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锐角和钝角》是在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是借班上课,上课时和学生是第一次见面,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要使自己的课吸引学生,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携手同行,使学生在充满阳光和欢乐的氛围中成长。下面我结合《锐角和钝角》一课,谈谈自己怎样挖掘课堂中积极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2.
许海燕 《辅导员》2014,(14):62-63
数学教师许海燕执教展示课 在我校第二届学术节“体验式课堂”交流展示课上,我有幸执教了《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本节课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类三角形特点,能分辨各类三角形。  相似文献   

3.
林湘 《广西教育》2008,(1):73-74
我在参加广西新课改第二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及五地教改成果交流活动中,有幸观摩了香港陈溢小学龙瑞莲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一课。观摩这节课,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像春风化雨,滋润万物,点点滴滴,渗入学生心田。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直角、锐角和钝角。  相似文献   

5.
一、困惑——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材上给出的是描述性概念:锐角比直角小的角;钝角比直角大。这样的概念是不够严密的,尤其是钝角的概念.当学生如果提出大于或等于180度的角时,我们该如何解释,比较困惑...  相似文献   

6.
《三角形的分类》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分类,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按角分,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第二层次,按边分,认识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在已有  相似文献   

7.
《三角形的分类》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分类,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按角分,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第二层次,按边分,认识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在已有  相似文献   

8.
读了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中“教师的智慧”,我被文章中所引用的一个精彩事例而深深打动:一位教师上《角的度量》一课,课的开始,该教师在指导了学生如何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后,学生开始了实践活动。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用量角器去度量锐角、直角、钝角的方法,教师十分满意,一切都在预设的轨道中有序进行着。就在这时,一个学生喊道:“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还有一个钝角的度数没有度量,怎么办?”听课的老师嘀咕:借一个量角器给他不就行了。该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趁机抛出了一个问题:“小鹏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球”就这样抛给了学生。“那小半块量角器肯定不行了,因为它没有中心点。”一个学生说道。“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补充道。“可是小鹏要量的角是钝角,那大半块量角器也不管用呀。”一个学生质疑。“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老师话音刚完,听课老师就会意地笑了。接下来,教学的闪光点出现了。“先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在所量的钝角上画出一个直角,再利用那大半块量角器去量余下角的度数,用量得的度数加上90°,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有个小组的学生说出了本组的方法。“可以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用那大半量角器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再相加,就是所量钝角的度数。”另一个小组的学生谈出了不同的方法。“老师,还可以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的锐角的度数,再用180°减去补上锐角的度数就行了。”另一小组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进行了补充发言……  相似文献   

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角的初步认识”,并学会如何辨认非直角和直角,在建立了正确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够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面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对锐角、钝角的认知特点,怎样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似曾相识的知识呢?在教学安排上,我精心创设了具有新视角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力求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相似文献   

11.
课前思考:“锐角和钝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认识了直角,并能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的编排是先从现实生活中的斜拉桥提取出三种角,然后认识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接着是折直角、用活动角摆出锐角和钝角,最后是几个相关的练习,分别是在实物上找角,辨认三种角,画三种...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出直角的图形的过程,并能标示直角符号,借助直角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能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相似文献   

13.
教学片段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中第一个内容“锐角与钝角”时,我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了锐角、钝角后,怎样让数学又应用到生活中去,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呢?我精心设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江苏国标版数学第4册《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片段: 在教学《直角、锐角和钝角》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除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可以夹成大小不同的角,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样的角?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一、认识锐角和钝角,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二、在认识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集体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和全面看问题的意识。三、通过对锐角和钝角所组成的图案、图形和图画的观察与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基本图形的美丽和广泛的应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认识锐角和钝角,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在认识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集体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和全面看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教材标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图)师:小朋友们去过这个地方吗?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材简析:通过上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并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本节课,旨在使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够根据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并利用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哪种类型的角.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进行数学交流.另外,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设计意图: 几年前,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刚使用到第九册,我在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之前,让每位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有学生问我: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公式的,今天为什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呢?我在执教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的阅读指导课中,设计了以下环节,引导学生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读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