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乐歌总集。它使用的语言,是“雅言”,即当时周王朝统治区通用的经过加工和规范化的文学语言,又叫标准语。它收录的虽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作品,但是表现在语言上却是统一的。《诗经》三百篇,使用了大约三千个单字,有些字一字多(意)义,一字多用。“何”即是其中之一。“何”在《诗经》里多次出现,但意义却不尽相同,可译成不同的英文。它的本意是“肩挑,肩扛”,可译作shoulder,bear.其转义既可译成what,who,也可译成how和where,关键是看“何”字在不同的句子里的具体意义。 一、读作he,后来写作“荷”,表示“肩挑,肩扛”,译成to carry on one’s shoulder(或back). 例1、原文:何蓑何笠。(曹风·侯人) 译文(1)with a bamboo cloak on the back. and a bamboo hat on the head (2)to be in straw cape and hat. 在译文中,“shoulder”or“bear”,不宜译出,只好用介词短语来表示。  相似文献   

2.
贵刊在1997年第1期刊登了《新年题趣》。其中第一题简要如下:“请将‘恭贺新禧’四个字分别译成一个数字,使算式成立。(1 恭) (9-贺) (9×新) (7÷禧)=97”并给出一个参考答案:恭=2;贺=3;新=9;禧=1。  相似文献   

3.
<正> 十、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姬的儿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庄公不禁止。(《左传译文》第7页) 沈玉成同志将“有宠而好兵”译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是不甚允当的。按照译文的意思,就使“有宠”与“好兵”成了因果关系。其实这二者是并列关系。《说文》云:“宠,尊居也。” “有宠而好兵”原意是说公子州吁拥有尊显的地位,而且喜欢武事。 典籍中常用“宠”字的“尊居”一义。例如《左传·昭公八年》中有“子旗曰:‘子胡然?彼孺子也,吾诲之,犹懼其不济,吾又宠秩之,其若先人何?’”杜预在“宠秩”下注  相似文献   

4.
《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5.
《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  相似文献   

6.
(一)“些”字的传统解释及其存在的问题 《楚辞·招魂》每句末缀“些”字以为语尾。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古今的字书、韵书对“些”字曾有不少的解释。例如从“些”字的含义来讲,则《经典释文》卷二十九引《广雅》云:“些,辞也”,《玉篇》云:“些,辞也”;《广韵》云:“些,楚语辞”;《集韵》云:“些,语辞也,见《楚辞》”。从“些”字的音切来讲,则《玉篇》有“息计切”“息箇切”;《广韵》有“苏计切”“苏箇切”“写邪切”;《集  相似文献   

7.
新年趣题     
一、喜鹊叫,新年到。在新的一年里,《小学教学研究》全体同仁向各位读者、作者朋友们“恭贺新禧!”现在请将“恭贺新禧”四个字分别译成一个数字,使算式成立。(1 恭) (9-贺) (9×新) (7÷禧)=97二、在下面每组数字间填入恰当的运算符号,使结果都等于“1997”。  相似文献   

8.
蔡文杰 《学周刊C版》2014,(6):231-232
“发”字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HSK》)中是甲级动词,其常用度很高。本文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倒序现代汉语词典》中“发”字组成的所有复辞,在《HSK》中筛选出留学生常用的28个,重点分析探讨“字本位”理论复辞构辞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屈原的《离骚》,称赞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并指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汉文学史纲要》)《离骚》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拟对《离骚》独特的艺术构思,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刘慧文 《语文知识》2002,(11):44-44
高中语文第一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句中的“向”字,课文无注,教学参考书也无注。笔者认为此“向”字有被误解的嫌疑,故试作解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体的文章,文中多用对偶句。文中与“木欣欣以向荣”对偶的是“泉涓涓而始流”, “向”与  相似文献   

11.
《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化。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一、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作为师长,孔子并不是整天板着面孔,而是以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深沉、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中出现的。为让学生畅言所志,必先消除其心中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耐心的启迪,真诚的发问,既显示了孔子雍容谦恭的气度,又融洽了师生交流的气氛。而当曾点“异乎三子者之撰”而不欲发言时,孔子又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如此亲切的语气和诚恳的态度启发诱导学生,学生又怎么会有顾虑隐而不言呢?如果说前一番…  相似文献   

14.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一书中,对“万物作焉而不辞”这句话中的“不辞”二字认为不好懂.并引用了魏源在《老子本义》中的观点把这句话解作“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就是不拒绝.完全顺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其实随着如今有关《老子》的各种出土文献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这句话提供了大量材料,对此,通过对字形及读音的比较分析,以及联系上下文意,得出始、辞()形近音同,“辞”在此句中可译为“主宰”之意.  相似文献   

15.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  相似文献   

16.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7.
③“隐隐何甸甸”应为状心境语。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这里有一个疑点:“俱会”的究竟是马和车呢,还是府吏和刘兰芝呢?根据上下文脉,恐怕只能说是后者。如果这样。那么“隐隐何甸甸”究竟是状车声是状人的心境就很值得研究。大家知道,这里是叙男女主人公难舍难分洒泪作别,如果是状车声,还来一个“何(多么)”,岂不与题旨背离!再说“隐隐甸甸”作为象声词状车声应是状众多且不甚分明的复合声,而此时仅一车一马。何“隐隐甸甸”之有?《辞源》、《辞  相似文献   

18.
夸张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方法。刘勰说:“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文心雕龙·夸饰》)但必需“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美)。”(同上)这就是说,夸张是为已甚之辞,发情至之语,但又要“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  相似文献   

19.
青春文学炫势力 关注问题少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恭小兵:1982 年出生,20 岁触网,是目前人气 正旺的网络写手。他的网络小说《云端以上,水面以 下》为时代写真,反映了一种社会原生态,被收入“红 鹤文丛80 后青春小说炫势力”。(《课外语文》简称 “课”,恭小兵简称“恭”) 课:读《云端以上,水面以下》的时候,我一直 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我不知道你们的冷酷、“嬉 皮”和貌似坚硬的“无所谓”缘于怎样的背景和心理 历程? 恭:确切地说,我们这代人应该是经过了克诺 那、耳洞、班尼路以及“小河儿荡开波浪”长大的人, 70 年代的伤感呀或者说天下己任什么的,…  相似文献   

20.
《与陈伯之书》:“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奔亡之虏”注释力“奔走逃亡的北方异族。虏,当时称北方异族。”按此注甚误。“虏”是古代对敌人的贱称,如敌系北方异族,则称“北虏”、“胡虏”。《与陈伯之书》第三段就有“北虏僭盗中原”的说法。单一个“虏”字,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