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大学与文化大学与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即"是一种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相互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大学正是通过对优秀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与创新,使大学自身及大学人(包括大学领导者、行政人员、教师与学生等)得以发展,大学在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个体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追寻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追寻大学之魂"包含着两层意思:首先是要面对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引发的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正在出现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追寻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从时代的高度和理性的视角对大学的文化本质、文化使命、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这是"追寻大学之魂"的核心和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与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的有机结合,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创新"大学之道",这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碰撞,全球范围内文化发展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态势。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与政治、经济共同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前途,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面对新时代开放、包容、多元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把握新时代主题、立足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将地域文化与高校自身历史相结合构建特色大学文化,使其成为大学师生共同的思想信仰和行为准则,从而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内涵丰富,大学文化所体现的和谐性与包容性、先进性与前瞻性、批判性与创新性足以证明:大学文化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任。大学文化理当承担起传承和创新中华和谐文化、示范和引导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式、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等具体责任。大学文化要完成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责任,需要有大学内外部必要条件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大学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基地,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承担着新的重大时代责任.当前,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倡导先进文化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功能,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思路应从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等多层文化系统方面采取切合实际的建设策略,不断总结创新,发挥文化特质的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大学与文化 大学与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即"是一种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相互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大学正是通过对优秀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与创新,使大学自身及大学人(包括大学领导者、行政人员、教师与学生等)得以发展,大学在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个体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化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2012年3月22日,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假座华东政法大学召开第七届大学校长沙龙。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大学校长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与会者围绕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传承创新的战略意义和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途径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教育功能的完善受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学校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动力的推动。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功能既带有发达国家高中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典型的中国改革发展特色。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高职学校将更加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化职业技能培养,满足职业转换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应用技术研究,真正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从隐性转向显性;在文化传承创新内容上将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和谐文化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阙明坤 《教育》2012,(11):10
文化是民族之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这也为繁荣大学文化指明了方向。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现实体现,大学要肩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就必须一方面建设好大学自身文化,另一方面引领和发展社会文化。然而,当前大学文化面临极大挑战,问题重重,呈现"五大病症",亟待文化重建。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对高校发展和培养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塑造,以学术文化为核心,辅以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既反映传统,又具时尚性,体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的包容力与凝聚力、文化的民族性与吸引力、文化的创新力与辐射力。大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智力之源,是国家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中介,也是国家文化创新之源。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大学需要以"育人资政"为核心提供智力支持,以"传承传播"为途径夯实文化根基,以"创新涵养"为中心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2.
阎颖  陈静 《文教资料》2014,(6):51-5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涵。高等院校作为教育机构,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艰巨重任,又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使命。成人教育特别是高校成人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的重要组织机构,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是大学教育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的重要桥梁,与大学文化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样肩负文化使命,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列宁的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发展,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提出了"两种遗产"的思想,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所应接受的文化遗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倡"文化的党性"原则;批判民族主义者的"民族文化",提倡"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立足于苏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具体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文化不同于文明,它总是与生态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生态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大学文化生态的演变常常会带来大学治理的变化,是历史与传承、创新与内生的统一。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大学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空间场域,这既给大学文化生态带来了冲击,也为重构提供现实可能和新的治理路径。大学的精神网络是大学文化生态发展之魂,纵观两千多年来,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大学精神都是大学的核心追求。在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内隐趋于外显,依据场域理论,借助虚拟的"信息网络",构建大学的"精神网络",形成"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的"三域两网"分析构型将是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架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的责任与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支撑现代大学建设与发展。大学要在全方位育人,培养合格人才,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实现其文化传承创新职能。  相似文献   

17.
传承、创新文化,引领文化发展是现代大学始终负有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今天将其视为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亦有其合法性与必然性。它在提升大学品位、推动高等教育质量跃升,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扩大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型国家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功用。为此,大学应通过坚守本性,树立对国家负责的责任担当意识;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提升责任担当能力;坚守文化育人的根本使命;坚持人文与科学教育并重;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等多种路径着力发展大学的文化功能,以实现其功用的良好发挥。  相似文献   

18.
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对大学功能认识的丰富和深化,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明确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遵循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原则,探讨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坚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原则文化传承创新的渐进性原则。文化既受到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大学应始终站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前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并重,科学谋划大学文化的建设发展。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问题上,周恩来始终坚持和谐理念。他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尊重和培养人才;必要条件是充分发扬民主,营造和谐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还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坚持"两条腿走路",各要素达到"统一、和谐";必须坚持文化的时代性与传承性相统一原则,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