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相似文献   

2.
(说"不"是一个人人可以接受的话题,也曾出现在很多地区的模拟题中,但广东省作文命题是"不要轻易说‘不’",审题重点应落在"轻易"上,该命题不同于"不要说‘不’",也并不是一定不能"说‘不’",而更多意味着一种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的、合理的、理性的思考和选择。)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  相似文献   

3.
“情景交融”是一种作文境界,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分为“由景入情”与“由情入景”两种。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景中情,情中景。”(《姜斋诗话》)这种“情景合一”的说法,与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5.
公安派从阳明及其后学那里得到了理论的滋育,主要表现在万物一体论对公安派文论及主体性精神的贯注;心本体论对于性灵说的启迪;崇尚“狂者”与公安派的“英特”;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与公安派的师心不师古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使用“出版”而不是“编辑”作为本文的主要概念是基于如下考虑:学术性杂志近似作品的文本,也具有双重主体性。在作品文本那里,主体性表现为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在学术性杂志那里,主体性则表现为编辑和阅读两个方面。所不同的是,作品文本的“接受”是一种“再创造”,学术性杂志的“阅读”是一种“被吸引”。如果将“接受”与“阅读”视为两个领域的不同概念,而不是在通常的意义上如加以混淆的话,那么文本的“接受”似乎更具  相似文献   

7.
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的出处。但后人对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究竟是什么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有争议。其中以朱熹的解释影响最大,逐渐也就形成一种权威性的解释了。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教学必须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心里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口上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不到这个时候,就不教给他。  相似文献   

8.
“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培根)“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贝尔纳)方法之重,由此可见。这里用“学史艺术”来指称“学史方法”,它是青年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技能,值得认真探索。下面提出若干种方法,仅作参考。一、读书法。重在认真领会,即古人说的“学贵心悟”,辅之以做各种记号(如点点,圈圈,划横杠,打三角形或其他符号),写眉批,并归纳小结(包括提出问题并组织答案要点)。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各自一套“消化”课本的先进方法。而有的学生轻视课本,或怕麻烦,或满足于从老师那里搬来的条条,既不预习,又厌复习,懒得“啃”课  相似文献   

9.
名人名言     
▲“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宋代许应龙说:“为官择人则官虽简而常若有余;为人择官则官虽繁而常若不足。”  相似文献   

10.
《说文》部首与字原的关系是文字学上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其一,把《说文》部首看作字原,认为“五百四十部,本于仓颉。……其中八千八百一十又三文,皆从是焉出,则偏旁者(按,指部首),字之原也。”其二,认为《说文》部首“根本不是字原,也不能在那里去找初文”。这两种意见都涉及到对《说文》部首的性质、汉字的发生发展及其性质、旧的字原学的评  相似文献   

11.
亲知闻知说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耳 《教育艺术》2010,(2):39-39
“亲知”、“闻知”和“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提出的人们获取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亲知,是指人们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它是从“践行”中得来;闻知.主要指从别人(古人、前人、旁人)那里通过耳闻目睹(包括文字记载)获取来的知识;说知,则是人们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资料。通过思考、演绎、想象而推理出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孤月清辉     
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而兴趣则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说“知之者”是被动接受,那么“好之者”则是主动追求,而“乐之者”则已达到痴迷执着的状态。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就能进入这种痴迷执着的状态,语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恰到好处的课前导入则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破坏生态的元凶数十年来,澳大利亚北部大堡礁附近的土著人部落流传着一个传说:这片水域中有一种能引起剧烈疼痛的神秘动物,它是古老疾病的痛苦诅咒。一位生物学家说:“在海洋这个稀奇古怪的环境里,有一种奇特的反常现象,动物在那里‘开花’,植物则不开花。”水母便是一种“开花”的动物,它们是远古软体生命,没有骨骼,没有血液,没有头脑,6亿年来,一直生活在海洋深处。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并且对这四大类诗的内容作了简括地叙述。他自己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两种诗,一种是讽谕诗,一种即是闲适诗。前者是“所适所感,关于美刺比兴者”,表现了他“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所以得到了他的重视;后者是“知足保和,吟翫情性者”,表现了他“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故而他亦很重视。至于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於咏叹者”,作者在《书》中并未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而杂律诗,“或诱於一时一物,发放一笑一吟,率然成章者”,“非平生所尚”,他说,“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相似文献   

15.
论和式鉴赏     
引言和,在古代指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调和在一起。《韩诗外传》说:“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和合”即对立面的统一。有时和与同对举,扬和而抑同。《国语·郑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弃矣。”意思是说,“和”是将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安排在一起,即所谓“以他平他”,事物才能生长、繁荣;“同”是将无差别的事物凑合在一起,即所谓“以同裨同”,事物终归走向没落,难以为继。孔子将和同说与臧否人物联系起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①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和的…  相似文献   

16.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的一种方式,“写”则是把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然而,当前的阅读课,教者普遍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学生几乎不动笔墨,偶尔动笔也仅仅局限在圈圈画画上,学生一个个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写”的缺失,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说的是人的情感、思维受外界因素的触动而作出反应,或抒发情感,或表述见解,人的思维在“鸣”的过程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不断地“鸣”,藉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这个意义来看,学生不善于抒发情感、不敢于发表见解则是一种平庸无创新的表现,可以称之为“不鸣则平”。笔者认  相似文献   

19.
为将者的智与校长的智智,历史上泛指智慧与聪明。为将,智的运用则称为谋略。现代对智的解,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指智商、能。吕望把“智”列作为将者必备品性一,其理由是“智则不可乱”,就是说将者聪明、有智慧就不会被敌人设置假象所迷惑。进而他又认为“有智而怯者”则为过。意思是说虽然很聪明心存怯懦则是为将者的缺点。这有两可能:一是“智而心怯,可窘也”,即易被敌人置于困境而不拔;二是“智心缓者,可袭也”,虽然有智慧,但遇迟疑,决心不定,就容易遭到敌人的然袭击。至于“有好谋而不决者”,亦应选为将才。智慧同理想、信念、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的童话《蚕和蚂蚁》,现在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对于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究竟怎样理解,大家的看法不一。一种看法认为,这篇童话通过对蚕和蚂蚁的描述,形象地揭示了两种社会制度下劳动的不同意义。“蚕国”是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写照,在那里人剥削人、人压迫人,那条不愿吃桑叶的蚕是蚕中之觉悟者,“人”则被比喻为压迫者、统治者;“蚂蚁国”则是新社会的写照,在那里,没有剥削压迫,人们平等劳动,生活美满幸福,劳动、工作有了全新的意义。另一种看法认为,课文通过对蚕和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