拿到了一等奖学金,还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跑推销,自己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她在校外打工时所经历过的另类人生,以及她在面临种种诱惑与威逼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勇气。以下,是她对一次特别谋生经历的回忆。不贪便宜,主人精心设置的陷阱也只是徒劳  相似文献   

12.
拥挤的电梯里,一女孩眉飞色舞地向她同事讲述刚才的经历:早上遛狗时,为了阻止“狗狗”的垃圾情结爆发,她奋力从它嘴里抢下马路上的肉骨头,不曾想被“狗狗”狠狠咬了一口。在她同事睁大了眼睛一  相似文献   

13.
每当灰咪咪一连花上半个钟头,望着阳光中飞舞的尘埃时,她究竟看到了什么?而当她望着窗外迎风摇摆的树叶时,她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当她抬头凝视悬挂在烟囱上方的月亮时,她眼中所看到的又是何种风景?  相似文献   

14.
她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硕士、博士头衔,但她写出了杨乐、宋健、钱三强等一批科学家;她刚当记者时没有受过任何新闻训练,半年没有登出一篇稿,但是50年来写出大量轰动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她是记者,也是母亲,她克服生活磨难,带着残疾的儿子深入山区,同农民吃住在一起,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她就是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科技日报高级记者郭梅尼。  相似文献   

15.
方言抵心     
有个女作家.在人到中年时找到了真爱.本来是天大的好事。让她感到遗憾的是,在和前夫协议离婚时.女儿怎么也不肯跟她。究其原因,她原先和她的一家人生活在小县城.而“真爱”在大城市.她曾对女儿说过:见了叔叔,不许再讲家乡话,难听死了。本来女儿普通话讲得很棒.但就这么一句.女儿便死活不肯跟妈妈.因为妈妈剥夺了她讲方言的权利,刺伤了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16.
妈妈     
她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村大娘,没有过轰轰烈烈的业绩,连救助别人的好事也很少做过。她太穷了,实在无力去接济别人,只有陪着流眼泪的人流泪。每逢有人讲自己如何英雄如何舍己为人时,她就会想起某年某月某日,一个要饭的来到自己门口,锅里没有一口饭,屋里没有一把米,没有东西打发人家。想起这些她就脸红,叹气,觉得自己活得不像个人。村里人可不这样看她,都说只有她才是个真善人。吃食堂时,大家选她打饭,掌握勺叉。一天三两二两粮食,有时一两半两,分成三顿,又分到每勺里能有几拉糁子?掌勺的要想对你好,从锅里猛地捞一勺,便稠的多稀的少,不管别人死不死保你活着。要想坑你.从上面给你擞一勺,便全是清水没有稠的,别人活不活保你得死。她不,不论给谁打饭,打之前都要先把锅咕咚咕咚搅搅,搅匀了再打,人们喝到碗底比比,沉在下边的糁子都差不多。社员们都说她好,承她的情,她不领情,她问:“我给你多打了吗?”有的干部们去打饭,叫她别搅从锅底盛,她装做没  相似文献   

17.
有篇通讯,记述一位老太太苦心经营一个小食杂店,她把全部收入用来抚养12个孤儿,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她这样做,是幼年失去双亲时,当地老百姓收养了她,她要报恩。有媒体拒用这篇通讯,理由是:事迹不错,也颇感人,只是见人见物不见思想——通篇没有一句反映她思想境界的闪光语言。  相似文献   

18.
一位家长不愿透露她的姓名的在试管中诞生的一岁半的中国小公民,像中国目前所有同类小公民一样发育良好,她的天真活泼和顽皮无忌,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她9个月时就会叫爸爸,妈妈,奶奶了,平时奶奶在家照看她,她给奶奶跳自编自导的无题舞,给奶奶梳头,给奶奶学鱼游,学燕飞,还会学老虎叫吓唬奶奶呢!乐得70多岁的老奶奶整天为她转来转去忙个不停,一天要给她做上五、六顿可口的佳肴。有客人来看她,她会友好地跟你握握手,  相似文献   

19.
当我看到由英国金飞士出版公司初版、湖北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少儿动物百科》一书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孩子们一定喜欢这样的动物书:果然,当我把这本书悄悄放在正在玩积木的女儿身边时.她一注意到这本书就放下玩具翻看起来。等我做好晚餐喊她吃饭时,她骄傲地告诉我:“妈妈,你给我买的新书好看极了,我已经看完了:”  相似文献   

20.
在广州,有人给我介绍广东电视台年轻女记者周晓瑾,“她是个很值得一写的人”。“她有些什么故事?”说实话,我很惭愧,在北京,对地方上新闻界同行了解得不多,对周晓瑾的事迹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回答是,她是“广州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原羊城晚报总编辑许实(即微音)在听了她的报告后流了眼泪,其他的,你采访之后就知道了。我的采访是在广播电台的播音室里,同电台的同志一道听周晓瑾的报告。她说这样可以节约大家的时间,听完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她。一她爱流泪,说到自己忙于工作时将小女儿关在家里,在电话里听到孩子甜甜的嗓音“妈妈,我乖,什么也没动”时,她下泪,她怕女儿碰电爬高;说到她所敬重的奶奶邓颖超的去世,她下泪,她是周恩来的侄孙女;说到她所采访的那些身陷惨境的吸毒少女,她也下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