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天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未来职业的作文,我在作文里写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数学老师。语文老师面批作文时对我瞪眼:“对于未来的职业,你有点儿创意好不好?数学多枯燥!当数学老师有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2.
前些日子,一位学生找到我,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样子,引起了我的好奇:“怎么了,有什么事吗?”学生从兜里拿出一张攥得汗津津的数学试卷:“老师,您看……”我拿过一看,试卷上面的分数赫然在目:99分!“很好嘛,你平常数学偏科,能得99分,说明你已经用功努力了,祝贺你啊!”“老师”,学生低下头,“可我们数学老师说我是抄的。”“噢,是吗?他找你谈话了?”“没有!”“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由此可见,“兴趣”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作为数学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贾静 《四川教育》2010,(2):92-93
数学课堂上的“温暖”一位叫李立的数学老师,这样讲解提取公因式:“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一个工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爱国”。一年后,老二出生了,这位工人毫不犹豫地为他取名为“爱民”。又过了一年,老三出生了,憨厚的工人想了想,给老三取名为“爱党”。老三满月那天.造反派来了,把这个工人抓走了。工人问:“我犯了什么错?你们抓我?”造反派头头说:  相似文献   

5.
常常有人感叹:“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模糊.朦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许这正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6.
当学完初中三年数学课程+即将开始数学复习的时候。能不能静下心来想一个问题:数学给了自己什么?或者换个问法.经过三年数学学习.学到了些什么?在“知识与技能”,在“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在“情感与态度”诸方面.有哪些变化?有哪些收获与提高?  相似文献   

7.
“这次大家的数学成绩普遍有所下降……要知道,学好数学可是文科生提高总成绩的关键……”数学老师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我在座位上,盯着开满“大红叉”花的试卷,郁闷地转笔。半睡半醒状态中,听数学老师从一张试卷讲到高考。讲到未来,我心里不禁默默吐槽:这个成天和函数几何打交道的老头那么能说会道怎么不去当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8.
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仅拥有真,而且拥有非凡的美:一种像雕塑那样冷峻而朴素的美,一种无须我们柔弱的天性感知的美,一种不具有绘画和音乐那样富丽堂皇的装饰的美,是唯有最伟大的艺术才具有的严格的完美。”可以说,数学是美学的一种。为什么有些学生学起数学来感觉枯燥呢?作为教师又该怎样提起学生的兴趣呢?教学多年,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呢?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门心智的艺术与灵魂的音乐,数学的美就是和谐、简单、明确以及秩序。”罗素也说过:“公证而论,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没有绘画与音乐的那种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家才能显示的那种完满的境地。”数学的美主要体现在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统一美…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事实也是如此。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贯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最基本的属性还是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凭借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呢?  相似文献   

11.
陆韶韵 《班主任》2008,(12):17-18
故事一:有“创意”的通知 一天中午,我让数学课代表A发一个让部分学生参加数学提高班的通知。不一会儿,数学老师怒气冲冲地来向我告状:你去看看你们班的“通知”!我走进教室,看见黑板上的通知:“4:30请提高班同学到多媒体教室忍受数学的折磨!”  相似文献   

12.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发展等级中要求文章要有“文采”:所谓“文采”,包含了“文气”,是对文章的语青要求之一:那么好文章究竟有哪些“气”?怎样为之充“气”呢?.怎样做到以气胜人呢?  相似文献   

13.
王玲菊 《成才之路》2012,(12):27-27
假如你是一位数学老师,当学生问:“老师,您讲课时我听得很明白,可是一做起题来总是出错,感觉很吃力,成绩很不理想。您说我该怎么学好数学呢?”你怎么回答呢?回答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师”而异,因“生”而异。但大都会建议学生:你要多做题,在反复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训练解题技能,“熟能生巧”吗!  相似文献   

14.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的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之中的重点、难点。如果老师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学生理解不了文章的内容,怎么去欣赏它的美?又怎样去理解它的感情?可是,老师讲解课文,那“之”“乎”“者”“也”又令学生生厌,面对这问题,我困惑不已。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看似掌握了,可是每到测试,学生个个紧锁眉头,成绩出来,那不理想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们都埋怨说是老师专挑不重点的内容考他们,他们复习好的重点老师偏偏不考,有学生还嬉笑着说:“真希望我的座号就是我的分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铲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  相似文献   

17.
微信助学     
佳慧预习“概率”这一章时,感到有一些疑惑,于是就用微信和数学老师讨论起来. 佳慧:我真搞不明白,频率和概率除了一字之差外,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数学老师在和我聊天时提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没什么用”的内容,比如:谁也不会用“烙饼问题”中研究的方法去烙饼.没有人真正关心“13个人中,至少有2个人同一个月过生日”这个利用抽屉原理所得出的结论.有多少只头都已经被数出来了,数的时候会分不出有多少只鸡与多少兔吗?还用得着编一个数学问题,再研究各种各样的解法?“鸡兔同笼”有什么用?至于同时打开进水管与排水管的问题,更是怎么看怎么荒唐……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中学语文课选编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适合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它是熔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文学作品。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像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而无生气。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翻开新教材,你肯定会被书中那精美的图案、优美的语言所陶醉。每当拿起语文书,看着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我都会静静地思索:如何和学生一起走进“美”的世界.一起去感受和领悟呢?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呢?下面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