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胡宏莉 《儿童音乐》2008,(12):72-73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唱脸谱》使学生理解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2.结合《唱脸谱》的演唱,使学生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3.能有戏曲韵味地演唱《唱脸谱》。4.通过让学生画脸谱、戴脸谱表演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与绘画的结合美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戏曲音乐是一种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表演形式。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由于学生从小接触戏曲音乐的机会较少,所以不习惯或不喜爱戏曲。下面,以京剧教学为例,浅谈戏曲音乐赏析教学的实践策略。京剧是"国粹",引导学生了解、赏析、传承京剧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义。纵观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学段"京剧欣赏"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大多是同一种模式,即从京剧的行当、脸谱、表演程式、伴奏乐器等常识为主要线索组材,教学侧重于京剧相关知识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吴巍 《学前教育》2005,(10):37-38
活动背景“五一”长假后,我们班小辰辰带来的京剧脸谱面具引起了班上孩子们的兴趣:“这是什么呀?真好看!”“这是唱戏的脸谱,我家也有。”“我爷爷也爱唱戏,爸爸还带我去戏院看过戏呢。”看到孩子们对京剧脸谱如此感兴趣,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并提议一起收集有关京剧脸谱的资料。随着各种脸谱的图片、面具、衣服、挂盘越积越多,孩子们想自己制作脸谱的热情也同时被点燃了。然而,由于小班幼儿能力有限,孩子们在创作时常常因为“画不像”“做不好”而失望,甚至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少年儿童的义务和责任.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美术组教师的鼎力配合下,201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石头巷小学成立了“小石娃脸谱绘制社”,成员从十几人到几十人,规模逐渐扩大.队员们在收集、认识、欣赏京剧脸谱的同时,也绘制出脸谱画、脸谱面具、脸谱十字绣、脸谱剪纸、脸谱布贴等作品.丰富多彩的脸谱教育实践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夏商时期,是一个从原始向文明转化的时代,在原始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上帝神、天地神和祖先神的崇拜,不仅秩序化,而且仪式化。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进行的歌舞表演,延顺和深化了上古时期出现的戏剧学因子。“动作的摹仿”这一戏剧的本质在内涵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戏剧的娱神功能代替上古歌舞的自娱功能而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出现娱人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先秦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调宗法秩序的礼乐文化,目的在强化不同阶层对封建统治秩序的认同与尊重。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戏曲萌芽,最初既带有娱神和娱人的色彩,同时也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而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戏曲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焦循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一方面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戏曲的礼乐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形成了偏好"真实感人"的审美倾向,进而揭示了戏曲中礼乐内涵的认知作用,强调戏曲通过呈现历史与情感的"真实",实现"礼"之示范和"乐"之感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悲剧由娱神转为娱人,形式与结构及构成要素越来越繁芜复杂,格罗托夫斯基对戏剧的构成部分进行精简的同时,西方戏剧工作者重新把目光投向奥林匹亚回响的秘仪,在现代悲剧中不断增加仪式因子,希望通过仪式形式的运用,原始仪式的复归,重构戏剧的精神仪式功能及对戏剧的建构,古老悲剧的精神仪式在现代社会重获彰显。  相似文献   

8.
我曾观摩过大班手工活动《化装面具》。活动开始时,教师出示了几个面具范例,在简单介绍制作步骤及注意点后,教师启发孩子根据自己意愿制作一个有趣的面具。过了一会儿,教师才发现自己忘记讲解如何确定眼睛的位置了。如果眼睛位置不对,幼儿戴上面具后就会遮住视线,不能跳舞了。果然,他们画的眼睛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的把两只眼睛画得很近,有的画得很远。教师发现有个细心的女孩正拿着画纸在脸上比划,以确定眼睛的位置,便想把这个孩子的做法介绍给大家,以弥补自己的疏忽。教师的这一想法被个别来观摩的教师阻止了,他们想看看孩子们发现眼睛…  相似文献   

9.
贵州傩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庹修明 《教育文化论坛》2010,2(3):89-95,133-136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属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是向单一的戏剧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属于军傩系列,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是地道的"农民戏剧"。  相似文献   

10.
从戏曲脸谱的图式纹样上看,主要用于戏曲中的净、丑等角色。净丑面部的化妆,是一种富有夸张意味和象征意味的化妆艺术。这种化妆艺术和净丑角色的表演是分不开的。生旦个别也画脸谱,但极少,净丑与生旦角色的面部化妆有着明显的区别。净角脸谱净主要是指戏曲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  相似文献   

11.
正小的时候,很喜欢那种孙悟空的面具,硬的薄塑料压成,在两边简单地打了两个洞,拴上一根橡皮筋,便可佩戴。戴上那种面具,手拿一根细木棒,仿佛自己真成了孙悟空一般,在同伴中颇有点与众不同的感觉,内心也就很有了"傲视群雄"的滋味。只是那时,我还不知道这就叫面具,而是依照家乡方言称之为"鬼脸壳儿"。长大后,我才知道了它正式的名称叫面具,也知道了面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常用佩戴面具的方式来扮神,期望用神的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先锋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孟京辉在导演手法上汲取传统戏曲重视假定性,注重表演的虚拟性和间离性,在戏剧观念上也汲取了戏曲的“娱人”文化品格,为先锋话剧注入传统戏曲因子,焕发新的活力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大胡子面具     
节日里,戴上一个自己制作的有趣面具,和小伙伴们快乐地玩游戏吧!一、材料①旧报纸②橡皮泥③塑料布(或保鲜膜)④水粉(或水彩)⑤胶水⑥两根布带(或鞋带)二、步骤1.用橡皮泥捏两个球、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2.用保鲜膜包住一张纸板,将捏好的橡皮泥摆在上面,两只眼睛、一个鼻子和一个大胡子。把它们捏成一块,用肥皂水抹一遍。3.把报纸涂上胶水,糊在上面,共粘四层。干了以后,从模子(橡皮泥)上把报纸揭下,剪去多余的纸。4.把眼睛画成白色,鼻子画成肉色。将胡子和眼珠画好,系上布带。1234大胡子面具@吴叶元  相似文献   

14.
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戏曲所采用的一种化妆手法。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包公脸谱的艺术特点,增强热爱家乡文化的思想感情。3.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活动,增强对民族艺术的兴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各种相关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课外收集的有关戏曲脸谱的资料及水彩笔、画棒等。教学重点:1.了解脸谱知识,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脸谱在戏曲中的作用。2.学习掌握包公脸谱的艺术特点,学习几种包公脸谱的画法,分组创编。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播放背景…  相似文献   

15.
面具     
在一个小店前,我止住了脚步。店里卖的是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面具。我走进小店,顺手拿起了一个面具。"噗",我笑了,戴上面具,走到镜子旁,我摇身变成了"媒婆",脸上有一颗又大又黑的"美人痣",两腮红红的、嘴唇厚厚的。  相似文献   

16.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一词的词源是古拉丁文persona.即面具.面具,原指代表戏中角色特定身份的脸谱,后来被引申为一个显示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我们知道,人格由两个层面组成:一个是真实的、本质的自我.简称"内我";另一个则是外在表现的,包括言行、举止等,简称"外我".即人格面具.这两层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因而,通过面具展现的这种"形象",既可能是真实的自我的外在表现.也可能是虚伪的、伪装的自我.  相似文献   

17.
听过那首《说唱脸谱》吗?“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义勇无畏、赤胆忠心的红脸关公,忠耿正直的黑脸张飞……他们各具特点的脸谱带我们走进一个个善恶美丑各不相同的世界!脸谱主要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戏剧脸谱中以京剧脸谱最普及、最有代表性,而社火脸谱就和我们喜欢的游戏、神话传说关系密切了。  相似文献   

18.
高峰彝族火把节面具制作并为其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鬼及送火把等仪式,表现出了当地彝族对星相变化的细心观察,天人合一的内心呼唤,娱人娱神的情感宣泄,古代征战的历史记忆,社会精英的地位彰显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家是有士大夫气息,高蹈于山林、胸中有气味的中国传统文人精英。文人画家历来鄙视专业画家与画工。戏剧票友视戏剧为修身养性的雅趣,是娱己娱人的享乐方式,其内心视那些专业戏剧演员为“戏子”、“贱业”。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利用自己话语霸权把他们的审美好恶强加给了绘画和戏剧,并影响了绘画与戏剧艺术的发展,从而造就了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取向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20.
"戏剧"一词,唐代杜牧以其表"游戏"之意,涵义较为宽泛。随着戏曲的发展,"戏剧"逐渐成为一个曲学概念。元代曲学家甚少使用"戏剧"这个概念,但对戏曲的特点已有初步的判断,注意到唱、念、诨、故事诸因素。明清两代曲学家对"戏剧"这一概念的使用频率大为增加,其中明代曲学家对"戏剧"的认知已充分把握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元明清三代曲学家对"戏剧"特点的论述体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轨迹,与戏曲发展的阶段性面貌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