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敦育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传播的过程,包含从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与组织传播到大传播的形态。、因而,学术界专门有教育传播学这一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2.
胡再 《地理教育》2011,(1):106-107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互动的教育活动,从传播学角度看,它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信息传播是指人们发出和接收信息的活动,是一个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教学是一个由传播者(教师)对信息(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加工,通过一定的信息通道和媒介作用于受传者(学生),受传者(学生)再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教师)的完整过程,完全符合传播学原理。因此,运用传播学理论,可以指导地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不断进行扩招,教务管理过程中急需对"海量"教育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播和反馈,文章试从教育传播学角度研究教务管理信息化,通过教育传播学理论、教务管理业务流程的介绍,分析教务管理传播主体、传播媒体和通道、反馈、有效交流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教育传播学对教务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有效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需要方法上的改造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传播活动,需吸收借鉴传播学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具体而言,教师(传播者)要发挥主导作用,树立良好形象,当好信息“把关人”;教学活动(传播过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传播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传播信息)要体现导向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教学反馈(信息反馈)要重视教育传播过程的双向交流和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5.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以反映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育blog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是从技术和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的。本文独辟蹊径,重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教育blog的发展趋势、传播模式、传播要素以及传播效果。首先,文章分析了罗杰斯的“S”型发展趋势理论,并由此提出教育blog的正态分布图发展趋势模型。其次,本文重点依据传播学理论来分析并构建教育blog的信息传播模型,然后,基于此模型分析出教育blog运行过程中的各要素以及教育blog在教育教学中对师生的影响。总而言之,无论它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是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教育blog的发展和使用都是对传播学发展的实践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者罗密佐斯基综合了工程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的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适用于教育的双向传播模式。本文首次对该模式所反映的教育传播过程进行了解释,并通过对模式中各要素的分析,总结出该模式对教育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Blog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出版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信息传播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获取和创造过程。本文在阐述Blog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基于Blog的教育传播方式的主要特点:传受主客体统一、个体性与共享性统一、双向反馈和“面”对“面”的传播方式,提出了基于Blog的教育传播是一种散布型的网状互动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9.
娄佳 《现代企业教育》2008,(14):187-188
当今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以教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被动的、单向的学习方式,取代它的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双向学习方式。这些转变需要对学校教育的教学过程进行重建,即从单向的预先设定转向双向生成。教育是传播的主要功能之一,本文就立足于传播学中的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原理来解释今日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如何重新定位以实现今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0.
南国农先生不仅为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构建教育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以及确立其在教育技术学中的理论基础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老师就提出传播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明确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并对教育传播理论和传播要素的整体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南先生又进一步论述了教育传播学的体系问题,形成了教育传播的本体论、过程论、信息论、符号论、媒体论、主体论、环境论、效果论和方法论等“九论”框架;在信息时代,南先生积极鼓励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传播学进行研究,并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未来充满期望。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学习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教育传播理论没有很好地描述网络媒体的新特点,研究突出及时反馈、互动效应的网络媒体用于教育传播的理论或传播模型很有必要。本文对数字化学习的几种教学传播过程模式的进行了探讨,并根据教学传播功能要素,从显示信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诊断评价四个方面来分析各种模式的教学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12.
远程教学是随着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教学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新式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新式的传播活动、传播过程,与传统教学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从传受两者的关系、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与方式等方面,分析了远程教学的传播学特征,并从传者、受者、媒体与信息、环境等方面分析制约其教学效果的传播学因素。  相似文献   

13.
教育传播涵义及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出发,通过对传播类型的划分以及对教育传播的传播学学术渊源的探讨,深入分析了教育传播的涵义以及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4.
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研究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与作用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与传统的教育传播在各传播要素和环节上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以教育信息化为背景,从教育传播学的传者与受者、媒体与信息、过程与模式等着眼,探讨了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呈现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足一种特殊的传播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传递过程。本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从宏观和微观上来探讨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一个传播的过程,教育可以借鉴和应用传播学的很多研究结果,传播学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传播学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教育与传播这两个概念中的相似点为本文提供了互相借鉴的基础,从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中可以审视教育技术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而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减轻教学干扰提高教学实效——课堂教学的干扰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传播理论认为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组成的教学信息传递与交流系统 ,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的行为改变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实践中 ,教师们想方设法期望提高教学效益 ,圆满达到预期目标 ,但往往事与愿违 ,效益低下。究其原因 ,就在于忽视了对课堂教学中干扰现象(以下称“干扰”)的研究。本文拟就课堂教学干扰的特点、表现及对策作粗浅探讨与分析。一、干扰的特点从汉语词义上看 ,干扰指(对某种秩序的)干预、扰乱。而作为教育传播学名词 ,干扰是指影响教学信息传播(传递与交流)效果的各种消极因素。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的语境发生了变化,其变化活跃了教育传播的生态,影响了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引发了教育传播过程及其模式的重构。该文运用教育传播学、系统论、技术哲学等理论,分析了信息时代教育传播语境的变化,总结了由此引起的教育传播过程要素的变化,即:教育者从"把关人"变成"引导者"、受教育者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角色多元化、教育信息实现数字化、教育媒体传播由单向变成双向或多向;据此,文章针对面对面教学、远程教育、Web2.0非线性双向互动的教育传播过程模式进行重构,分别提出了其传播过程模式。文章最后分析了信息时代下教育传播过程模式的新发展,并指出了传播技术的变迁促使教育传播过程的重构,其传播过程更重视个体的发展,体现了人与技术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9.
黄元华  罗亚琼 《考试周刊》2010,(49):153-154
反馈(feedback),又称回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传播学上的反馈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表现。反馈教学法是运用系统沦、信息论、控制论原理建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以运用知识和发展能力为目标,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本文在剖析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